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委會去年試辦販售每個60元的「幸福餐盒」,今年持續辦理,即日起除了喜憨兒基金會等社福機構,全聯福利中心臺北門市及家樂福量販店全臺門市也加入「幸福元氣站」行列,販售幸福餐盒,總計每周1.7萬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只要「疫後特別預算」通過,4月起正式上路每周將提供10萬個,販售據點也會增加。
蛋商公會及養雞協會18日晚間討論蛋價漲跌,外傳蛋商公會不滿蛋價「凍漲」,有意反制無限期休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0)日表示,休市是假議題,不只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恐慌,蛋價由蛋商與蛋農透過蛋價機制委員討論決定,「農委會完全尊重」。
另一個跟打造基因編輯作物有關的問題,同樣令人頭痛。生產者可以種植、收割這些植物嗎?他們可以把這些作物賣給消費者嗎?對此,目前並沒有全球性的共識,而且從民眾反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漫長歷史來看,要民眾接受基因編輯作物,這條路恐怕不好走。
想要餵飽不斷擴增的全球大家族,我們需要重新設定我們對食物的態度,別把食物當成便宜的一次性商品。要搞懂我們為什麼這麼沒有遠見,對科學來說是一項太艱難的任務,但是,也許科學能幫助我們生產更好、更充沛的食物?這時候基因編輯就派上用場了。
農委會防檢局禽流感防疫例行性採樣監測,16日檢出金門縣金寧鄉1紅羽土雞禽場感染國內首例H9N2亞型低病原性禽流感,此病毒對於家禽非致病性病原,但因曾有人類感染案例、可「禽傳人」,防檢局採取高規格處置,今(17)日中午以前已完成全場撲殺清場,周邊半徑1公里內2禽場未有異常情形。
禽流感的週期性是大家都很期待可以找到的規律,可惜病毒的演化趨勢就跟突變一樣,是逢機而無法預測的。所以幾年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病毒、是哪一種亞型,真的都是天意。即便在人類的流感疫苗,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建議好幾種病毒株讓疫苗廠生產,還是常常猜錯呢!
影音專區
鄉間小路
生活中的小確幸,營造美味關係儀式感
生活中總期待歲月靜好的日子,但偶爾出現波折才是真實人生,因此當壞情緒出現時,大部分人會追求所謂的「療癒感」,有些人會聽音樂舒緩心情;有些人則選擇運動揮灑汗水;還有些人會搜尋料理相關的影片或照片,看著療癒的製作過程紓解壓力,或是身體力行,規劃出一頓色香味俱全、屬於自己的療癒餐桌。
來點濃濃的…遇見臺灣可可的農情蜜意
面對緊湊高壓的生活,吃一口帶有濃郁香氣及綿滑柔順口感的巧克力,是撫慰人心的最佳選擇。「如果巧克力有療癒的力量,那臺灣可可巧克力是身心靈的救贖。」喜愛苦甜巧克力的張天奕,吃臺灣可可製作的巧克力後驚豔不已,毅然與妻子陳佳慧攜手創業,搭配多種臺灣茶葉,做出台味十足的茶香風味巧克力。
【神明好農情】登觀音山找觀音
最近周遭朋友紛紛出發到日本京都旅行,賞櫻名所清水寺無疑是大家的口袋名單。對我們來說,清水寺是搭飛機才能造訪的古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一百年前,臺灣就與清水寺有了連結,不必飄洋過海也能參拜清水寺觀音菩薩的分身。日治時期,移居臺灣的日本人為了求保佑,將故鄉的信仰帶來臺灣。這些神佛,有的是單一神像,也有石佛組成的靈場,好讓他們就近巡禮。
苦甜巧克力、肥滋滋炸雞……為何食物可以帶來療癒感?
想像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點燃一根火柴,在火光裡你看到什麼?是甜蜜放縱的蛋糕巧克力,是罪惡卻能救贖靈魂的炸雞配啤酒,還是家常卻魂牽夢縈的媽媽牌滷肉?這些撫慰人心的美食被稱作「療癒食物」(comfort food)。影像工作者暨《餐桌上的電影物語》作者蕭菊貞,探討人們主觀直覺的食物慾望,也許滿足生理需求,也或許滿足心理情感,都反映內心深處的渴望。
順著柴火之流,窯烤料理暖胃也暖心
踏進臺南的後壁國小,擅長以柴火、土窯烹飪料理的劉曉栴,正與野地森活創辦人Emma帶著幾個學員,圍繞在剛建好的土窯旁上課。「他們得上完共38小時的課,才能真的學會善用土窯,不然等我離開之後,土窯總有一天會變成擺放在這裡的裝置藝術而已。」已有上百人教學經驗的劉曉栴如此說著,這是她的堅持,也是她對柴火的尊重。
豐年雜誌
春節期間行經花東縱谷,放眼所及常是一大片黃澄澄的油菜花或迎風搖曳的波斯菊花海,藍天白雲下的稻田,化身七彩燦爛的立體畫布,叫多少經過的大小朋友不由得慢下腳步,心醉神迷。
萬用綠精靈,從平原到坡地都適種 綠肥大豆台南4號與台南7號
從豆漿、豆干到植物雞精,百變多姿的大豆還有一項拿手絕活,擔綱滋養農田的綠肥小精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育成的綠肥大豆「台南4號」、「台南7號」,是提升水旱輪作品質的優秀幫手,既可抑制田間雜草生長,也能與根瘤菌共生發揮固氮效益,促進土壤肥力、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凡平地耕作與坡地果園栽培,都少不了綠肥大豆活躍的身影。
溫室栽培好幫手 綠肥水稻抗熱又驅蟲 設施專用綠肥臺南17號
水稻除了拿來吃,還可以當綠肥?「臺南17號」辦到了!它是臺灣第一支溫室專用綠肥水稻,不僅能在高溫烤箱般的夏季溫室裡茁壯成長,還能減少土壤中的線蟲數量,降低蟲害發生機率,更能改善設施栽培常見的土壤鹽化問題,破除連作障礙,是協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的得力助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 綠肥讓土壤變健康,也能減碳增匯助農業淨零
臺灣種植綠肥作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1970年代化學肥料興起時,綠肥一度式微,但主管機關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仍持續推廣綠肥,因為綠肥有相當多元的功能,不僅能提升下一個期作作物生產力,也對整體生態有益,更能幫助維持土壤環境平衡,減緩土壤因過量施用化肥持續惡化,是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斗南食物日:臺灣牛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世人不知有此物 油滑質地味清淡 「幸福果」酪梨
去(2022)年吃了好多酪梨,單純喜歡酪梨的清甜,入口綿密,美味難擋,大多時候是一杯酪梨牛奶汁,有時候切盤沾蒜頭醬油,有時沾蜂蜜、也做過酪梨莎莎醬夾吐司……大半年非常健康,朋友圈紛紛傳染新冠肺炎,我倖免於難,覺得都歸功於酪梨;時至冬日,仍覺得每天清晨由酪梨開啟是美好之事,涼徹心肺的滋味,就像睜眼就看到亮澄澄的陽光。
農藝
母雞怎麼生?興趣使然的雞迷第一手觀察!
母雞開始產蛋後,行為與生理會出現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回饋每日為我們辛苦勞動的母雞?而當一隻母雞透過交配、親孵、育幼的過程,真正成為了一名母親,牠會如何展現龐大的母性來照料底下成員?
不要只顧著和ChatGPT聊天了,讓AI來幫忙養魚吧!
2022年底,美國人工智慧實驗室推出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其實AI的應用早就不是新聞了,科學家在各種可以機械化的系統中都曾經嘗試引入AI,以人工智慧演算法取代人為判斷,不管是工廠、農業,就連養殖漁業都可以。如果問ChatGPT,AI在養殖漁業方面可以有什麼運用,它的回答如下……
【順其不自然】一枝草,一點露,踩草的跤步/老斌
最近某天下午,朋友來拿東西,見我正在門口穿雨鞋,問我是不是要去田裡工作。我說:「對阿,要去踩草。」他說:「哇,採草莓喔,我也要去。」(剛好我們家也有種草莓)我說:「不是啦,是要去~踩~草啦。」
【農業電影院】漫談牛仔帽(下):時尚與生活,在電影中重新發明/希米露
牛仔雖是逐漸消失於歷史洪流的舊有行業,牛仔的服裝與精神卻不曾消失,之後,還會以象徵精神的形式,存在於好萊塢所有的探險影視故事。
【農業英文】農業機器人新時代:讓陸上與海裡的機器人幫你巡田水
世界各國早就開始投入研究農業機械的智慧化,將各種新科技整合到農機上,設法處理一部分的農業問題。許多大學、科技人才投入農業與機械的整合,設計出可以全自動、執行多種功能的農業機器人,而有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輔助,農業機器人的操作也已經變得比過去更簡單、也更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