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封面故事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封面故事
林產類加工大變革 邁向森林精油初級加工里程碑:林業保育署領軍 輔導林農「萃」出香氣與產值

「玉桂出雲山」土肉桂精油及純露、「解碼柳杉」精油創新商品陸續問世,引起愛好者注目。本土森林精油今年更將百花齊放,為推動國產精油的產業鏈,農業部去(2023)年下半年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鼓勵林農或林業合作社一起投入生產臺灣香氣行列,將每年約3千公噸的莖葉、枝梢殘材等林業剩餘資材萃出精油。結合產官學的合作,將以往不受重視的林業剩餘資材多元利用,創造最終木材收穫前的額外收益。

王升陽認為臺灣森林精油已有具特色、品質的產品原料,只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鏈,未來可朝國際發展。
封面故事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小小一滴森林精油,需要1公斤木材萃取;提煉1公斤香杉精油,需要使用500公斤木材。一瓶精油,蘊含一大片滿滿森林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投入研發木土森林植物精油,與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合作,打造精油產業鏈,起步從2023年4月成立「國產精油檢測中心」開始。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轄內的出雲山苗圃,種有近500株土肉桂,作為物種保留與產品研發原料之用。
封面故事
土肉桂產業帶動經濟活化與林地永續:精油規模化生產 創造多方互利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以在地土肉桂葉為原料,推出「玉桂出雲山」品牌主打本土森林精油商品,更大力輔導林農種植土肉桂與學習精油萃取技術。從土肉桂的產地源頭、精油製作、商品研發再到市場推廣,土肉桂精油產業鏈正逐步成形,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認為,未來種植產量明顯提升後,土肉桂精油將迎來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收益,不僅能提升林農收入、活化山村經濟,更能提高林農將果樹替換成土肉桂的意願,讓林地得到保存,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

農業經營
食物上到餐桌前的里程可能比你想得更遠,生產面可溯及田間管理之前,加工運銷更有廣而深的鋩鋩角角。(攝影/吳尚鴻)
農業經營
從產地到餐桌 食物歷經哪些環節?:走一遍食物里程 做出更認真的消費選擇/焦鈞

農食供應鏈可大致分為:生產、收穫、加工、包裝、倉儲、配送至廚房烹調等七個步驟。在農作生產、水產養殖之前,其實還有更關鍵的環節,就是「生產投入」;所謂的生產投入,包括資本與技術的投入,資本就是農漁民決定生產養殖之前必須籌措足夠資金;與消費者比較相關的是,不論農作、水產或畜牧產業,決定採用哪一個品種、管理技術,會影響到後端供應鏈環節。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農業經營
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本文作者楊士藝攝於澳洲藍莓農場。
農業經營
一路向南 臺澳莓果產業第一線觀察紀實:低需冷藍莓走進低緯度 澳洲也多採介質栽培

臺灣藍莓經過幾十年品種更替後,選對品系並配合適合栽培方式,以及這幾年間陸續有業者及興趣栽培者不斷投入,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楊士藝從碩士班時期2014年開始藍莓研究,後來投入產業生產,作為生產者累計至今已近十年,持續精進農業知識,陸續走訪美國、日本及澳洲藍莓生產果園現地考察。他以身為臺灣藍莓栽培業主、澳洲藍莓採果第一線勞工的不同面向等,執筆分享未來國內藍莓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以牛角製作「配方」是生機互動農法最為人所知的作法之一,然而配方對生機互動農法也僅是「藥引」角色,並非萬靈丹。
農業經營
崇敬宇宙自然的耕耘藝術 生機互動農法:持續輪耕、休耕栽綠肥 堆肥為土地存款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是工業革命後最早有意識實行的有機農法之一,創始至今年恰滿百年,倡導運用牛糞製作堆肥以及牛角配方來農作。臺灣很受歡迎的自然酒,不乏生機互動農法葡萄園的作品,也買得到BD農法品牌德米特認證的蔬果汁、咖啡、橄欖油等。國內臺中、宜蘭及臺東地等,也有許多持續耕耘生機互動農法的農場,並成立臺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

農業技術
農業技術
臺灣No.1燉飯米 花蓮26號:因應米食文化演變育種 在地品種、在地栽培

義大利燉飯在國內餐廳菜單上已不少見,有些餐廳會以國內的一般稉米製作,但部分餐廳仍有製作道地義大利燉飯的需求。臺灣一直以來沒有以燉飯為利用目的育成的水稻品種,也造成國內持續進口「Arborio」和「Carnaroli」這兩個義大利知名的燉飯米,近年進口量穩定維持每年100噸以上。基於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前開始朝向有別於傳統水稻品種的燉飯米品種選育。

瓜類作物健康與否,葉片的狀態可提供很多訊息。(攝影/吳尚鴻)
農業技術
智慧識別瓜類病蟲害 「虛擬植物醫生」隨時在線:使用者上傳影像即可識別葉片病徵

臺灣瓜類作物種類繁多,但以傳統的分離法檢驗診斷需時數日以上,現代分子診斷仍需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前處理與採集,且為破壞性採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與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黃晉興、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團隊合作,經由作物專業人員協助進行田間影像蒐集及病蟲害判釋,建立瓜類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以快速、免破壞方式診斷病害,並進一步開發「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可供農友使用。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洪昇芽菜共同研發生產履歷大豆台中1號黃豆芽產品。
農業技術
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 省工省肥好管理:小粒型、高蛋白優勢 新品種加工多方布局

大豆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其籽實含有豐富蛋白質與油分,營養成分佳。國內雜糧仰賴進口,2022年資料顯示,國內進口大豆、小麥及玉米等主要雜糧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274.6萬公噸,占31%,而國產大豆自給率不及2%。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自2014年起,執行「再生稻轉作雜糧作物及沿海地區耕作制度調整研究」,推廣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大豆。

花芽從頂芽長出,1~3月進入開花期後,應注意各類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攝影/林韋言)
農業技術
全面守護芒果花期 防治資材有新選擇:以改良式硫黃溶液防治芒果花期病蟲害

芒果栽培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包含白粉病、蒂腐病、炭疽病、黑斑病、薊馬類、葉蟬類等。其中,芒果花期又以白粉病、炭疽病、薊馬類最常發生,若未加強監測與防治,品質及產量將會受損。本篇文章將介紹芒果花期重要病蟲害,以及本場開發之改良式硫黃溶液應用於芒果開花期,針對白粉病及薊馬類之防治評估。

豐年人物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豐年人物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王升陽認為臺灣森林精油已有具特色、品質的產品原料,只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鏈,未來可朝國際發展。
豐年人物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小小一滴森林精油,需要1公斤木材萃取;提煉1公斤香杉精油,需要使用500公斤木材。一瓶精油,蘊含一大片滿滿森林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投入研發木土森林植物精油,與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合作,打造精油產業鏈,起步從2023年4月成立「國產精油檢測中心」開始。

以牛角製作「配方」是生機互動農法最為人所知的作法之一,然而配方對生機互動農法也僅是「藥引」角色,並非萬靈丹。
豐年人物
崇敬宇宙自然的耕耘藝術 生機互動農法:持續輪耕、休耕栽綠肥 堆肥為土地存款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是工業革命後最早有意識實行的有機農法之一,創始至今年恰滿百年,倡導運用牛糞製作堆肥以及牛角配方來農作。臺灣很受歡迎的自然酒,不乏生機互動農法葡萄園的作品,也買得到BD農法品牌德米特認證的蔬果汁、咖啡、橄欖油等。國內臺中、宜蘭及臺東地等,也有許多持續耕耘生機互動農法的農場,並成立臺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

本文作者楊士藝攝於澳洲藍莓農場。
豐年人物
一路向南 臺澳莓果產業第一線觀察紀實:低需冷藍莓走進低緯度 澳洲也多採介質栽培

臺灣藍莓經過幾十年品種更替後,選對品系並配合適合栽培方式,以及這幾年間陸續有業者及興趣栽培者不斷投入,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楊士藝從碩士班時期2014年開始藍莓研究,後來投入產業生產,作為生產者累計至今已近十年,持續精進農業知識,陸續走訪美國、日本及澳洲藍莓生產果園現地考察。他以身為臺灣藍莓栽培業主、澳洲藍莓採果第一線勞工的不同面向等,執筆分享未來國內藍莓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各期雜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3月號 森羅林萃 根植本土森林精油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積極推動非木質林產物的產業發展,去(2023)年農業部通過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林業保育署與轄下八個地區分署打頭陣,將造林木與原生植物萃取出精油,連結產官學三方共同投入,邁向臺灣森林精油生產的行列。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月號 大船入港 臺灣遠洋漁業精實蛻變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豐年7312立體書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