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是國有森林主管機關,防範森林盜伐案件發生,過去重視查緝追訴,近年積極與山村部落合作發展綠色森林產業,從根源上消弭貧窮,預防森林盜伐發生,近12年來盜伐案件逐年下降,從一年290件至去年僅剩58件,減幅高達80%。林業保育署今(29)日啟用「臺灣森林防範盜伐資訊站」,盼提供盜伐熱點、案件樣態等資訊,促進全民參與山林守護。
林業保育署查緝追訴森林盜伐,除藉由臺灣高等檢察署合作「檢警移林聯繫平台」跨部會合作分享情資,採用遠端監視系統、紅外線攝影等科技蒐證工具,並於104、110年兩度修正《森林法》,提高盜伐刑責,強化查緝及遏阻力道。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但當盜伐案件發生,對森林的傷害便已造成,身為森林保育主管機關更應著重事前預防。
林業保育署查緝盜伐導入科技蒐證工具。(攝影/游昇俯)
藉由資訊公開、全民參與、消弭貧窮及提供合法購置管道,是預防盜伐、確保森林永續的基礎。在林業保育署歷年逐步公布盜伐熱點及盜伐態樣資訊,今年建立「臺灣森林盜伐資訊站」提供即時查詢熱點分布、案件態樣與趨勢;組織在地巡守隊,建立LINE@「山老鼠雷達站」等通報機制,促進社會參與;推動臺灣木材標章及特定林產品出口管制等,確保購置合法等策略下,國有林盜伐案件已從102年290件下降至113年的58件。
「臺灣森林防範盜伐資訊站」今日啟用。(圖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華慶指出,林業保育署委託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湘繁研究分析,知道森林盜伐者主因經濟弱勢及資訊缺乏等因素鋌而走險,須從根源上消弭貧窮,因此林業署近年積極與山村部落建立夥伴關係,發展綠色森林產業,讓山村部落得以共享山林經濟的惠益。
林業保育署推動結合社區的森林保護計畫,截至去年已有91個社區參與巡護,包括苗栗南庄蓬萊、南投丹大、臺東利嘉等地山村部落,讓當地盜伐案件乎消弭於無形。賽夏族蓬萊部落長老根誌優表示,盜伐犯罪的根源在於貧窮,他的家族有個族人即曾因違法盜伐三度入獄,但在林業保育署輔導部落發展森林產業下,現在能安心在林場工作,他直說現在賺的錢是「溫暖的」;族人能夠從事集材、養蜂、種香菇,有穩定收入,沒人願意違法。
賽夏族蓬萊部落長老根誌優(右2)表示,族人能夠從事集材、養蜂、種香菇,有穩定收入,沒人願意違法。(攝影/游昇俯)
南投丹大布農獵人全志祥現在從事造林撫育及強勢外來種移除等工作,他是國內移除外來種埃及聖䴉最多的獵人。全志祥說,部落工作機會少,但林業署南投分署丹大工作站積極引介造林、移除外來種工作,輔導部落族人組織合作社、成立山林巡守隊,族人有工作機會,盜伐案件也下降。
布農獵人全志祥(左2)協助林業保育署移除強勢外來種等工作。(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