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0月號 新農業網路行銷 網紅及電商 產量到流量實戰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8月號 從農志高 青苗扎根新農民搖籃

農業是一門需要學習交流的志業,為了增加農業生力軍,新農民的養成從高中階段開始,選擇高中職業學校農業科系就讀的學生可以參與從農職涯探索,透過學校與農業部的媒合安排,進入過去不輕易對外人開放的農業現場。大專除了農業科系,農業部安排農校農業公費專班設置,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二代農,有貼近產業學習交流的機會,及早從農。百大青農除了挖掘優秀青年農人,更讓人一窺當代農業多樣面貌。新農民的養成,向下扎根,讓農業未來充滿希望。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6月號 花花世界 國產花卉華麗出擊

國產花卉之美,有以原生種驚豔世界的臺灣蝴蝶蘭,成功外銷日本的文心蘭切花,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馬拉巴栗苗木盆栽產區。國產花卉產業求新求變,名列臺灣第三名的出口農產品背後,花卉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努力的成果——以智慧科技升級產業,重視品種培育,成熟的採後保鮮技術與運輸管控。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5月號 土雞傳味 育種進擊

土雞的飼養期比白肉雞多出一倍以上,成本相對較高,但有抗病力強,皮下脂肪少,肉質富嚼勁等優勢;料理方式也多元,是臺灣民間不可或缺的食材。臺灣自1980年代開始土雞的保種與研究,僅晚於法國。在國際上,土雞會稱為local chicken、country chicken、traditional chicken、native chicken、indigenous chickens等,概括來說,土雞強調在地性、地方歷史與傳統,具種原多樣性及文化意義。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4月號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3月號 森羅林萃 根植本土森林精油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積極推動非木質林產物的產業發展,去(2023)年農業部通過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林業保育署與轄下八個地區分署打頭陣,將造林木與原生植物萃取出精油,連結產官學三方共同投入,邁向臺灣森林精油生產的行列。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月號 大船入港 臺灣遠洋漁業精實蛻變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豐年7312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豐年7311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豐年7310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0月號 育種植苗 詳解產業鏈

市場上品質穩定的農產品怎麼來的?
在農民栽培生產以前,它們的種子、種苗來源都有專業的分工,有專業的品種研育、種子及苗的品質管理;然而種子種苗雖是現代農業生產的「根源」,種苗產業卻可謂與末端農產消費者最為遙遠。

《豐年雜誌》2023年9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9月號 電動農機碳治郎 減碳更顧健康

面臨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農業部積極布局臺灣農業淨零排碳之路,今年大推汰舊燃油農機換購電動農機,令人想起前兩年席捲臺灣市場的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經歷絕望卻仍擇善固執,以及在危機之中尋找破局關鍵的智慧。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 神奇寶貝 臺灣文蛤揭密

臺灣文蛤證實是原生種的新聞,引發網路廣泛的「蛤?」熱潮,對於豐年編輯群,更多是對現代文蛤養殖究竟怎麼一回事的想像。待實際踏上富含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沙灘,在退潮中的海水中「摸蛤兼洗褲」,想到文蛤從生長、被挖掘,最後上桌成為美味佳餚,驚嘆:臺灣文蛤,真正神奇寶貝!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 新農業部署 臺灣永續 Ready Go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至本期已滿73年,在這漫長歲月當中,見證了臺灣農業的發展,與主管機關體制的流變,從當年一手催生《豐年》的農復會,到今(2023)年8月1日將正式掛牌上路的農業部,豐年社73週年慶的時刻,再次紀錄臺灣農業史的重大里程碑。

《豐年雜誌》2023年6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6月號 有雞好肥 循環減碳更增地力

58年前臺灣大學畜產系教授季培元在《豐年》撰文推廣「雞糞就是錢」,因為雞糞主要成分是氮、磷、鉀和有機質,都是作物所需要,證明雞糞的肥料價值極高。58年後的現在,《豐年》希望透過雞糞處理再利用技術的介紹與應用,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雞糞的價值,也提供雞農在禽畜舍轉型升級之路更全面的考量。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 蛋蛋補給線 永續.友善.有韌性

氣候變遷日益極端,在臺灣愈來愈感受天氣不穩定,冷時如墜冰窖,隔天卻猶如酷暑,日夜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讓人容易感冒,家禽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特別是體質敏感的蛋雞,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衝擊,身體免疫力下降,產蛋能力也下滑,禽流感來襲無疑雪上加霜。這一波蛋荒很艱辛,且看蛋雞產業的努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 臺灣春茶風土學 抗旱不妥協

懂得吃喝的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如臺灣喝茶的方式,從早些年的壺泡、茶藝館,現在已經是手搖茶、罐裝茶當道,茶湯卻依舊那般甘醇引人回味。今年早春以來的乾旱重擊了茶園的生產,突顯氣候調適議題的重要性,也讓人更體會到臺灣春茶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