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好食蔬】彩色馬鈴薯,煮出夢幻菜色

紅寶石、紫色星空、粉佳人色彩亮麗,名符其實。

紅寶石、紫色星空、粉佳人色彩亮麗,名符其實。

文字 徐清銘/攝影 吳尚鴻

別以為馬鈴薯只有單調的土黃色,在雲林斗南見識到特別栽種的「紫色星空」、「粉佳人」、「紅寶石」彩色系列,才知原來馬鈴薯也是繽紛多彩的家族,雖然彩色系列產量袖珍、市面不多見,卻創造極高聲量,絢麗了斗南「馬鈴薯之鄉」招牌。

彩色馬鈴薯由國外引進,在斗南落地生根十多年,坊間依其色調賦予浪漫美名,紫皮紫肉為紫色星空、粉皮黃肉的是粉佳人,紅皮紅肉則是紅寶石,加上市場主力、黃白色的克尼伯,組成色彩豐富的馬鈴薯家族。

產量袖珍,討論聲量高

斗南為全臺馬鈴薯最大產區,栽培面積約五百公頃,若加計跨區擴張經營的虎尾、大埤、莿桐等地,則超過一千公頃,栽培主力是「克尼伯」,而各種色調的彩色馬鈴薯,面積加總大約五、六公頃,占比極低,多數是應斗南鎮農會所託特別栽種,主要提供西式餐廳通路。

張承容總幹事強調,斗南是馬鈴薯之鄉,為全臺最大產區。
張承容總幹事強調,斗南是馬鈴薯之鄉,為全臺最大產區。

雖然產量袖珍,但彩色馬鈴薯討論聲量很高且身價不凡,之所以栽培不多,主因是生長期較長、收成量較少,以大面積耕作為主的馬鈴薯產銷體系,作業上必須另外安排規劃較為麻煩。

耕作面積廣達三十多公頃的農民林文平指出,馬鈴薯生長適溫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超過三十度易產生熱障礙。斗南地區栽培作業,一般於中秋過後天氣轉涼啟動,十一月開始全面種植,約莫農曆春節過後即可採收,但是彩色馬鈴薯較晚熟,生長期需再拉長一個月,會耽誤一期稻作播種時程,而且後期氣溫回升,易生疫病問題。此外,克尼伯一分地約可收成二點五公噸,多者更可達四公噸,彩色種約只有一點五至兩公噸,收成量落差不小,農友難免興趣缺缺。

專業農友林文平解說彩色馬鈴薯的種植特色。
專業農友林文平解說彩色馬鈴薯的種植特色。

成分差異,烹調方式不同一般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表示,彩色馬鈴薯當前產銷概況,多先預估一年用量,再安排種植面積,產出多送西式餐廳,但預訂量不高,頂多幾十公斤,而運銷拍賣市場,反應並不好,主要是消費大眾不知如何處理,若生產面擴充太多,行銷上反成負擔。

消費市場,彩色馬鈴薯屬於稀客,一般家庭多不熟悉烹調方式,而其「彩色」是具有特殊成分,如紫色系富含花青素,粉色系有葉黃素、紅色系有胡蘿蔔素,煮法最好對應其特性,張燕容舉例,花青素易溶於水,若「紫色星空」水煮,深紫色的馬鈴薯常退色成淡藍色,烹煮後湯色怪異。如用於常見的咖哩料理,影響咖哩色澤;用於油炸,則易焦化轉黑。枉費了自然界少見的夢幻色彩;建議帶皮蒸煮,最能保留「紫色星空」原色原味。

在料理運用上,張燕容認為擁有漂亮炫目外觀的彩色馬鈴薯,滋味淡雅,搭配其它食材,可豐富料理色香味,又不會喧賓奪主,以最佳配角來定位,非常合適,西式餐廳常運用彩色馬鈴薯當配料、盤飾,以烘托主菜,很受美食家喜愛。

雖然目前彩色馬鈴薯為小眾市場,但發展利基市場,潛力十足。斗南農會在臺北辦展售活動,反應十分熱絡,回購率很高,新奇、美貌、富營養的特點,吸引小資和重養生族群的關注。林文平觀察,北部飲食較西化,彩色馬鈴薯有特定客群,但多用國外進口,海運路程迢迢,如馬鈴薯發芽則含龍葵鹼毒性,不宜食用,故常使用藥劑抑制發芽。本土彩色馬鈴薯的新鮮度、安全性,占盡優勢。

直銷站裡的彩色馬鈴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直銷站裡的彩色馬鈴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透過直銷站,具體而微地實踐「地產地消」的精神。
透過直銷站,具體而微地實踐「地產地消」的精神。

收益高,種植成本風險也高

勤耕彩色馬鈴薯十多年,林文平田間管理老練精湛,過程遇栽培困難,透過巧妙安排大致可克服,例如彩色種生長期需拉長一個月,影響一期稻作播種,他選種越光米,生長期比一般稻種縮短一個月,一長一短,栽培時程正好天衣無縫的接軌。

林文平是由「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引領入門的專業農,採機械化大面積耕作,主攻水稻、馬鈴薯輪作,一年可收成三回,雖然主角是兩期稻作,馬鈴薯的收益卻更豐厚,他估算,利潤約比水稻多一倍,當然成本、風險也更高,若病蟲害沒控制好,能保本就偷笑。

近幾年,極端氣候加劇栽培風險,超兇「秋老虎」、「霸王級寒流」交替出現,即便功夫老練,馬鈴薯播種時間點也常抓不準,氣候變遷的應對,直接關係收成。在病蟲害方面,先前主要是晚疫病為患,近幾年則是瘡痂病嚴重,遭病菌侵染的馬鈴薯,表皮粗糙結痂,賣相差,克尼伯以及彩色馬鈴薯皆屬薄皮品種,易受侵擾,林文平目前嘗試用枯草桿菌防治,壓制瘡痂病菌肆虐。

秋後天涼,馬鈴薯植株翠綠厚實、生氣蓬勃;下圖為馬鈴薯「大西洋」品種的花。

優質澱粉,主食新選擇

張燕容總幹事認為,以前國內馬鈴薯多被作為薯條、洋芋片之原料,或是加入咖哩料理作蔬菜用途,其實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富含優質澱粉,營養超級豐富,被稱譽「大地的蘋果」。現今主食多元化,養生潮流更重視食物的原形、原味,馬鈴薯漸被當主食,超商普遍可看到蒸煮的整顆馬鈴薯商品。馬鈴薯被誤會很久,總說常吃會發胖,其實其單位熱量比白飯、麵條低,膳食纖維又高,主食不妨多一選擇。

張燕容強調,國內馬鈴薯消費量高達二十一萬公噸,本土自產僅五、六萬公噸,現況是供不應求,產業前景光明可期。斗南是「馬鈴薯之鄉」,讓大家「看見馬鈴薯的好」,農會努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