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湄公河。
封面故事
【國情指南】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儘管胡志明市廣為人知,但其實越南首都是河內。

雖說越南一向給人濕熱印象,不過,因全國緯度不一,各區域氣候也有所不同。北越如河內一帶,氣候與臺灣屏東、高雄等南部城市類似;冬季最低溫約至十℃,夏季則可能超過三十八℃。胡志明市以南的南越,則長年都維持約二十六℃至三十五℃的熱帶氣溫。中越如峴港、順化等區域,雖然氣候變化不明顯,但仍可以感受到些微四季變化。

印尼峇里島的布拉坦水神廟。
封面故事
【國情指南】印尼

印尼大約是與我們日常最密切,文化卻截然不同的國家。生活常常可遇來自印尼的移工與新住民,無論是擔任看護或食攤工作人員,其熱鬧從假日時臺北車站附近「印尼街」湧現的人潮,即可見一二。

印尼全稱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Indonesia),首都是雅加達。常年氣候大約二十四至三十二℃,最熱時可達三十四℃。日常穿著薄衣裝或短袖衣褲即可。

因地制宜、臺灣新生的巴東牛肉飯。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因地制宜的印尼風味料理

印尼風味料理「Mentari 萌太利」,二〇二二年於臺大醫院地下一樓美食街開店,店裡的餐食有些保有傳統特色,使用香料提振食物香氣;有些則入境隨俗,把原本的配菜調整成臺灣在地食材,拉高臺灣人的接受度。撐過疫情對餐飲界帶來的劇烈影響,萌太利正穩定發展中,本次邀請出身印尼的老闆Oscar來到鄉間食堂,分享幾道印尼必吃的風味料理。

右起為總統Jamu、Jamu臺灣特別版、薑薑薑薑、Jamu維他C。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喝一杯印尼日常,薑薑好健康

「Jamu」是印尼傳統平民飲料,由多種草本植物與中藥調配而成,從路邊攤到五星級飯店都可見其蹤影,每家店配方不同,類似臺式青草茶,是印尼普羅大眾認定可以維護健康的日常飲料。位於臺北「印尼街」裡的料理店「DayDayJAMU」,以這樣的飲料為特色主打,店裡研發多種口味的Jamu,更精心搭配各式印尼料理,傳統與創新結合,風味別具。

上植的有機特色吸引安娜在此實習。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印尼女孩異鄉從農記

聽見採訪準備開始,來自印尼的實習青農Diana,以及農場總經理黃博典都掩不住些微緊張。「上植農場」(上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座落雲林西螺,其農作主打且積極發展有機與友善環境種植;一如農場取名,黃博典頗具使命感的說:「這裡專門生產上好(siōng hó)的健康食材,值得品嚐。」也是因為這般理念,吸引來臺實習的Diana愉快在此磨練農業技藝。

封面故事
【行前指南】春遊輕裝建議

春光正豔,是戶外遊憩,體驗臺灣山林之美的最佳時刻。也許選個清風午後,一家子緩步林間步道賞景、嬉戲;也可三五好友成隊,竭力挑戰群峰、百岳。或者,一個人遠離塵世嘈雜,背起行囊往山間/海岸最祕密之處扎營獨樂。開始新生一年最好的狀態,大約就是與自然萬物一起晒著暖陽,醒來或前進,以這般備受祝福的姿勢,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

奧萬大奼紫嫣紅的滿山楓林。
封面故事
【山林賞景】我親愛的奧萬大

多年前,我曾在一個青澀蒙昧的春夏之際,到訪過奧萬大。彼時不太識草木鳥獸之名,腦中片段至今已模糊不清,只有五顏六色、奼紫嫣紅開遍山林的印象深刻依舊,特別是深邃與靜謐的微涼夜裡,空氣中瀰漫的陣陣甜美氣息。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一處緊鄰濁水溪上游支流,萬大溪的東西向河谷地。從高鐵臺中站驅車前往,單程約二小時。此地年均溫約十九℃,整體氣候偏乾燥少雨,環境舒爽怡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山川林相與動植物皆豐富多姿。

馬偕之路是一趟內外交織的路,從海出發,也在海岸結尾,值得每一個旅人來諦聽、來品味。
封面故事
【歷史人文】淡蘭散策──走一趟馬偕之路

臺灣是一座自然、歷史、人文豐厚的島嶼。若有幾天的時光,僅以徒步,加上簡單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單車,我們能夠安排怎樣的旅程呢?這一次就讓我們跟著先人足跡,前往「淡蘭古道」,走一趟傳說中的「馬偕之路」。

淡蘭古道,是早年連接臺北(淡水)與宜蘭(頭城)兩地的重要交通路線,由北、中、南路三大主線組成,途中還有許多交錯縱橫、彼此相互連接的支道。

嘉義阿里山「水山療癒步道」。
封面故事
【親子療癒】阿里山水山療癒步道導覽

嘉義阿里山新祕境,「水山療癒步道」於二○二三年三月正式啟用。全長約八百六十公尺的自然步道,過往曾是阿里山通往東埔林鐵支線其中一小段。如今以「森林療癒」為主題,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重新整合、規劃路徑,打造低破壞度的手作步道,降低對生態干擾也保護沿路特色植被、生物棲地;進一步結合在地居民導覽,串聯祝山林道、水山巨木與森林鐵道,推出富含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老少皆能輕鬆樂遊的美麗步道。

壯闊的拉庫拉庫溪谷。
封面故事
【老手私藏】走進布農的山,探訪佳心步道

佳心是舊稱「八通關越道路」的其中一處駐在所遺址;日治時期為了交通、管理山區布農族人,自一九一八年起,經歷四年時間修築的一條警備道路,成為聯繫中央山脈兩側重要的聯絡道路。時至今日,道路的功能由警戒、管理轉變為古道,過去肅殺氣氛隨著時間遺留在歷史之中,如今八通關越嶺線是許多登山客心之嚮往的朝聖之道。

從稍來山瞭望臺俯視稜脊,紅榨槭染紅了翠綠色山巒。
封面故事
【老手私藏】絕美紅榨槭的歡宴:稍來山步道

那天夜空有流星雨,我仰頭,深山漾起微白的薄霧,星子在想像中飛翔。次日,晨光融化了森林的迷茫,我踏上山徑,尋訪杉木林與紅榨槭的歡宴。

大雪還未渲染稍來,「鳶嘴稍來國家步道」已散發冬季的詩意。由兩座山峰串連起的步道,鳶嘴山段峭壁險崖,稍來山段和緩優美。步入森林,迎面高挺的針闊葉混合林,有著臺灣杉、臺灣肖楠、紅檜、扁柏,森林散發著清冽氣息,低矮處的蕨類鮮綠盎然。

參天的柚木,曾是鍾理和小說中當地人為生活冒險採伐的主角。
封面故事
【老手私藏】宛如熱帶雨林的雙溪樹木園小徑

在美濃度過童年的我,曾經覺得遠足到一座有著漫天黃蝶飛舞、蓊鬱參天的大樹和板根發達的森林,那個俗稱「黃蝶翠谷」的「雙溪樹木園」,就是抵達世界的邊界。這個溪谷,曾差點淹沒在原本要蓋的美濃水庫中,幸好在一群人努力奔走下被守護、保存下來,讓長大後的我還有機會,再回到曾經自認為熟悉、也最平常的故鄉,重新發現此處非凡的前世今生。

中式餃子
封面故事
【餃指南】在臺灣,餃子的多重身世

就著熱鬧的蒸騰白霧,撈起胖嘟嘟、滑不溜丟的粉白餃子盛盤,湯汁燙口的呼呼聲中,不免俗要配上一碗重口味的酸辣湯,解飢也解了身體渴望溫暖的饞。這般平凡卻又滿足的一餐,既可以是單人份、簡單抵達的幸福,也能成為一家人圍聚,團圓桌前的豐盛「食」光。

餃子發展淵遠流長,世界各地皆有屬於在地的餃子文化。餃作為主食,在臺灣可依餃皮概略分出兩種餃品:地瓜粉皮的臺灣水餃,以及源自中國的中式餃子。

作者黃婉玲。生長於臺南,著有《總鋪師辦桌》等十多種臺菜典籍。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陳柏亦與萬川號傳承百年臺味的臺灣水餃。
封面故事
臺灣水餃.好食店

若是提到臺南臺灣水餃的滋味,就絕對必須要認識萬川號。創立於清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傳承百年手工食品技藝,以漢餅、臺灣水餃、肉包、香餅(膨餅)等美味糕餅、點心享譽全臺。目前由第四代陳冠州主力產品製作、弟弟陳柏亦協助經營管理。陳柏亦說:「臺南很多臺灣水餃店,老師傅都是從我們這出去的,大家受萬川口味影響很多。」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關於寶島種滿地瓜的那些事

地瓜,也稱番薯或甘藷。在早期臺灣經濟困頓的年代,地瓜曾是農家子弟充飢或餵養豬隻的常用作物,與臺灣農村的命脈緊緊相依。身為農村子弟,「瓜瓜園」的產地經理沈奕岐回憶長輩談起童年的印象,總少不了那道番薯籤永遠比米粒多的「番薯籤粥」。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當他在瓦礫與塵土中甦醒時,什麼都不記得了。

哈金寫了這樣一篇小說〈活著就好〉,講的是一個中年人為工廠去福泰市收帳,出差期間竟遇上大地震,他失去記憶,成為一個沒有身分的人。震災中死傷慘重,為了迅速安定民心,使社會恢復秩序,男子響應了「組成新家庭運動」,一夕之間便配給了妻子和兒子。妻子是在震災中死了丈夫和女兒的;兒子還小,卻也失去了雙親。在這個新家庭中,男子適應得最好,一家人感情也算和諧。直到過年前的某一天,男子在街角聞到了一股強烈的氣息──韭菜豬肉水餃──猛地劃開他的蒙昧。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一餃入魂,全能韭菜改造王

臺灣北部最大的韭菜產地在桃園大溪。韭菜田常給人氣味濃厚的印象,指的不是本身的香料氣味,而是生雞糞肥帶來的。為扭轉印象,「香草野園」主理人林詹梃,與「藍家友善農場」場主藍毅綸相繼投入韭菜種植。林詹梃目標明確,一開始便朝著「有機」前進,從前期種植到採收後的農廢處理,皆著手研究;而本業為工程師的藍毅綸善用手邊資源,使用科技種植,從土質調整改善到精準施肥,所有數據皆記錄管理,與改良場、臺大等單位合作,把自己種成了百大青農。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戰鬥吧!豬肉女神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