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新聞
抗稻熱病水稻新品種「桃園7號」育成 不施藥栽培仍幾不染病 品質好又豐產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水稻品種「桃園3號」是稻穀粒形大、米飯帶芋頭香的優秀品種,但北部一期稻作期間常有梅雨造成高溼環境,導致此品種感染稻熱病、產量減損。桃園農改場以分子標誌技術輔助育種,改良桃園3號,育成新品種「桃園7號」,對稻熱病抗病力極佳,不施藥栽培仍幾乎不染病,產量維持正常水準。

新聞
臺南農改場復育原生苞舌蘭 十年育成5品種 聯手新化林場推廣栽培

在臺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的原生苞舌蘭,被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物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復育原生紫苞舌蘭,也利用原生種作育種材料,自103年起至今共育成「臺南1至5號」5個品種,有助喜愛苞舌蘭民眾直接到園藝市場購買,減少野外採集,降低生育地盜採壓力。

新聞
推動農村能源自主 農水署公布13處小水力潛力場址 預估總容量逾1,000瓩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盤點潛力場址,今(3)日公布分布6縣市的13處場址資訊,預估設置總容量達1,000瓩(kW)以上,供產學研界評估,協助合作開發。農水署表示,小水力規模小、興建容易,投入經費較少,發電可供在地社區、農業使用,促進農村能源自主發展。

新聞
國產賓朗豬獲美FDA認可實驗動物豬種 畜試所推動3R生產技轉民間業者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開拓國產賓朗豬供應生技醫藥產業應用,獲得外商公司認可,共同合作開發藥物測試模式,運用賓朗豬作為臨床前測試豬種,受測皮膚用藥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上市許可。畜試所配合農業部實驗動物3R政策,技轉客製化生產供應方案,可減少實驗動物不必要的犧牲浪費,有助提升臺灣生醫產業發展。

新聞
《猛農民曆》第2彈! 今年參與農民猛男人數加倍 桌曆、掛曆兩套寫真版本

農業行銷團隊「有朝一日‧西螺小農」,今年於募資平臺WaBay推出2024年版《猛農民曆》,近日已上架接受預購。2024年猛農民曆與農緯合作社合作,讓青農猛男扮演農業產銷過程中的各種角色,讓人認識農業企業經營面貌;這次邀集12位青農猛男參與拍攝,人數加倍,且規劃掛曆、桌曆兩套寫真版本,讓讀者看見更多的青農面貌。

新聞
船遊盡興,快樂返航──檢疫犬隊港口邊境把關!

疫後邊境逐漸開放,旅遊與交流恢復活絡,愈來愈多國人選擇搭乘郵輪出國旅遊,享受美好旅行時光。隨之而來的,是回國入境時所需面對的動植物檢疫。儘管港口檢疫程序與標準與機場相同,然而港口通常需在短時間內面對上千名旅客集中入境,加上同時接受檢疫的大量行李工作,為「國門防守金三角」──檢疫人員、領犬員和檢疫犬,帶來高難度工作挑戰。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3年10月號 日嚐醱酵

秋收冬藏的時刻,正是醱酵食季。

醱酵,或稱發酵,簡義指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數千年前,對微生物還一無所知,人類已開始釀酒。隨著知識、科技的逐漸改變,為了保存食物、為了延長賞味時限,順應在地環境,我們藉醱酵技術廣泛製造出各式迷人食品,如酒、醬油、豆腐乳、泡菜……

有什麼特殊醱酵食品,是你曾經日日必嚐,或如今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食材指南】辣豆瓣醬

豆瓣醬如何成為岡山名產,劉宇邦侃侃而談:「我的祖父是空軍士官,原籍四川,後來隨著政府來到臺灣,一九五〇年落腳岡山,安插在空軍通信學校。後來,祖父虔誠修道,但當時軍中不怎麼允許這類信仰,屢勸不聽就把他開除了。不是空軍自然不能住眷村,只好另謀生計,開始製作豆瓣醬,上街叫賣。」

【食材指南】醬油

「臺灣西螺醬油很有名,但原先指的是醬油膏。醬油加入糯米後,做成膏狀,就是醬油膏。西螺算是得天獨厚,一年有兩百多天都享有充足的日照,極佳的醱酵環境,再加上水質含鐵量低,造就了豆製品、醬油類的先天優勢。」鍾政衛說。夏令時間因為日照足、溫度高,靜置醱酵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天,冬天日照不足、溫度低,所以需要到一百八十天。西螺的「瑞春醬油」至今傳承到四代,首代為鍾琴,日治時期於虎尾醬油株式會社學習釀造技術,而後一九二一年,鍾琴在西螺新街創辦瑞春醬油。

【餐桌上的產地】恁樣鹹醢味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

【餐桌上的產地】一杯酸柑茶,一個文化縮影,一份情感傳遞

酸柑茶製作需經歷九蒸九晒,因為透過濕熱作用,可促使內料含有的酶,結合空氣中的黑麴菌與酵母菌等微生物進行醱酵作用,轉化並降低苦澀味與青草味,過程中亦會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與胺基酸,增添酸柑茶的風味與香氣,使之更為醇厚。費工費時的緊壓茶是怎麼開始製作契機?劉還月表示一切的開端源自父親,「我搬回來北埔十多年了,因為厭倦臺北的生活。」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得了許多大獎,包含《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寫了一百多本書,曾做過美術編輯,也是紀錄片導演,橫跨多種領域。

【餐桌上的產地】夜裡的鵝黃燈光──咑瑪糆

咑瑪糆(Tmmyan),泰雅醃豬肉,和阿美族的喜烙(Silaw)齊名,是泰雅族代代相傳、廣受族人喜好的食物,也是款待客人必備的料理之一。傳說中第一次嘗試咑瑪糆的人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品嚐者臉上,那道瞬間微妙的神情……因颱風海葵過境,採訪順延了一天。抵達宜蘭大同鄉,山邊清晨天色尚不明朗,雖未見放晴,但已無風雨。沿玉蘭社區蜿蜒的小巷,徐徐順山而上,途中盡是原住民部落景觀,路的盡頭「田媽媽泰雅風味館」招牌映入眼簾。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

柚子是芸香科柑橘屬果樹,種類繁多,包括白柚、紅柚、葡萄柚、文 旦等,所以文旦屬於柚子的一種。

文旦和柚子 「西風已走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

去(2022)年9月中旬回到臺北,在檢疫旅館住了一陣後,受六姨慰勞、吃豐盛的午餐加上飯後「甜點」—麻豆白文旦。當天的大魚大肉名稱都忘了,但嬌柔文旦的甘甜細膩、咬勁輕彈,真是人間美味。後來到臺南拜訪堂弟及堂姊,又吃到了紅文旦,則別有一番滋味,堂弟還說這個品種是近年來最夯的;堂姊長子阿義仔(王啓義)則精挑細選自家種、最成熟的紅文旦供品嘗,還贈作禮物帶回臺北。

楊建生擅長改造傳統農機,圖示為高架噴藥車改裝成施肥機,施肥機部分已利用電動馬達做為動力。

大田農機電動化先走附掛式 碳匯農機對環境友善更高效

農場不管大小、種植何種作物,翻土、作畦、施肥、除草、採收每個階段都需要一部功能不同的農機,並因應大面積與小面積施作有大、中、小型的需求。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都是大田作物,但大田需要的大型農機如曳引機,電動化的門檻較高,附掛的作業機具則先行,並成為碳匯農機的選項。

一身輕便工作服,綁著頭巾,藍毅綸秉持職人精神經營韭菜產業,無畏他人異樣的眼光,用超強決心與行動力逐一擊破栽培過程中遇到的關卡。

百大青農標竿藍毅綸 讓韭菜生產更友善與精準化

手握一把青翠鮮嫩的韭菜,藍毅綸眼中滿是自信的光芒,六年前離開工程師生涯,返鄉轉戰韭菜產業,一路上摸爬滾打,建立出自己的科學化生產管理模式,於去(2022)年獲選為第六屆百大青農標竿,面對周遭人的質疑,藍毅綸已能大聲地回應「我,做到了!」

擎億機械老闆林秋貴與最新研發之變形小金鋼牌CY3000型電動雙輪式中耕機。除了傳統農機,更不惜成本朝向電動化發展,為貼合顧客需求不斷精進改良,成功開發出重量輕、好操作、性能佳且擁有多項專利的電動中耕機與電動割草機。

擎億變形小金鋼啟動!讓溫室農耕低噪零碳無負擔

傳統燃油引擎的中耕機體型笨重,行走中轟隆隆的巨響恰似從天邊降下無數道驚雷,讓人膽顫心驚;其運作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與揚起的粉塵,更令人不禁退避三舍;飛沙走礫,掩鼻捂眼,狼狽不堪,是農民當下的寫照。面對如此窘境,農機電動化可謂最佳解方。

水田土壤的碳存效益高於旱田。(攝影/吳尚鴻)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水稻篇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水稻篇。

農藝
總匯三明治是臺式早餐特色產品,除了傳統的漢堡肉、蛋、小黃瓜、美乃滋、火腿等夾料外,許多早餐業者也各自發展特色品項。(圖片來源/薛慧螢繪製、麥田出版授權)
農藝
總匯三明治的美味,蘊含著一段愛恨交織的臺美關係史

臺灣人好吃也懂吃,除了傳統小吃美食之外,對異國飲食接受度也高,而且這些異國美食傳入臺灣之後,總能在臺灣人的巧手慧思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東西,總匯三明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食火炭」之鳥到南國「嘉」餚,臺灣火雞養殖的滄桑小史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

(圖片來源/農糧署提供)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

菲律賓伊富高省科迪勒拉山區的梯田規模為世界最大,1995年登錄為世界遺產。(圖片來源/Pana Banaue Rice Terraces-Commons CC BY-SA 3.0)

山丘上的樓梯與全球化:「世界遺產」菲律賓伊富高梯田

對觀光客來說,呂宋島內陸山區最著名的景觀是梯田。山丘上一級級新種的稻田,如綠帶般挨著石壁蜿蜒,雲層透出的陽光,將階梯般的新綠照耀得閃閃發亮——這幅不可思議的美景令遊客忍不住頻按快門。這麼多遊客在此捕捉美景,就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定伊富高(Ifugao)——最熱門的拍攝景點——為世界遺產。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Photo by Sandy Ravaloniaina on Unsplash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中研院院士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