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59 文章

《鄉間小路》2025年4月號 綠意散步學

端一杯咖啡,靜坐在公園長椅,光線穿過背後樹林,攀爬過肩膀、輕咬手背,莫名感覺微微溫暖,抬頭,發現地上的光影都是,枝枒與樹葉的形狀──城中高壓生活偶爾需要短暫逃離,我們好像總不自覺會循著有樹林立的綠徑而去。
這一期綠意散步學,想帶著長居城市的鄉友一起漫步這座「植物園」。開門見樹,理解城市植栽、路樹的脈絡與來歷。

【輕鬆桌遊樂】植趣圖鑑:城市常見的十五種路樹

經典風格:具年代感的時光記憶,今已淡出城市推薦路樹之列。

Ficus microcarpa 榕樹

在臺灣幾乎四處可見。長壽,喜高溫多溼,生長快,耐修剪,枝葉密適合遮蔭。根淺易竄且有氣根,長期易將他物包覆,樹體常長成不規則狀。

【綠意散步學】你認識剛剛經過的那棵樹嗎?

可曾注意過,從出門到回家,一天究竟相遇過幾棵樹?這些堪比生活鄰居的草木、樹群,你跟它們,熟嗎?

栽植豐茂的植物於城市,除了有益生態多樣,也是讓人們可以暫離水泥、科技冷酷生活的紓壓綠境。「一花一世界」,心靈在綠意裡沉澱,可以思考得更透澈,藉以壯碩我們的身體與心理。

樹木醫詹鳳春的蛾眉間有股寧靜堅毅。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護樹的人:健康綠意的城市,才能療癒人心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

萬景藝苑在水池邊規劃了一片蘭嶼羅漢松公園,悠靜而充滿禪意。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種樹的人:談種樹的二三事

「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微觀生命流轉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我吃故我在】一個蘿蔔一個坑

好友的母親饋贈了我一大包干貝,顏色金黃,個頭飽滿,散發帶著甜味的香氣,這也是香港人所謂的「瑤柱」。將近過年時,我便想著要復刻媽媽以前的年菜「干貝燴蘿蔔」,當她還健康的準備各式年菜時,總要堅持這一味,把白蘿蔔挖出一球一球的,和已經料理好的干貝絲燴在一起,再勾芡使湯汁濃稠,最後撒上蔥末,就盛盤上桌了。

珠蔥炒蛋

【百元風味鈔】春天的市場小旅行:珠蔥炒蛋

長大以後才慢慢喜歡逛菜市場,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傳統市場,覺得油膩、混亂,人潮洶湧,不像超級市場舒服又有冷氣吹,所以很不愛去菜市場。

然而,等到自己有經濟能力,開始掌杓以後,才稍稍踏進「懂吃」的階段,傳統市場在我眼中的形象立刻轉變成寶山。

燉牛犢頭就像清燉半筋半肉的牛肉一樣,入口即化又膠質豐富,為了解膩會搭配用雞蛋、芥末、刺山甘和酸黃瓜做的Gribiche 醬。

【不只是吃飯】吃飯配故事:二百年的承諾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如今還穿訂製衣的,大概只有老布店內的模特兒了。

【菜市人生場】鳳山市場跨蝦米─高雄鳳山第二市場

若說要去「鳳山市場」,當地人或許會多問一句:「第一還是第二?」老一輩則可能問:「『兵仔市』還是『公園仔』?」

戰後,諸多軍事學校設立在鳳山,讓第一市場成了阿兵哥的伙食採買地,連帶布莊也經常有個業務──製作軍營內的蒸饅頭布。而第二市場的所在地原為公園,國民政府來臺後,攤販陸續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