像春日微風的青梅。
農業經營
葉間梅子青如豆 臺灣梅子從外銷轉內銷的命運進行曲

春日明亮,信義鄉梅子夢工廠人聲鼎沸,許多人圍著長桌,桌上是脆綠得如同春天微風的青梅,一顆顆圓滾滾。眾人灑上粗鹽奮力在圓盤中搓捻著,這個步驟是殺青,把青梅中酸澀的味道去除,要做一罐甜美爽口的脆梅;這也是春日即景,梅子成熟時已經走入民間生活,人人都可以自釀一罎美酒、一瓶梅醋或是一罐脆梅。

蛋雞產業如何強化競爭力並穩定生產體系成為重要課題。(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禽舍升級、建立品牌強化食安 借鏡日本加入CPTPP 對其養雞產業的因應對策-雞蛋篇

臺灣於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鑑於貿易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短長期風險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AP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議題,對臺灣蛋雞產業帶來的各種挑戰與影響,臺灣農業施政部門已持續研擬因應措施。日本與臺灣蛋雞產業所面臨挑戰相似,包括飼料、養殖、加工、物流、銷售等產銷供應鏈各階段的成本、勞動工資、燃料和資材成本相對較高,以及人力缺工與雞農老齡化、雞糞處理再利用仍待強化、進口雞蛋低價競爭等,故其因應自由化提升蛋雞產業競爭力的策略,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鏡,並可提供農業施政部門制定蛋雞產業因應自由化對策的參考。

農地善用有機廢棄物製成的有機肥。
農業經營
全球減碳排的基盤 有機廢棄物處理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自1992年創立以來,歷經30年,雖有多年來的努力但也被批評進展緩慢,難達成應有的進度及目標,因為近年來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繼續上升,1995年COP1(第一屆COP)時為360.97ppm,到2022年COP27時已達417.20ppm,難見減緩跡象。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原因很多,但讓人擔憂的是要如何加強拯救碳排問題才是重點,值得關切。本文期盼藉由提出有機廢棄物處理的角度,來協助解決全球碳排問題,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尋求強化多元減碳排的方案。

主辦單位RX Japan Ltd.社長田中岳志(左)、熊本縣吉祥物、營業部長熊本熊(右)。
農業經營
臺日農業交流在九州正夯!第一屆日本九州國際農業博覽會

農業展除了展示與宣傳農業成果、推動貿易與拉動內需的重要槓桿,也是促進農業產品與生產資訊流通的重要手段。《豐年》今(2023)年5月前往第一屆日本九州國際農業博覽會(AGRI WEEK KYUSHU 2023,簡稱九州農業展),在九州熊本縣的熊本產業展示場(Grand Messe Kumamoto)內,看到各式各樣新世代農業機械設備、資材與服務,感受現場展商與農家互動的熱情與活力,農業魅力無法擋!

嬌矯不驕的香蕉 「香蕉王國」話說從頭首圖。
農業經營
嬌矯不驕的香蕉 「香蕉王國」話說從頭

友人小慧分享她吃香蕉的經驗說:「抽筋我會吃香蕉,很有效;肚子餓臨時吃一根香蕉,能夠充飢2小時。」原來嬌小柔媚的一根香蕉因含豐富的鉀,可以矯正治癒肌肉痙攣、抽筋;含多量的纖維素及不可消化的澱粉,使停留在胃腸時間長些,可以充飢防四肢無力。

大環境所導致的短長期風險讓臺灣養雞產業備受挑戰。(攝影/王志元)
農業經營
禽舍升級降疫病風險+強化育種的差異化策略借鏡日本加入CPTPP對其養雞產業的因應對策-雞肉篇

臺灣於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鑑於貿易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短長期風險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AP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議題對臺灣養雞產業帶來的諸多挑戰與影響,臺灣農業施政部門持續研擬因應措施,而日本與臺灣養雞產業的生產環境與所面臨挑戰相似,包括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銷售等產銷供應鏈各階段的成本、勞動薪資、燃料和資材成本相對較高,以及人力缺工與高齡化等,故其因應自由化提升養雞產業競爭力的策略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鏡,並可提供臺灣農業施政部門制定養雞產業因應自由化對策的參考。

印加果油。
農業經營
天上星星在人間 印加果小農榨油摘金

誕生於南美洲的印加果,身懷耐旱、少病蟲害的特性,近年來在臺灣中南部遍地開花。因外形狀似星星、種子富含抗發炎的Omega-3,又被喚作「星星果」、「樹上魚油」,而投入印加果有機栽培的臺南青農陳憲弘,委託生技公司製作冷壓印加果油,參加2022年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AVPA)國際油品競賽,一舉榮獲金牌。這份獎章不僅讓他堅定有機農法的初衷,也讓更多人看見臺灣農產品的光芒。

2015年的臺北植物園空拍。(圖片提供/臺北植物園)
農業經營
都市林生態服務與調適管理 營造更高韌性的生態城市

2050臺灣城鄉發展的四項目標包括幸福友善城市、永續韌性城市、智慧智慧城市與再生綠色城市,為達成幸福、永續、智慧與再生目標,都市林綠色基礎建設扮演重要角色。依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是居住在都市,相關在都市的產業活動,將使得都市的熱島效應問題更加嚴重。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挑戰,社會大眾及科學界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日益增加,過去因氣候變遷引起的災害,習慣以「減災」、「擋災」手法處理環境變遷災害,忽視都市生態系的調節力。健康都市綠資源生態系,可發展對整體環境的「調適」、「自我復原與容納」、「自我維持」等多元能力,都市林的建構與規畫好壞,是否具有足夠的調適性,已成為現今都市發展的重點工作。如何發揮都市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調適力,有賴韌性都市林管理,包含具調適功能的韌性都市林管理規畫是否完善,以及樹木的維養護技術與維養護人員的職能訓練,將影響其防災與調適功能發揮、都市林健康與生態服務價值。

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番石榴色澤青綠。
農業經營
「令太甜的水果顯得輕浮」臺灣國民水果芭樂

芭樂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全國都有栽種,清甜爽脆,人見人愛;如同所有的水果一般,芭樂在臺灣歷經百年發展,在無數農民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集最好的風土、最美的水源、最炙烈的陽光,成就臺灣國民水果。

太陽能光電與農業的結合與雙贏,可能實現在營農型農地、農業水域、養殖漁業、畜禽場等。
農業經營
農業與光電發展雙贏願景 印德能源計畫:農村地區能源獲取案例介紹

印度的農業及其相關活動雇用了總勞動力的54.6%,貢獻國內生產總值(Gross value added, GVA)17.8%,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國家,且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全球第二,占比接近全國土地的60%。

臺灣永續棧:連結知識、政策與治理,推動臺灣永續轉型。
農業經營
臺灣永續棧 連結知識、政策與治理,推動臺灣永續轉型

臺灣現在有眾多永續發展議題的挑戰,例如生態保育、氣候危機、淨零轉型、河川與空氣汙染、以及國土開發等。這些重大而急迫的議題經常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視,而爭議出現時,相關的公共討論也無法根植於紮實的知識基礎。在此同時,這些永續議題相關的學術研究,仍局限於單一學術領域,或缺乏從知識到行動的作為,因而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政策與落地實踐。顯然地,臺灣在邁向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從知識、到政策、到治理行動,這三者之間仍然存在重大的缺口需要被改善。

層次分明的水稻田景色是電光部落的一大特色。
農業經營
電光部落農食好風景 傳承原民飲食文化

在清光緒年間,遷徙到恆春又返回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人,將牛隻畜力開墾、犁田的農耕技術帶回,建立雷公火社,即今天的電光部落。由於天然環境優越,在日治時期「東臺灣咖啡產業株式會社」曾於電光成立東臺灣「日之出」農場(日治末期殖民政府將「雷公火」更名為「日出」),於800多公頃的山坡地發展咖啡栽培業。於國民政府時期,電光溫暖溼潤的丘陵坡地,吸引了大量的西部移民者前來種植香茅。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臺灣牛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農業經營
運用生物質翻轉鄰避設施 日本佐賀市跨界循環新契機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人們對待生活、環境與產業發展日益多了分對「碳中和」的觀照,生質能(biomass)逐漸被視作調適氣候變遷的希望之一。廣義來說,動、植物都可稱得上是「生物質」資源。從總量來看,燃燒生物質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是生物成長過程中經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相對於燃燒化石燃料,大氣裡的CO2可被視為沒有增加,生物質因此具有碳中和的性質,是可永續再生的資源之一。如果從人類的生活來看,傳統農村砍伐木材或撿拾柴薪,用於生產或燃料等都可說稱作利用蘊藏於大自然中的生物質資源。而至現代社會,不論城市或鄉村,又或是城鄉交界地帶,都有家庭或事業廢水、汙泥、廚餘等廣泛的生物質資源。日本佐賀市透過發展生物質產業的案例,興許能帶我們一窺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如何與循環經濟及淨零碳排行動的結合成為可能。

臺南分局長傅桂霖於國家環境教育獎決審日進行說明
農業經營
和諧山林,智慧防災 水保局臺南分局推動環境教育經驗分享

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常有極端的短延時強降雨等情形。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挾帶破紀錄的降雨量,尤其受災地區以南部山區最為慘重,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成為全民心中最為沉痛的記憶。經歷過此重大災害,民眾重視的災害防範意識開始形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簡稱臺南分局)透過培訓「水土保持志工」及「土石流防災專員」二大志願服務民間夥伴(核心成員),進入社區校園宣導水土保持與防災環境教育知識,提升一般民眾與學童對於水土保持與防災的常識,並且採取積極軟硬體措施,加強上游坡地集水區水土保持環境及完備各項保育設施,協助地方提升防災自主能力。

農業經營
農產加值施魔法 打造舌尖新饗宴 農產加工科研創新商機

臺灣優質農產品種類多元,可供食品加工產業發展創新加工製品,因應消費市場激烈競爭及求新求變的趨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攜手大專院校學研專家,結合鳳梨釋迦、文旦柚、檸檬及鳳梨等盛產期間大宗農產品,依產業發展需求,運用各式加工技術,開發突顯地方特色加工製品,鼓勵加工業者採購國產農產食材產製加工品,藉由建構標準化製程及改善設備提昇產製效率,有助於調節產銷,並於2022年11月23日在臺北喜來登飯店辦理成果發表記者會,藉由技術交流整合產官學及通路業者,加速研發成果與產業結合,為臺灣農產品創造新商機,更讓消費者分享創新優質的農產加工品。

藉由業者觀摩會培養農產品冷鏈人才
農業經營
自動化轉型+跨域培訓 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趨勢與人才供需

「冷鏈」指的是將易腐食品或需溫控的產品,從生產端運送至消費端皆維持在低溫環境,以確保農糧產品、漁畜產品、冷凍食品、化學品及醫藥品等產品安全與品質的「低溫物流系統」。對於食物供應鏈而言,冷鏈為以確保食品安全與品質目的之「溫度控制食品的供應鏈」。

希臘南部的基特拉島
農業經營
你有多Smart? 歐盟的智慧農村養成法 美國與日本農業勞動力現況分析

在全球人口向都市集中的趨勢下,各國鄉村都面臨相似的挑戰,一方面因為缺少工作機會與可持續的商業活動,將人們推往都市謀生;又因人口減少連帶使公私部門於鄉村的基礎服務的投資漸少,造成生活機能的不足與衰退,又再次將人推往都市。重複的負面循環,使得鄉村居於日益不利的地位。然而,鄉村富有諸多自然與人文資產,而且新科技與資通訊技術逐漸普及,兩相碰撞下,或許能激出新火花,開展鄉村新樣貌。近10年來,歐盟陸續對於如何利用科技突破鄉村困境,提高鄉村的競爭力與便利性加以討論,提出「智慧農村」(Smart Village)的概念與相關計畫。

杭菊在臺灣栽培不易,花色有白有黃,為菊花茶的主要原料
農業經營
無毒杭菊全利用範本 花卉格外品循環經濟與碳足跡應用

工業研究院(簡稱工研院)規劃杭菊格外品循環經濟應用、碳足跡產品認證及導入產品安全履歷系統,讓杭菊在安全種植環境成長,使消費者得到安心、安全的保障。因此,將自然無害植栽技術、香花萃酵蜜釀技術與產品安全履歷雲端平台技術相結合,讓杭菊副產品的生產過程更透明化,開發出無毒且具競爭優勢,將花卉格外品變身為高經濟價值產品,創造出更高的營收及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