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青王偉珉接班後,順一漁場擴大企業化經營,養殖規模已增加近1倍多。
封面故事
順一漁場養殖70甲、產量全臺第一 總統也讚聲:第三代王偉珉接班 企業化經營首重養殖計畫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封面故事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封面故事
臺灣蝴蝶蘭輸美:接力生產模式

2024年,臺灣蘭花輸美總額約為6,259萬美元,其中以蝴蝶蘭約6,146萬美元占比98%最多,臺灣亦是美國蘭花市場最大進口國。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蝴蝶蘭有相當成熟的接力產業鏈模式,從育種到跨海上市,每個環節的再提升,都可能是此次對等關稅政策下,臺灣蝴蝶蘭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轉捩點。

臺灣白花蝴蝶蘭,在學名修改為aphrodite 後也暱稱臺灣「阿婆」。(攝影╱Motohiro Sunouchi on Flickr CC BY 2.0)
封面故事
從「洋蘭」到臺灣之光:蝴蝶蘭百年產業發展

臺灣雖僅有2種原生蝴蝶蘭,但共有400多種蘭科植物,過往社會中上階層的「蘭藝」嗜好相當興盛。園藝植物的產業發展經常由嗜好、趣味性栽培開始,經由愛好者群體的交流,逐漸形成市場及產業化的生產,乃至出現企業化經營,臺灣蘭業發展也不例外。

農業部長 陳駿季 學經歷: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曾任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課長、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農業部政務次長。
封面故事
打贏蘭花群體戰 臺蘭輸美優勢分析:精準掌握市場 蘭業接力模式再提升

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農業部成立「蘭花應變小組」,持續掌握關稅提高及匯率波動對美國花卉市場造成的影響。除了掌握市場脈動,農業部亦與台糖及蘭花業者持續洽談,期盼成立美國蘭花共享中繼站。而產業鏈在地端的技術提升也迫在眉睫,新一代「花卉產業創新園區」將合併試驗單位,為臺灣加強加深最重要的品種與技術優勢。

臺灣蝴蝶蘭拓展國際,一心生技公司董事長簡維佐希望根留臺灣。
封面故事
穩定即競爭力 一心精進技術拚輸贏:育種家訓傳三代 父子攜手搶市場

一心生物科技是最早開拓蝴蝶蘭外銷的業者之一,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挑戰,究竟該保守或搶進?董事長簡維佐和兒子們雖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變的是,從創辦人簡慶賢傳下的家訓初心:「精神重於物質,人定可以勝天!」唯有自己的技術不斷進步,才是讓蘭花事業穩定向前的根本。

蜀隆花卉董事長李嘉珍非常會賣花,蝴蝶蘭行銷全球41個國家。
封面故事
分散外銷市場 蜀隆攻灘頭堡:女董座打江山 關稅分擔三三三原則

美國是臺灣蝴蝶蘭最大的出口國,每10株蝴蝶蘭有6至7株來自臺灣。1997年返鄉接手家族事業的蜀隆花卉董事長李嘉珍說,目前輸美的蝴蝶蘭關稅,從以往零關稅提高至10%,新增的關稅成本分擔,立即和美國客戶談好「三三三」原則,由賣方、買方、美國消費者各自分擔三分之一。她強調,「對等關稅貨幣戰,不能死守美國,山不轉路轉,需開拓其他國家,才是活路。」

世茂生技創辦人、技術總監黃崇德(左)與副總經理李佳家(右),打造世界最大蝴蝶蘭切花供應商。
封面故事
一朵白花稱霸世界 世茂生技的創新與穩健:智慧化溫室質量並重 染色花開拓多元市場

「一株白花有相當的條件跟水準,我們在後面做加工,就有無限的想像。」世茂農業生技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蝴蝶蘭切花供應商,每年可售出超過150萬支蝴蝶蘭切花。世茂售出的蝴蝶蘭,多達九成是創辦人黃崇德30多年前育成的「V3大白花」,看似單純的市場策略,背後則有先進技術當靠山。

臺灣黃牛血緣濃厚的肉牛,牛角短、耳朵小而薄呈水平狀是臺灣黃牛特徵之一。(攝影╱王士豪)
封面故事
肉牛知多少?臺灣吃得到的牛種:穀飼牛?草飼牛?吃蔬菜的臺灣牛

臺灣有牛的歷史最少400年,最晚在17世紀荷蘭治臺初期,荷蘭人已從澎湖引黃牛至臺灣本島,同時期並由爪哇引進水牛,開墾役用也作肉用。明鄭時期,荷蘭商船仍在臺灣補給牛肉;清領時期政府曾頒布禁止私宰耕牛的律令甚至刻碑表記,可見在不吃牛習俗,仍有屠宰牛隻食用的行為,只是轉為隱晦;到了現代社會,吃牛逐漸轉為大方的享受,但在臺灣到底會吃哪些牛?

國產牛肉在市場中占比低,卻極具飲食文化意義,也是整體養牛產業必要一環。
封面故事
抵禦進口牛肉競爭 國產牛精進圖譜:業界籲穩定肉源、改善屠宰線 分切、運用待銜接

2023年國產牛肉生產量為歷年新高8,311公噸,國人對牛肉需求攀升,每人每年平均牛肉供給量已達7.57公斤,10年來漲幅46.4%,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說,「根本來不及養!」為擴大肉牛飼養群,農業部今年將引導中小型酪農廠,轉型成專業的肉牛廠,以及協助產業需求研議1,000頭安格斯牛專案進口計畫。

李登輝基金會自陽明山找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封面故事
「臺灣人吃臺灣牛」 肉牛產業需制度化育種:阿輝伯保種源興牛 盼建在地特色和牛風味

2010年前後,珍貴本土種原臺灣黃牛、臺灣水牛相繼完成命名登記,加以保種。前總統李登輝致力推動臺灣肉牛產業,找到放養於陽明山、自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也在2024年獲准登記為新品種,成為國內培育肉牛牛種重要種原,是李登輝留給臺灣農業最後的禮物。

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劉泰英已高齡90歲,但對「源興牛」事業仍兢兢業業不敢鬆懈。
封面故事
金融學家養牛 劉泰英圓李登輝和牛夢:生命科學難度高 拚千頭達損益兩平掛牌上市

虛歲已屆90歲的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過去叱吒政商界,近年卻常以源興居生技公司董事長、飼養「源興牛」的形象,出現媒體版面,頗顯露出老驥伏櫪之姿。

俊美的源興牛公牛。
封面故事
繁殖增重、添油花 源興居生技育本土和牛:牧場中聽古典樂 直擊牛隻夏季毛色轉黑

「源興牛」落腳花蓮9年,從「神經質」的野牛馴養到願意親近人,族群數量也繁殖擴大近150隻。源興牛肉質甜香,源興居生技公司持續投入育種研發,培育臺灣和牛,既要提升牛隻重量以利商業生產,也要改良肉質添「油花」,與美、澳進口牛肉競爭。

張志名要以本土牛肉做牛排,打破消費者刻板印象,圖為連接肋骨、脂肪豐富的戰斧牛排,滋味豐饒濃郁。
封面故事
芸彰牧場鐵板燒開店 主打臺灣牛做排餐:牛肉湯、牛排用肉互補 分切運用打破刻板印象

牛肉湯、涮牛肉鍋是國產臺灣牛肉主力市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投身肉牛、餐飲業多年,認為臺灣牛肉的發揮空間不僅於此,新設私廚.鐵板燒旗艦店力推臺灣牛排餐,希望藉此打破消費者對臺灣牛肉品質的負面成見與迷思,「這樣直接來說服你會比較快一點!」

透過縝密規劃產品線、打造品牌、開設餐廳等策略,楊鎵燡在國產牛業者中獨樹一格,獲得十大神農等殊榮。
封面故事
讓國產牛價值最大化 楊鎵燡建構精緻產銷:獲生產履歷、CAS 驗證 跨足餐廳、機能產品

從料理三千煩惱絲的美髮師返鄉從農,到十大神農得主、打造完整的國產牛肉產銷鏈與「御牧牛」等自有品牌,楊鎵燡投入畜牧業已經21個年頭。從育種、畜牧到產品銷售,他控制肉質穩定之外,依照部位與品種設計最適合的產品定位,並取得CAS等認證,讓國產牛肉價值最大化。

陳玉嘉投入畜牧業10多年,不只成為金門規模最大的養牛業者之一,也帶入循環經濟、有機飼養等觀念。
封面故事
發揚在地農業 青年牧場打造金門牛產業鏈:結合有機飼養、循環經濟 育種提昇肉牛品質

根據2024年畜禽統計調查結果,金門當年底的肉牛在養量3,919頭、占全國13%,相較於金門土地面積相當密集。肉牛產業可謂金門農業特色,牛肉乾等食品更是不少老饕心頭好,青年牧場場主陳玉嘉2009年回到金門投入養牛,打造從育種、畜牧、屠宰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為當地重要的畜牧業者。

李紅曦(攝影╱徐兆玄)
封面故事
生技研發提升農產價值 保健應用壯大農產業:穩定機能性素材靠農業 SPF 豬血外泌體衍伸生醫研究

提升農產品價值是農業生技應用的重要領域,其中食品生技在農業生技產值占大多數,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機能性食品及保健產品市場需求是重要趨勢。我國農業生技研發已有相當成果,如外泌體技術、機能性成分萃取及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將農產品轉化為高值化生技產品。然而,農業生技發展面臨原料穩定性、產業鏈整合及市場導向等挑戰,擴展臺灣農業的競爭力仍需產學單位及農業部共同努力。

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封面故事
臺灣藜護肝、山苦瓜抗癌有影 紫錐菊越洋來臺扎根:盤點農業生技成果 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研發有成

臺灣作物品項多元各具特色,國內推動生技產業發展,農業部早年即參與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開發山苦瓜等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近年持續透過農糧科技計畫、「建構高值化農產素材開發與產業鏈結服務」等,推動作物生技利用相關研發,挖掘作物降血脂、改善脂肪肝、抑制癌細胞等醫療、保健用途,讓農產業加值,更發揮農業促進國人健康的效益。

食品所肩負國內食品業發展,所長廖啓成分析臺灣醱酵技術強大,是生技發展重要因素。
封面故事
農業生技跨足食品產值居冠 醱酵技術達國際水準:微生物類產品應用多 益生菌產品風行

農業生物技術產業2023年營業額為895.8億元,其中食品生技領域631.3億元,占比七成,是農業生技發展的主力。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表示,農林漁牧畜的農產品一年產值約6,000億元,食品工業製造工廠產品的產值大約1兆元。農產品的產值中,大約五至六成會進到食品加工廠,這些農產品如果不做食品加工,容易腐壞,進而跨入食品科技領域。

中興大學循環學院院長王升陽(中)研究成果豐碩助益農產物加工,興大畢業生林俐吟(左)、謝翰文(右)維持產學合作,開發臺灣特有作物產品。
封面故事
中興大學產學合作 發揚臺灣特有種:牛樟芝、香杉、土肉桂 實驗室加值走向市場

農業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培育與繁殖動植物的歷史,與各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農業生技則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分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密切的產學合作,以農立校的國立中興大學除了育成產業人才,也是產學合作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