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新聞
農水署成立三周年 灌區外擴大供灌5.6萬公頃 嘉惠8萬多位農民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109年掛牌成立,將原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系統,屆滿三周年,不僅灌溉服務延伸至灌區外、增灌5.6萬公頃,嘉惠8萬多名農民;改制後建設經費逐年增加,今年已達136億元、成長三倍有餘,擴增農業水資源調蓄量達6,6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座明德水庫蓄水量。

新聞
延遲種植又遇暖冬蟲害 紅豆產量估減5、6成 農業部公告高屏現金救助每公頃2.8萬元

國產紅豆往年12月底將進入產季,但今年因10月上旬小犬颱風及雨害影響,延緩農民種植時間,之後又遇暖冬,薊馬危害嚴重,導致紅豆結莢不佳,嚴重者損失達50%至60%。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日昨現勘高雄美濃地區,並公告高雄市及屏東縣紅豆辦理雨害(遲發性)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每公頃2.8萬元,5日起至14日受理申請。

新聞
報廢進口雞蛋堆肥再利用招標不順 農業部重開標案加強業者投標意願

農業部專案進口雞蛋保存期限陸續到期,農業部透過將進口殼蛋加工成液蛋延長保存期限,到期報廢的雞蛋則作堆肥再利用,但幾度公開招標卻流標,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今(5)日表示,報廢蛋堆肥處理標案已經檢討重新公告,拆成運輸與堆肥再利用兩部分分開招標,預期將有助提升業者投標意願。

新聞
臺東鳳梨釋迦恢復輸銷中國 農業部:盼中方回歸國際規範對話 現出口依原檢疫標準

針對臺東縣政府今日宣布鳳梨釋迦恢復輸中,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但遺憾中國至今未與我方經由「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溝通檢疫條件,國家間農產品進出口檢疫「不可能由地方政府代行」,希望中國回歸國際規範,現行釋迦出口依原來的檢疫作為處理。

新聞
「百大青農」不滿百寧缺額!強調遴選標竿典範 申請至明年1月15日止

第7屆百大青農遴選可整合產業上中下游,帶動地區產業發展的典範標竿青農,農業部強調,申請青農將確認足夠優秀、足為標竿才會錄取,保留不全額錄取機制,百大青農可能不滿百人。第7屆百大青農遴選作業首度開放線上與紙本申請雙軌並行,即日起受理申請,至明年1月15日截止,並預計明年6月底前公告獲選名單。

新聞
十年間逾4%近千歲巨木死亡 「找樹的人」:巨木的碳匯重要性無法取代

「找樹的人」團隊比較國內現有2012及2021年兩批空載光達資料,發現在已檢視632株巨木中,十年來共傾倒23株、枯木3株,死亡率竟超過4%。「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徐嘉君表示,巨木十年可長高30公分,長高速度或許沒有小樹快,但其增長一點高度累積的碳匯卻可能是小樹得花上20年才能達到的量,重要性無法取代。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3年12月號 微醺佐食

告別一天的時候,你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嗎?沉沉夜色的回家路上,彎進便利商店買兩瓶啤酒、幾份微波小菜,隔絕世事紛擾的屋中,一人或與伴侶靜靜小喝小食,安放自己。或,與家人豐盛晚餐後,懶洋洋聚於電視前,淺酌一杯珍藏陳釀,家的溫暖緩緩蔓延。對可以飲酒的人來說,或熱鬧,或平靜,微醺佐食的魔幻時光,彷彿開窗眺望遠方風景,得以自井井有條的日常生活短暫脫走,柔柔軟軟放鬆享受自在、簡單的快樂。

【微醺指南】晩酌風格 好食主義

選一間有溫度的餐酒館,沉醉一晚鬆弛的酒食吃喝。以美好味覺體驗結束今天的煩擾或匆忙,最是幸福。《鄉間小路》編輯部邀請Pan House Wine & Bistro主理人潘存懿,布一桌「微醺佐食」的地味餐桌,歡迎大家入座享受。Let’s call it a day. 溫柔善待自己,好好休息,明日生活繼續。

【鄉間食堂】搖滾派飲酒海口味:「拍謝少年」張維尼

採訪這天,團隊提早抵達維尼推薦的「Yoi 酔」酒館。等候之際,隱約看見坐在店內吧檯前的客人不時對門口張望,不久,客人打開門對我們靦腆地說:「嗨,請進。」原來是剛從東京表演回來的「拍謝少年」吉他手維尼。我們這才驚慌相認,彼此招呼。進店後,維尼主動引介站在吧檯裡的老闆:「這是我的好朋友,小賀。我們認識很多年了,但這裡才開三年多吧,有時間就會過來這邊。」小賀安靜點頭示意。

【鄉間食堂】輕鬆點,自在喝:落腳臺灣漁村海邊的格瓦拉

「阿榮」余嘉榮回到高雄梓官開店前,先後在臺中、臺南做了幾年社工,也曾跟朋友共同創辦尋覓社區風土的工作室。後來他因家人生病返鄉,和在地居民混熟還一起熱血籌辦「蚵寮漁村小搖滾」,但持續經營社區相關工作的他,老是不在家,「村裡大哥唸我『怎麼老是在外面?』,剛好他買下這棟房子,叫我不要跑來跑去,在地方找事情做;不然就開個店烤蚵仔,一盤一百塊給客人配酒。」

【餐桌上的產地】乘著稻浪航向吟釀之海

「你看這支酒,那時候農友要上架真的很不順利,啊還有這支啦,討論好久,後來好不容易做出來了,結果他們沒搞清楚法規,吞了一張罰單⋯⋯」中福酒廠創辦人馬何增細數架上的小農品牌,眼神充滿愛憐,他記得每支酒背後,是哪個農夫的血淚。

【餐桌上的產地】傳承土地的故事,釀出臺灣地酒新文化

國際知名的釀酒大師陳千浩,為釀造出心中理想的臺灣地酒,登高山入深海,不僅專注研讀歷史、親身探查教科書沒寫的風土文化,同時攜手農民,復刻釀造遺失百年的台灣地酒,拚命三郎般敢衝敢拚的根性,只為了孵化一個夢想:推動「臺灣地酒文化再生運動」。陳千浩以「釀酒」追溯臺灣土地的故事,將臺灣酒的迷人之處推廣至全世界。

豐年雜誌
中高海拔山區的茶品質風味確實獨樹一幟,然而霜害威脅也遠勝低海拔產區。
豐年雜誌
梨山茶維持競爭力 高冷茶產區更要智慧化轉型:重視氣候調適、機械省工 多管齊下保障產業

廣受國人好評的臺中市「梨山茶」一年3收,都是透過人工採收,但面對極端氣候影響及人口老化、缺工問題,生產管理正面臨挑戰。為減少農損、維持生產品質,導入智慧農業可作為解決方案,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茶農建置示範場域,實證有效防止冬季霜害,幫忙守住春茶品質及產量;此外,臺中市和平區公所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梨山茶」產地證明標章註冊,也是維護農民權益、保障地方農業發展的良好案例。

豐年7311立體書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翼豆「臺東2號-春豐」嫩莢翠綠短薄,小巧可愛。

翼豆新品種「臺東2號-春豐」:時令豆菜「翼」飽口福

翼豆引進臺灣已逾百年,主要分布於中南部鄉間或東部原民部落中。隨食用歷史演進,部分原住民族如阿美族,已將翼豆視為部落中重要的豆類蔬菜。有鑒於翼豆豆莢有別於其他豆類蔬菜的鮮脆口感,且在莢身兩側各長了一對翅膀,外型吸睛,極具發展為臺東地區特色蔬菜作物之潛力,因此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農改場)著手投入栽培技術及育種等相關研究。

位於臺南的莉莉水果店,創業於1947年,點一份木瓜切盤與木瓜牛奶感受僅屬於木瓜的特別滋味。

滋味殊絕、產量豐盛的木瓜:南國水果生熟皆美 營養滿分「日久見真情」

許多人可能和我一樣,都領略過木瓜牛奶的震撼,我第一次喝木瓜牛奶約略是高中時期,淡淡奶黃的色澤,甜美芳香的氣味,柔嫩入口,那股清涼沁入肺腑,化成一道道喜悅光芒,冉冉上升,籠罩著全身……數十年之後,即使已經喝過數不清的木瓜牛奶,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的驚喜。

策劃雜交種子生產需考量氣候、人力、機具配合調度,過程繁複,圖為高粱種穗烘乾後利用聯合收穫機進行脫粒。

國產雜糧優質種子 建立生產體系進行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

由於國內飲食型態逐漸由米食轉向麵食,以及肉類及蛋類消費量增加,飼料穀物需求也相對大幅提升,臺灣每年需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玉米、高粱、黃豆、小麥等雜糧,共達800萬公噸以上,進口依賴相當沉重。此外,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疫病蟲害等天災,加上俄烏戰爭、疫情時代改變經濟模式,造成糧食價格波動、供應不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日漸升高,政府面對此挑戰更是日益嚴峻。

鍠麟機械公司總經理洪福良協助彰化田尾「金昌園藝」建置智慧溫室,觀葉植物栽培可實現「無人化管理」,農場主一週不進場都沒問題。

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 創造農業新利基:智慧溫室落地推廣 農村網路建設仍需補足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農藝
農藝
檢出農藥殘留真困擾?一次搞懂農藥殘留檢驗與改善對策

為減少農民生產的農作物殘留農藥不合格情事,本文簡介現行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制度,再列出常見的不合格原因,減少農友與消費者對於使用農藥之偏見。經收集及分析各種案例,除合法使用及減量使用農藥外,亦提出防止農作物受污染的建議,可逐一弭平對藥劑管理問題,亦能控制病蟲草害。

破譯昆蟲的摩斯密碼,尋找以聲波防治害蟲的可能性

聲波防治法正處於新興發展階段,這類型的防治法對環境友善且成本相對較低,但在研發上仍遭遇許多技術與資源投入的限制。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開始投入大量人力及資金研發有效的聲波防治方法,臺灣雖才剛剛起步,但短短幾年的研究已發現臺灣許多害蟲具有運用振動波溝通相關行為,也顯示聲波防治對此類害蟲應具有相當防治潛力。

害蟲防治需要穩紮穩打!多管齊下的東方果實蠅共同防治

東方果實蠅本身遷飛能力強、棲地廣泛、寄主範圍廣、繁殖能力強等生物特性讓其難以防治,而許多零散分布的非經濟性寄主植物,如庭園、公園、公路兩旁的植物果實,都會受到東方果實蠅危害,加上部分果園在採收過後便疏於管理、未落實清園,成為潛在的繁殖溫床。

「沒口之河」上的銀合歡:把人放回環境,遭遇濕地的記憶

自然步道解說員,走進知本溼地時,大概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那片曠野,行走能及的範圍,確實就是整片的荒草疏林,一個雜亂無章的廢墟。儘管所有環境都有著雜亂的一面,但知本沖積扇在多數自然觀察者,甚至部落族人的潛意識裡,大概多半都視之為一處遺跡,一處曾有過美好往昔,但現在只堪憑弔的遺跡。或許憑弔,正就成為解說實務上最直接的一種策略。

總匯三明治是臺式早餐特色產品,除了傳統的漢堡肉、蛋、小黃瓜、美乃滋、火腿等夾料外,許多早餐業者也各自發展特色品項。(圖片來源/薛慧螢繪製、麥田出版授權)

總匯三明治的美味,蘊含著一段愛恨交織的臺美關係史

臺灣人好吃也懂吃,除了傳統小吃美食之外,對異國飲食接受度也高,而且這些異國美食傳入臺灣之後,總能在臺灣人的巧手慧思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東西,總匯三明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食火炭」之鳥到南國「嘉」餚,臺灣火雞養殖的滄桑小史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