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食物日-烏殼綠竹筍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1) 葉片:禾本科的竹子,葉子扁平而長,葉脈為平行脈,多為互生。 (2) 竹枝:指自竹子莖部各竹節分支出來的細小枝條,斗南所種植的烏殼綠竹筍即是挑選健康烏殼綠竹筍進行竹枝節切,以扦插方式進行培育。 (3) 竹籜:籜字念作ㄊㄨㄛ、,指竹筍的殼。竹筍出土前就決定好將來竹子的竹節數量,竹節與筍殼數量是相同的;出土後抽高成竹子,原先的筍殼會留在每個竹節上。 (4) 竹筍:自竹子地下莖發育出的幼嫩莖,是竹子進行無性生殖的重要角色,含有大量水分,相當鮮甜。 (5) 地下莖:又稱作根莖,是竹筍長於地底下儲存養分的器官,帶有芽苞(或稱芽點),即長出下一代竹筍的點。

文/楊雅惠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食農指導員
廖晉德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食農指導員
插畫/陳宛昀

竹筍屬於禾本科竹類,種類繁多,例如桂竹筍、孟宗筍、箭筍、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等。烏殼綠竹筍具有相近綠竹筍的鮮甜口感,且外型較大,產量較綠竹筍高出許多,外觀帶些微黑色絨毛,像貴婦穿著皮草。如果說綠竹筍是臺灣夏季最具代表性的蔬菜之一,烏殼綠竹筍則是退居幕後,默默撐起夏季龐大竹筍需求的幕後功臣。

烏殼綠竹筍因四季皆有收成,又有「四季竹筍」的稱呼,其他還有烏殼綠、烏腳綠仔、食用刺竹、斗南筍等稱呼;主要分布在斗南大湖口溪、石龜溪、崙仔溪、石牛溪等流域兩側,延伸至雲林大埤鄉、古坑鄉、嘉義大林鎮一帶,砂質土壤排水性佳的農地均可見到農夫種植。

不同於綠竹筍的掘土切筍方式,斗南的烏殼綠竹筍採取敷蓋稻草及黑色塑膠布的方式進行栽培管理。農民將稻草視作一種可利用的資源,覆蓋竹筍園不僅為竹筍增加更多生長的空間,讓筍農採收竹筍更為便利迅速,無須掘土,也為土壤添加更多有機質補充,稻農不必擔心露天燃燒釋放二氧化碳引人非議。農作物的副產品「稻」草被視為資源而充分利用,達到在地小鎮的循環農業。

農產品銷售的規格種類繁雜,為了提高農民收益,農會輔導農民成立「共選共計」制度的產銷班。產銷班裡的農民出貨前都必須受「筍刀手」對自家的竹筍品頭論足一番,經過統一公正的分級計重;接著再化零為整,將班裡的烏殼綠竹筍分類出更多規格,讓每箱竹筍品質更為一致,承銷人不必擔心貨品良莠不齊,於是願意拿出更合理的價格購買竹筍。拍賣結束後,農會再以成交的平均價格,按農民的交貨規格與數量分配筍款。

從2020年9月15日開始,斗南鎮農會將每個月的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透過學校營養午餐融入食農教育,不僅將在地的烏殼綠竹筍融入校園營養午餐,一邊吃著午餐也讓同學們認識到資源循環利用,以及農會與農民之間合作的故事。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