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4月號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3月號 森羅林萃 根植本土森林精油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積極推動非木質林產物的產業發展,去(2023)年農業部通過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林業保育署與轄下八個地區分署打頭陣,將造林木與原生植物萃取出精油,連結產官學三方共同投入,邁向臺灣森林精油生產的行列。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月號 大船入港 臺灣遠洋漁業精實蛻變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豐年7312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豐年7311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豐年7310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0月號 育種植苗 詳解產業鏈

市場上品質穩定的農產品怎麼來的?
在農民栽培生產以前,它們的種子、種苗來源都有專業的分工,有專業的品種研育、種子及苗的品質管理;然而種子種苗雖是現代農業生產的「根源」,種苗產業卻可謂與末端農產消費者最為遙遠。

《豐年雜誌》2023年9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9月號 電動農機碳治郎 減碳更顧健康

面臨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農業部積極布局臺灣農業淨零排碳之路,今年大推汰舊燃油農機換購電動農機,令人想起前兩年席捲臺灣市場的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經歷絕望卻仍擇善固執,以及在危機之中尋找破局關鍵的智慧。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 神奇寶貝 臺灣文蛤揭密

臺灣文蛤證實是原生種的新聞,引發網路廣泛的「蛤?」熱潮,對於豐年編輯群,更多是對現代文蛤養殖究竟怎麼一回事的想像。待實際踏上富含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沙灘,在退潮中的海水中「摸蛤兼洗褲」,想到文蛤從生長、被挖掘,最後上桌成為美味佳餚,驚嘆:臺灣文蛤,真正神奇寶貝!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 新農業部署 臺灣永續 Ready Go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至本期已滿73年,在這漫長歲月當中,見證了臺灣農業的發展,與主管機關體制的流變,從當年一手催生《豐年》的農復會,到今(2023)年8月1日將正式掛牌上路的農業部,豐年社73週年慶的時刻,再次紀錄臺灣農業史的重大里程碑。

《豐年雜誌》2023年6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6月號 有雞好肥 循環減碳更增地力

58年前臺灣大學畜產系教授季培元在《豐年》撰文推廣「雞糞就是錢」,因為雞糞主要成分是氮、磷、鉀和有機質,都是作物所需要,證明雞糞的肥料價值極高。58年後的現在,《豐年》希望透過雞糞處理再利用技術的介紹與應用,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雞糞的價值,也提供雞農在禽畜舍轉型升級之路更全面的考量。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 蛋蛋補給線 永續.友善.有韌性

氣候變遷日益極端,在臺灣愈來愈感受天氣不穩定,冷時如墜冰窖,隔天卻猶如酷暑,日夜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讓人容易感冒,家禽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特別是體質敏感的蛋雞,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衝擊,身體免疫力下降,產蛋能力也下滑,禽流感來襲無疑雪上加霜。這一波蛋荒很艱辛,且看蛋雞產業的努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 臺灣春茶風土學 抗旱不妥協

懂得吃喝的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如臺灣喝茶的方式,從早些年的壺泡、茶藝館,現在已經是手搖茶、罐裝茶當道,茶湯卻依舊那般甘醇引人回味。今年早春以來的乾旱重擊了茶園的生產,突顯氣候調適議題的重要性,也讓人更體會到臺灣春茶的珍貴。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 綠肥大地 生態固碳花現幸福

所謂綠肥(Green Manure),是不採收栽培的植物而直接翻耕入田作為肥料的方法,特地種來耕入土壤內的植物稱為綠肥作物。中文俗語有一說:「綠肥壓幾年,差田變好田」、「花草種三年,瘦田變肥田」,很多人對綠肥可能不太熟悉,卻是農家自古以來常用的栽培方式,用來維護農業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臺灣早期也極重視綠肥利用,直到被蓬勃發展的化學肥料逐漸取代。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2月號 冷進冷出不斷鏈 農漁畜產尚介青

掌握冷鏈就掌握價格!本期《豐年》邀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分享產地到餐桌全程不斷鏈目標,如何逐步完成從出口導向的旗艦型、內外兼顧的區域型到各大批發市場與農民團體、農企業等冷鏈建置,穩內銷、拚外銷,全面的冷鏈物流系統,將成為農漁民最堅實的後盾。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月號 呷年菜看見臺灣農業力 鴻兔大展金豐沛

農曆過年吃團圓飯,這期《豐年》我們邀請徐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從過年最常見的芥菜與雞,談談現代過年的吃與農業發展有什麼關係,並拜訪產地:全臺最大西螺果菜批發市場、新竹客家閹雞、斗南馬鈴薯和臺灣牛,及彰化生態養殖的文蛤、黑蜆、白蝦,了解第一線農業力,掌握春節供銷情形與地方農產風情。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2月號 小農加工點食成金 跨域加值有撇步

農產加工是好工具,臺灣夏秋兩季高溫潮溼,易生病蟲害,又常有颱風侵襲,農產供應常見青黃不接,價格起伏波動大,若在盛產時適當加工,既充分利用農產品,也破除季節性限制,而開放農民跨足加工,有利於經營企業化,進一步加值農民收入,同時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成為外銷全球市場的基礎,搞不好還能上太空。

harvest721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 寶島可可夢 全果循環加值顯神通

可可、咖啡、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溫暖療癒的可可、浪漫濃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何其有幸,竟因氣候暖化的緣故,都在臺灣寶島落地生根了!提供從產地到餐桌的最短碳足跡產品,充分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飲品選擇。從稻米的黃金到檳榔綠金再到現在的可可黑金,臺灣農民的實力遠超想像,結合在地豐富的人才與資源,徹底發揮全果利用的零農廢精神,把可可果漿包括果殼,在可可豆的黑金之外,全部化作循環綠金!喝過酸甜又爽口,帶著山竹風味、釋迦香氣的可可果汁嗎?無法想像不是問題,走一趟臺灣可可產地屏東和南投吧!

harvest7210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 國產糧倉豆豆隆 營養+美味+食安全升級

大豆有三寶,黃豆、黑豆和毛豆。不說飼料與榨油用途,只說給人吃進肚,簡單點的豆漿、豆腐、豆干、豆皮、味噌……到現代感十足的運動補充品高蛋白粉、環保蔬食者吃的植物肉等,而最好的國產豆奶當然先給孩子!國產雜糧復興,鮮食大豆先行!新鮮、安全、健康、非基因改造、低碳足跡、可追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大糧倉計畫」準備好了,6年來大豆種植面積快速成長,今(2022)年1月「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將以產業自主模式,透過垂直整合、橫向聯繫,完善大豆產業鏈!

豐年7209臺灣新蜜境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9月號 臺灣新蜜境 經濟·生態·食安三贏的森林

臺灣人愛吃蜜,無論是甜點、蛋糕、飲料,都會有蜂蜜的蹤影,不過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從蜂蜜中驗出抗生素、農藥、摻偽等新聞事件,促進了臺灣消費者對蜂蜜產品品質的重視,近幾年已成功催生國產蜂蜜產銷履歷制度,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今(2022)年更公告100%純蜜規定,將於明(2023)年7月1日正式上路,進一步確保臺灣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讓臺灣蜂產業邁向更健全的發展。中國明朝劉基(劉伯溫)《靈丘丈人》一文提到:「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漬。其取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養蜂之道是經營管理之術,更借喻為治國之方,且看森林養蜂聚焦蜜源核心,以不同蜂種尋求人蜂共舞、不必逐花而居的可能性,發展多元風味的在地特色蜜,提供更健康取向的封蓋蜜,也成為未來山村建設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