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茶。
飲食
【四方茶話】什麼是好茶?

因緣際會下,由前輩老師們的帶領,我們一行人來到張弘陸老師的個人空間。沿著坡邊有幾棵芭蕉,已按鈴等待的我們,透過芭蕉,指認後方樹林中的幾棵茶樹,遠遠看去,要認葉子都不容易,頂多只能辨認相對位置。張老師前來開門引路,從上石階到入屋,簡直像進入一場時空之旅,還沒坐上茶桌,門口一股幽甜沉靜的香氣,已進入鼻息,有點古意,卻不敢斷言香氣到底是來自哪裡。

下山時在人倫林道遇到的彩虹。
飲食
【山路食藝】男兒膝下有箭筍

我不太懂山產,走在山裡的時候,往往只顧著認路、拍照、管理時間、胡思亂想,根本無暇顧及山道旁長著什麼;即使注意了,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看到什麼。

箭筍可能就屬於這類低調不起眼的山產吧,一株不及一個腳掌高,包覆著青中帶紫的外皮,藏在茂密的竹林裡,混雜在枯枝落葉中,我這種山產麻瓜根本認不得。

但那次登西巒大山的箭筍採集之旅,確實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茴香烘蛋:新鮮茴香(其實是蒔蘿)一把25元/雞蛋2、3個約30元/鹽與橄欖油 少許
飲食
【百元風味鈔】茴香、茴香酒,以及路過的蒔蘿烘蛋

茴香在翻譯世界裡,一直是個撲朔迷離的存在。

小時候讀杜瑞爾的希臘旅居記述,裡面提到一種茴香酒「烏佐」(Ouzo),酒色清澈透明,但是只要兌入冰水,整杯酒就會變成如雲朵般乳白。地中海區域許多國家皆生產這種茴香酒,如土耳其生產的拉克酒(Raki)、敘利亞區域的亞力酒(Arak)等。這種酒是在派對歡聚時候飲用的,通常搭配各種冷盤小點,邊喝邊聊。對於地中海居民來說,一起飲用烏佐酒算是某種友誼儀式,代表接納、聆聽與愛。

世貿名人坊的廣式片皮鴨。
飲食
【飲食身世錄】你吃的是什麼烤鴨?

朋友說要年終聚餐,請我推薦好吃的烤鴨名店給他,我問:「要吃北京烤鴨還是廣式烤鴨?」他說:「有差嗎?」有喔,很不同,在臺灣同時能吃到北京燜爐烤鴨跟廣式片皮鴨。

香港傳統粵菜吃「燒鴨」。把烤好的鴨斬件,一隻鴨斬成五、六份,燒鴨是烤鴨,但不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有專有的作法、烤法、片法跟吃法。

第一次跟英國老公去吃早餐。
飲食
【異鄉人英式餐桌】英式早餐

位在倫敦西區,具有久遠歷史的英國早餐店Regency Cafe,每到假日,外頭必定排了長長人龍,不分觀光客還是英國在地人,都在隊伍中等著吃上一份英式早餐。復古氛圍的店裡瀰漫著煎蛋、濃茶與煎肉的氣味,精神颯爽的老闆娘聲如洪鐘,喊著客人來拿餐,一邊俐落的倒茶、抹吐司。

比起下午茶的精緻,英式早餐多了一股粗獷,但又具有獨特美感。現今廣為熟知的英式早餐,是廿世紀之後才漸漸標準化的菜色,在那之前,吃一頓精美早餐是仕紳或上層階級較為熱衷的活動。

頸上還掛著自己的小瓷杯,看看他有多講究!
飲食
【菜市人生場】週末不趕集──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

對於想吃蛋捲又怕胖的人而言,米蛋捲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然而米蛋捲生產者普遍為自耕小農,於是這「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成了氣溫十一度的今天,讓我踏出門的理由。經歷了幾次搬遷,市集今年落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一眼可見盡頭的攤位數量,卻讓我在離開時候,驚覺已過三小時,並且獲得三次滿額抽獎機會──原本不是只打算買一桶蛋捲嗎?

觀察紫芽葉片的大小。
飲食
【四方茶話】體驗茶家生活:綠光農園

「綠光農園」的店面位在北勢溪上方的商家街道,陳大哥與太太熱情招呼我們。一進門,就看見地板上起炭的火盆,在茶桌旁坐下,絲毫不覺冷。外頭洶湧的溪水聲頻頻入耳,氣勢不輸瀑布。

我問起綠光的名字,陳太太笑說:「就是茶園的綠色光芒呀!」閒談過程中,聊起綠光農園提供民眾前來體驗的起因,原來是「有機」一詞的過度氾濫,讓他們覺得應該要請大家親自進到茶園來,眼見為憑;且不論是想感受採茶或製茶,都歡迎預約來訪。

雪山圈谷即將日出的時刻。
飲食
【山路食藝】大廚維持的煩惱

配膳是一門藝術,尤其要負責隊伍伙食的時候。

你要計算食材的重量,詢問大家飲食方面的好惡,設想每個人的分量,照顧好大家爬山的營養、熱量,以及心情。沒錯,心情。讓夥伴吃得開心,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基於此,伙食在我看來是一件無比燒腦的事,偏偏我又常常是那個喜歡自告奮勇的人。這大概是喜歡下廚的登山人莫名的骨氣吧。

檳榔花炒肉絲。
飲食
【地方臺味】檳榔花炒肉絲

要嚐到檳榔花炒肉絲並不容易,無論是檳榔花或是檳榔心,都極少作為餐廳的固定菜色,即使想買檳榔花回家自己料理,也不像隨時走進全聯掬一把葉菜那樣方便,它伴隨夏天而來,現身在傳統市場裡,在鄉間幹道的路邊攤車,或專營農產運銷的網路門市。

中式餃子
飲食
【餃指南】在臺灣,餃子的多重身世

就著熱鬧的蒸騰白霧,撈起胖嘟嘟、滑不溜丟的粉白餃子盛盤,湯汁燙口的呼呼聲中,不免俗要配上一碗重口味的酸辣湯,解飢也解了身體渴望溫暖的饞。這般平凡卻又滿足的一餐,既可以是單人份、簡單抵達的幸福,也能成為一家人圍聚,團圓桌前的豐盛「食」光。

餃子發展淵遠流長,世界各地皆有屬於在地的餃子文化。餃作為主食,在臺灣可依餃皮概略分出兩種餃品:地瓜粉皮的臺灣水餃,以及源自中國的中式餃子。

作者黃婉玲。生長於臺南,著有《總鋪師辦桌》等十多種臺菜典籍。
飲食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陳柏亦與萬川號傳承百年臺味的臺灣水餃。
飲食
臺灣水餃.好食店

若是提到臺南臺灣水餃的滋味,就絕對必須要認識萬川號。創立於清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傳承百年手工食品技藝,以漢餅、臺灣水餃、肉包、香餅(膨餅)等美味糕餅、點心享譽全臺。目前由第四代陳冠州主力產品製作、弟弟陳柏亦協助經營管理。陳柏亦說:「臺南很多臺灣水餃店,老師傅都是從我們這出去的,大家受萬川口味影響很多。」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關於寶島種滿地瓜的那些事

地瓜,也稱番薯或甘藷。在早期臺灣經濟困頓的年代,地瓜曾是農家子弟充飢或餵養豬隻的常用作物,與臺灣農村的命脈緊緊相依。身為農村子弟,「瓜瓜園」的產地經理沈奕岐回憶長輩談起童年的印象,總少不了那道番薯籤永遠比米粒多的「番薯籤粥」。

飲食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當他在瓦礫與塵土中甦醒時,什麼都不記得了。

哈金寫了這樣一篇小說〈活著就好〉,講的是一個中年人為工廠去福泰市收帳,出差期間竟遇上大地震,他失去記憶,成為一個沒有身分的人。震災中死傷慘重,為了迅速安定民心,使社會恢復秩序,男子響應了「組成新家庭運動」,一夕之間便配給了妻子和兒子。妻子是在震災中死了丈夫和女兒的;兒子還小,卻也失去了雙親。在這個新家庭中,男子適應得最好,一家人感情也算和諧。直到過年前的某一天,男子在街角聞到了一股強烈的氣息──韭菜豬肉水餃──猛地劃開他的蒙昧。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一餃入魂,全能韭菜改造王

臺灣北部最大的韭菜產地在桃園大溪。韭菜田常給人氣味濃厚的印象,指的不是本身的香料氣味,而是生雞糞肥帶來的。為扭轉印象,「香草野園」主理人林詹梃,與「藍家友善農場」場主藍毅綸相繼投入韭菜種植。林詹梃目標明確,一開始便朝著「有機」前進,從前期種植到採收後的農廢處理,皆著手研究;而本業為工程師的藍毅綸善用手邊資源,使用科技種植,從土質調整改善到精準施肥,所有數據皆記錄管理,與改良場、臺大等單位合作,把自己種成了百大青農。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戰鬥吧!豬肉女神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在波蘭買餃子回來煎,旁邊加一些自己做的沙拉。
飲食
【食趣聞】彷彿手搖飲的波蘭餃

二〇〇五年第一次到波蘭吃的水餃,是紅色的。切開水餃時,我和媽媽面面相覷,媽媽問:「這個……是不是還沒有熟呀?」但是要說沒熟,那紅色也未免太鮮豔了一點。忐忑吃下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才知道:「啊!是草莓。」

皇家胭脂玫瑰凍:食用玫瑰1朵(可用食用乾燥玫瑰代替/水600ML/冰糖50-60g約5元/檸檬1顆10元/洋菜粉或吉利丁1包20元(約用5g)
飲食
【百元風味鈔】一期一會:皇家胭脂玫瑰凍

大學同學喜愛玫瑰,我去逛他那小小一隅的玫瑰花園,邊聊著玫瑰的施肥和蟲害,朋友說冬天是溫帶玫瑰花開最豐美的季節,是以送我一朵「皇家胭脂」──食用玫瑰品種,馥郁蜜香深處,還帶著一股茶香的雍容,艷極。

Bon.nu餐廳創辦人来栖けい(Kurusu Kei)的蟹湯,只用處女蟳(連肉帶殼)、水、鹽,等賓客上桌才烹製,蟹黃透過高速攪拌帶出滑順的口感。
飲食
【飲食身世錄】減料也能加價

某天與友人相約在一家精緻的高級餐廳用餐,看得出店家花很多心思在食材上,主廚資歷也厲害,不過同桌的朋友吃完後說了一句話:「我們順路去吃根豬血糕再回家吧。」深得我心。有時花了很多錢,卻只吃了一場寂寞。

那是一家普通的豬血糕攤,就是跟中央工廠批貨,加熱後沾滿花生粉跟香菜,過手販售那種,沒什麼技術難度,平時我不屑一顧,不過在那刻,豬血糕缺點所帶出的真實感,讓我得以重新落入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