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總匯三明治是臺式早餐特色產品,除了傳統的漢堡肉、蛋、小黃瓜、美乃滋、火腿等夾料外,許多早餐業者也各自發展特色品項。(圖片來源/薛慧螢繪製、麥田出版授權)
新聞
總匯三明治的美味,蘊含著一段愛恨交織的臺美關係史

臺灣人好吃也懂吃,除了傳統小吃美食之外,對異國飲食接受度也高,而且這些異國美食傳入臺灣之後,總能在臺灣人的巧手慧思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東西,總匯三明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新聞
陳建仁:超思有近億財力證明並無問題 禁止液蛋是矯枉過正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對於近日多個地方縣市宣布校園營養午餐禁用液蛋。陳建仁與衛福部長薛瑞元都表示,這是「矯枉過正」。教育部長潘文忠也表示,禁止液蛋並不見得是維護學童食安的更好方法。而針對在野黨再次質疑超思何以能夠進口8000多萬顆雞蛋,陳建仁首度表示,超思公司在簽約時提出近億財力證明,並非外界所說的無力經手雞蛋進口。

新聞
學校、國軍膳食合約明定使用國產蛋 陳建仁:市售雞蛋稽查均合規定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陳建仁指出,聯合稽查已近 2,000 件均合乎規定,會加強聯合稽查,國人可以安心食用雞蛋相關產品。教育部長潘文忠、國防部長邱國正也在答詢時重申,目前學校營養午餐、軍隊伙食依合約都須採用國產雞蛋。

新聞
行政院長陳建仁:專案進口雞蛋達整體效益 為紛擾二度致歉:「虛心檢討改進」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陳建仁在議場外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專案進口雞蛋政策有其必要,已達其政策目標,此為第一次大規模進口,過程中難免有所疏失,造成社會紛擾,為此向社會大眾表達歉意。他指出,政府會聆聽建議、改善措施,確保每個民眾都能看得到、買得起雞蛋,且吃得安心。

新聞
行政院長赴立院報告專案進口雞蛋 場外年輕人訴求:「農為國本 不是鬥爭工具」

立法院今日邀行政院長陳建仁就「專案進口雞蛋」議題專案報告,一早有3名年輕人在立法院研究大樓外舉起「農為國本 不是鬥爭工具」布條,訴求農業不是政黨提款機,散布不實資訊政治人物應儘早澄清;農為國本不是鬥爭工具,各黨派應團結促進台灣農業發展。他們強調,今天的行動只是開端,日後不排除有進一步抗爭。

新聞
國內缺口達10%將再進口「原盒」雞蛋 陳揆感謝陳吉仲「扎實的農業政策會留存」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今(21)日在行政院會提出「專案進口雞蛋成效及精進作為」報告,指出目前既有專案進口雞蛋將以供應加工為主,不再上架進入通路。未來如產銷缺口達到10%,需要再次專案進口殼蛋時,將會採取原產地洗選包裝、原盒冷鏈運輸、直接上架消費通路的方式供應。

鄉間小路
客座主廚 廖小子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客座主廚.廖小子/劍客的食感美學

臺灣知名美術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特殊長馬尾髮型搭花襯衫,腳踩藍白拖鞋。氣場與肌肉剛強、硬派,思考與言語卻聰明、柔軟。他的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封面、展場設計、視覺識別等。將研究烹飪、食材當作生活重心之一的他,今年首度以業餘私廚名義掌廚的餐宴,一售票即秒殺。

非典型農夫陳品睿

【餐桌上的產地】苦瓜世代的殷紅果實

風颱天,屏北九如鄉耆老村的鄉間小路旁,遠眺大武山方向,烏雲疊嶂。一人身著亮眼的橘色吊帶工作服,走進那塊三分大的苦瓜田區,宛如布魯克林區準備搶救公主的超級瑪利。他的目光時而越過苦瓜架,時而落在濕軟的泥土上,有時猶在眼前,忽焉又射向遠方;一會從容理蔓,一會順勢撥鬚,間或順藤摘瓜,決定捨棄或保留,判斷只在一念;他找果、梳果的手勢與姿態,近乎反覆鍛鍊過才能習得的舞步,對他而言,均已成為日常的反射。他是陳品睿,一九八四年生的屏東囝仔,七年級農夫,有點田。

林孟寬

【餐桌上的產地】饕客新體驗!生食絲瓜搶鮮嘗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青農姚偉文

【餐桌上的產地】一顆很野的瓜,卻溫柔得很人性

青農姚偉文在番路大湖種植佛手瓜與龍鬚菜,務農近十年的他,領著我們巡視颱風過後的瓜棚情況,幽默介紹:「佛手瓜是一顆很野的瓜。」彷彿引薦家裡某個叛逆成員。他說的野,指的是野性。「瓜隨便掉到地上,就能發芽長出新株;要是花心思特別挖洞,把它整顆埋進土裡,反而會爛掉。」市場那顆神神祕祕的佛手瓜,形象頓時鮮明、立體。

龍鬚菜

【食趣聞】龍鬚菜到底是什麼菜?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葉。佛手瓜又稱為「隼人瓜」,龍鬚菜的正式名稱為「隼人瓜苗」。若鬚偏直代表較鮮嫩,過捲則口感較老。新鮮時呈翠綠色,若偏枯黃或微咖啡色,可能已擺放一段時間。葉芽相對偏大,手感細嫩為佳。觀察莖底部是否水分充足,鮮嫩之根莖易折斷。

馬祖海邊

【植物系.食旅日誌】馬祖,似水年華

坐在山上,看海。

豐年雜誌
擎億機械老闆林秋貴與最新研發之變形小金鋼牌CY3000型電動雙輪式中耕機。除了傳統農機,更不惜成本朝向電動化發展,為貼合顧客需求不斷精進改良,成功開發出重量輕、好操作、性能佳且擁有多項專利的電動中耕機與電動割草機。
豐年雜誌
擎億變形小金鋼啟動!讓溫室農耕低噪零碳無負擔

傳統燃油引擎的中耕機體型笨重,行走中轟隆隆的巨響恰似從天邊降下無數道驚雷,讓人膽顫心驚;其運作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與揚起的粉塵,更令人不禁退避三舍;飛沙走礫,掩鼻捂眼,狼狽不堪,是農民當下的寫照。面對如此窘境,農機電動化可謂最佳解方。

水田土壤的碳存效益高於旱田。(攝影/吳尚鴻)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水稻篇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水稻篇。

綠色照顧。(資料來源/農業部;設計/余孟馨)

南部地區綠色照顧建構永續樂齡農村社區 跨海交流實踐長者老年價值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簡稱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積極響應並推動綠色照顧計畫,活躍農村社區高齡人口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結合在地,更將眼光放得更寬、更遠,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經驗交流,創造跨領域、城市、鄉鎮互相支持的銀髮綠色照顧網。

(設計/余孟馨)

循環農業有效利用資源更永續 日本與西班牙循環農業案例介紹

早在西元前9千年到1萬年前,人類祖先由游牧轉變為農耕活動,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開始逐步衍生出聚落以及人口的增長,並開始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時帶動了技術與工藝的進步,直到近日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農業。但現今人類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卻造成巨大的影響,氣候暖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土地使用問題層出不窮,只有一個地球的我們如何使資源永續將是首要考量,循環農業將是可跨出的第一步。

東林電子總經理康惠玲(左5)與公司業務團隊齊心協力,讓東林電動園藝工具搶下不小市場。

沒有汽油味 只留青草香 為不掃興投入電動農機的東林電子

「樓下割草機清早嗡嗡響,就像停了架直升機吵人呀!」過去使用割草機除草,給人的印象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引擎噪音擾人安寧,也讓使用者聽力受損,同時必須忍受笨重機器的強烈震動,以及二行程汽油引擎廢氣造成的肺部受損。就是受夠了這些,電話交換機廠商東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投入電動割草機的研發,也讓臺灣電動農機的腳步向前邁出一大步。

宜益董事長林永富(右2)與其同仁跟旗下品牌「日農牌NICHINO」黑豹農地搬運車合影。

電動農機讓維修變簡單了!宜益與臻禾的中小型農機電動化分享

農友大多有使用傳統燃油引擎農機的經驗,即便遇到比較重大的零件維修,也多半能自己修理或找附近的農機行尋求協助。近年,電動農機的問世悄悄改變了農業的作業型態,動力架構也從燃油引擎,變成了電池、馬達與控制器,維修問題跟著大不同,且看農機大廠宜益有限公司(簡稱宜益)與臻禾興業有限公司(簡稱臻禾)的分享。

農藝
總匯三明治是臺式早餐特色產品,除了傳統的漢堡肉、蛋、小黃瓜、美乃滋、火腿等夾料外,許多早餐業者也各自發展特色品項。(圖片來源/薛慧螢繪製、麥田出版授權)
農藝
總匯三明治的美味,蘊含著一段愛恨交織的臺美關係史

臺灣人好吃也懂吃,除了傳統小吃美食之外,對異國飲食接受度也高,而且這些異國美食傳入臺灣之後,總能在臺灣人的巧手慧思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東西,總匯三明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食火炭」之鳥到南國「嘉」餚,臺灣火雞養殖的滄桑小史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

(圖片來源/農糧署提供)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

菲律賓伊富高省科迪勒拉山區的梯田規模為世界最大,1995年登錄為世界遺產。(圖片來源/Pana Banaue Rice Terraces-Commons CC BY-SA 3.0)

山丘上的樓梯與全球化:「世界遺產」菲律賓伊富高梯田

對觀光客來說,呂宋島內陸山區最著名的景觀是梯田。山丘上一級級新種的稻田,如綠帶般挨著石壁蜿蜒,雲層透出的陽光,將階梯般的新綠照耀得閃閃發亮——這幅不可思議的美景令遊客忍不住頻按快門。這麼多遊客在此捕捉美景,就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定伊富高(Ifugao)——最熱門的拍攝景點——為世界遺產。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Photo by Sandy Ravaloniaina on Unsplash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中研院院士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