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落花生臺南19號 豐產生長期短利機器採收:口感軟綿適蒸煮 滿足農民、業者多元生產需求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農家所得提高的政策意義與展望: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 專業農扮演火車頭╱陳吉仲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面對農業錯假訊息的因應之道:建立民眾識讀能力 降低不實資訊傷害╱焦鈞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8年目標十大魚種 鐘螺放流增裕資源初見成效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