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對於近日多個地方縣市宣布校園營養午餐禁用液蛋。陳建仁與衛福部長薛瑞元都表示,這是「矯枉過正」。教育部長潘文忠也表示,禁止液蛋並不見得是維護學童食安的更好方法。而針對在野黨再次質疑超思何以能夠進口8000多萬顆雞蛋,陳建仁首度表示,超思公司在簽約時提出近億財力證明,並非外界所說的無力經手雞蛋進口。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陳建仁指出,聯合稽查已近 2,000 件均合乎規定,會加強聯合稽查,國人可以安心食用雞蛋相關產品。教育部長潘文忠、國防部長邱國正也在答詢時重申,目前學校營養午餐、軍隊伙食依合約都須採用國產雞蛋。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今(22)日赴立法院就「專案進口雞蛋相關事項」進行專案報告。陳建仁在議場外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專案進口雞蛋政策有其必要,已達其政策目標,此為第一次大規模進口,過程中難免有所疏失,造成社會紛擾,為此向社會大眾表達歉意。他指出,政府會聆聽建議、改善措施,確保每個民眾都能看得到、買得起雞蛋,且吃得安心。
立法院今日邀行政院長陳建仁就「專案進口雞蛋」議題專案報告,一早有3名年輕人在立法院研究大樓外舉起「農為國本 不是鬥爭工具」布條,訴求農業不是政黨提款機,散布不實資訊政治人物應儘早澄清;農為國本不是鬥爭工具,各黨派應團結促進台灣農業發展。他們強調,今天的行動只是開端,日後不排除有進一步抗爭。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今(21)日在行政院會提出「專案進口雞蛋成效及精進作為」報告,指出目前既有專案進口雞蛋將以供應加工為主,不再上架進入通路。未來如產銷缺口達到10%,需要再次專案進口殼蛋時,將會採取原產地洗選包裝、原盒冷鏈運輸、直接上架消費通路的方式供應。
農業部今(20)日為部長陳吉仲辦理歡送會,卜蜂公司董事長鄭武樾表示,「年初禽流感疫情導致缺蛋是全球性的,農業部既要滿足民生需求、又要考量蛋農,庫存本會有相當比例報廢,個人覺得是德政」;屏東漁青陳右穎感性為陳吉仲送上擁抱,他說,陳吉仲是青農心中美國隊長般的角色,「不懂做對的事情,為何要道歉」。
鄉間小路
臺灣知名美術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特殊長馬尾髮型搭花襯衫,腳踩藍白拖鞋。氣場與肌肉剛強、硬派,思考與言語卻聰明、柔軟。他的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封面、展場設計、視覺識別等。將研究烹飪、食材當作生活重心之一的他,今年首度以業餘私廚名義掌廚的餐宴,一售票即秒殺。
【餐桌上的產地】苦瓜世代的殷紅果實
風颱天,屏北九如鄉耆老村的鄉間小路旁,遠眺大武山方向,烏雲疊嶂。一人身著亮眼的橘色吊帶工作服,走進那塊三分大的苦瓜田區,宛如布魯克林區準備搶救公主的超級瑪利。他的目光時而越過苦瓜架,時而落在濕軟的泥土上,有時猶在眼前,忽焉又射向遠方;一會從容理蔓,一會順勢撥鬚,間或順藤摘瓜,決定捨棄或保留,判斷只在一念;他找果、梳果的手勢與姿態,近乎反覆鍛鍊過才能習得的舞步,對他而言,均已成為日常的反射。他是陳品睿,一九八四年生的屏東囝仔,七年級農夫,有點田。
【餐桌上的產地】饕客新體驗!生食絲瓜搶鮮嘗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餐桌上的產地】一顆很野的瓜,卻溫柔得很人性
青農姚偉文在番路大湖種植佛手瓜與龍鬚菜,務農近十年的他,領著我們巡視颱風過後的瓜棚情況,幽默介紹:「佛手瓜是一顆很野的瓜。」彷彿引薦家裡某個叛逆成員。他說的野,指的是野性。「瓜隨便掉到地上,就能發芽長出新株;要是花心思特別挖洞,把它整顆埋進土裡,反而會爛掉。」市場那顆神神祕祕的佛手瓜,形象頓時鮮明、立體。
【食趣聞】龍鬚菜到底是什麼菜?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葉。佛手瓜又稱為「隼人瓜」,龍鬚菜的正式名稱為「隼人瓜苗」。若鬚偏直代表較鮮嫩,過捲則口感較老。新鮮時呈翠綠色,若偏枯黃或微咖啡色,可能已擺放一段時間。葉芽相對偏大,手感細嫩為佳。觀察莖底部是否水分充足,鮮嫩之根莖易折斷。
【植物系.食旅日誌】馬祖,似水年華
坐在山上,看海。
豐年雜誌
面臨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農業部積極布局臺灣農業淨零排碳之路,今年大推汰舊燃油農機換購電動農機,令人想起前兩年席捲臺灣市場的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經歷絕望卻仍擇善固執,以及在危機之中尋找破局關鍵的智慧。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
文旦和柚子 「西風已走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
去(2022)年9月中旬回到臺北,在檢疫旅館住了一陣後,受六姨慰勞、吃豐盛的午餐加上飯後「甜點」—麻豆白文旦。當天的大魚大肉名稱都忘了,但嬌柔文旦的甘甜細膩、咬勁輕彈,真是人間美味。後來到臺南拜訪堂弟及堂姊,又吃到了紅文旦,則別有一番滋味,堂弟還說這個品種是近年來最夯的;堂姊長子阿義仔(王啓義)則精挑細選自家種、最成熟的紅文旦供品嘗,還贈作禮物帶回臺北。
大田農機電動化先走附掛式 碳匯農機對環境友善更高效
農場不管大小、種植何種作物,翻土、作畦、施肥、除草、採收每個階段都需要一部功能不同的農機,並因應大面積與小面積施作有大、中、小型的需求。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都是大田作物,但大田需要的大型農機如曳引機,電動化的門檻較高,附掛的作業機具則先行,並成為碳匯農機的選項。
百大青農標竿藍毅綸 讓韭菜生產更友善與精準化
手握一把青翠鮮嫩的韭菜,藍毅綸眼中滿是自信的光芒,六年前離開工程師生涯,返鄉轉戰韭菜產業,一路上摸爬滾打,建立出自己的科學化生產管理模式,於去(2022)年獲選為第六屆百大青農標竿,面對周遭人的質疑,藍毅綸已能大聲地回應「我,做到了!」
擎億變形小金鋼啟動!讓溫室農耕低噪零碳無負擔
傳統燃油引擎的中耕機體型笨重,行走中轟隆隆的巨響恰似從天邊降下無數道驚雷,讓人膽顫心驚;其運作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與揚起的粉塵,更令人不禁退避三舍;飛沙走礫,掩鼻捂眼,狼狽不堪,是農民當下的寫照。面對如此窘境,農機電動化可謂最佳解方。
農藝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
山丘上的樓梯與全球化:「世界遺產」菲律賓伊富高梯田
對觀光客來說,呂宋島內陸山區最著名的景觀是梯田。山丘上一級級新種的稻田,如綠帶般挨著石壁蜿蜒,雲層透出的陽光,將階梯般的新綠照耀得閃閃發亮——這幅不可思議的美景令遊客忍不住頻按快門。這麼多遊客在此捕捉美景,就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定伊富高(Ifugao)——最熱門的拍攝景點——為世界遺產。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中研院院士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探索植物充滿故事的驚奇旅程:導讀《惡棍植物》、《植物遷徙的非凡冒險》
回首您身邊的植物,與人都有著深深地羈絆,例如當我們提到屏東的特產時,大多會想到黑珍珠蓮霧、椰子、木瓜,以及近十年來新興的可可樹——巧克力的原料,這些都是引進栽培的(椰子除了在蘭嶼、綠島有原生分布外)。正是這段歷史的緣故,我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飄洋過海的外來植物,但人們往往對於這些外來植物引進的歷史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