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封面故事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
CSR概念早在1920年代就已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an)提出的「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所倡議,闡述企業在人權、勞工、環境和反貪腐領域的責任。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
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由18位不同領域的青農夥伴組成,於宜蘭縣三星鄉堅持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生產包含稻米、短期葉菜,以及茶、番茄、香水蓮花等農產品,也提供春季插秧、夏季割稻等農事體驗,以及農場導覽、種菜、種蔥、採金棗等食農體驗活動。
含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也牽動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企業投入農業ESG,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自然環境、社會大眾也能受益。
農業經營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
玫瑰花色嬌豔、花容婉約、花香馥郁,集各種花卉該有的形、色、香等優點於一身,著實讓人難以抗拒。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著名的玫瑰花園,位處亞熱帶與熱帶的臺灣,氣候雖不是栽培玫瑰的首選之地,但在園藝工作者的努力下,政府轄管的臺北玫瑰園、士林官邸玫瑰園,民間企業經營的雅聞七里香玫瑰森林、雅聞湖濱療癒森林等,都有各種玫瑰盛開的景象。
農業技術
南瓜,別稱金瓜、飯瓜、倭瓜等,是外觀色彩多樣且口感香甜鬆軟的作物,栽培過程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滯。新品種「種苗亞蔬3號-友樂」具抗多種病毒病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型呈高球型,為消費者喜好的小果型南瓜,同時瓜果產量穩定,秋冬栽培良果率佳,可提供農友栽培多樣化的選擇。
植樹造林是復育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遷的常見做法,但偏重追求植樹面積或數量,未考慮如何真正形成物種豐富且共存共榮、可持續的生態系,恐怕難以確實達到復育目的與功效。森林生態系統需要長時間形成,並仰賴適當土壤、氣候、物種等條件配合。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洋香瓜屬於甜瓜大家族,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豐年人物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的咖啡生產國大致都座落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也被稱為「咖啡帶(coffee belt)」。轉動地球儀,在咖啡帶上,從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中南美洲的巴拿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及哥倫比亞、厄瓜多,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到東南亞的印尼,眾多知名的咖啡生產地還有一個共同關鍵字,那就是「火山」。而地處咖啡帶北沿的臺灣,也有一座「火山莊園」——位於大屯火山山麓的「大屯29莊園」。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各期雜誌
2023年臺灣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加上今年金管會要求上市櫃企業必須全面編製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界無法忽視的潮流議題。在農業領域,除了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動起來共同發展農業ESG轉型,小農和婦女也都積極在社會各角落實踐永續行動,不只要減碳還要有利於生態環境,同時要發展在地農業,企業投入的力量可望帶來更大動能,值得農企業、農友乃至全民關注。
農業旅遊已成為國人重要休閒生活,也是認識農業的一扇門,封面照片中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正是其中老牌的優質業者。農業旅遊結合國內深度旅遊趨勢,食農體驗、在地文化、環境生態都能發展成業者特色,進而規劃、串連遊程。農遊的意義,並不僅是旅遊的一種,更能具體發揮農業、農漁山村的多功能性價值。每一次的農遊,都有機會助益在地糧食生產、農業與農村乃至生態的永續性,這也是長期耕耘的休閒農場、農村餐廳、在地社區與各方協力者的關懷和期望。
12年前的癸巳蛇年年尾,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開始生效,12年來紐西蘭液態乳關稅配額逐漸擴大、配額內免關稅,至今年全面開放無上限的零關稅紐乳。紐西蘭、美國、澳洲等國乳品早已陸續來臺,近年新增品牌尤多,臺灣酪農難免擔憂利潤乃至生存空間受到影響,紐乳全面開放後將牽動未來更多貿易協定,同樣要求乳品零關稅。面對進口乳品,臺酪爭鮮,已是風味、品牌與產地識別的戰場。
臺灣的鰻魚產業發展已久,主要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白鰻)外銷日本,包括捕苗、養殖、加工、出口皆有長期耕耘、技術獨到的業者,近年鰻苗資源短缺、中國鰻魚搶占日本市場,鰻魚產業鏈各端業者仍致力提高品質、拓展銷路搶攻海內外市場;利生生技更在花費10年、斥資億元後,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盼技術繼續突破,從上游帶動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