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撰文╱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燠熱的6月午後,郭紘瑜撐著塑膠筏,在養殖臺灣鯛的魚塭中央讓攝影記者拍照。攝影記者指揮著:「好喔,這個姿勢很棒,可以幫我再划到水車旁邊嗎?」只見郭紘瑜馬上擺出笑容,一臉輕鬆愜意的樣子。

上岸後我走在郭紘瑜身邊,打算回漁寮繼續採訪。見他不說話,轉頭看去,才發現他黝黑的頭頸各處皮膚早淌滿了汗滴。下池拍照不過20分鐘左右,沒想到這麼耗費體力?「所以沒人要嫁過來啊,真的很累。」郭紘瑜笑著說。

所謂沒人要嫁過來的故事是這樣的:1982年嘉義義竹鄉出生的郭紘瑜,30歲前在臺北當機構工程師(mechanical engineer),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本來都與未婚妻訂婚了,卻因為對方家長希望女兒嫁給公務員,兩人只能黯然分手。郭紘瑜父親怕他因為婚姻的事情遭受打擊,不放心他一個人在異地生活,便要他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最後爸爸是跟我說: 『他也老了。』雖然他還可以做(養殖),但我也不希望他那麼累。」郭紘瑜說:「我是這裡(義竹鄉)長大的,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土地。每次回來看到爸爸曬得烏趖趖(oo-sô-sô,臺語形容很黑的意思)眼淚都快滴下來,那時候我爸、媽膝蓋都換人工關節了。」

郭紘瑜的父母。(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的父母。(圖片提供╱郭紘瑜)

回鄉養魚良伴難覓 轉移重心改善養殖環境

郭紘瑜回到家鄉後,雖然知道從事養殖漁業想找伴侶更困難,但他本人和父母都沒放棄希望,相親紀錄總計32次,但最後皆鎩羽而歸。他還曾上臉書公開徵婚,字字寫出漁二代覓偶血淚,引發媒體爭相報導。「最好笑是有次相親,去無菜單料理餐廳吃飯,那攤很貴,花了快一萬元。最後我跟對方要LINE,對方說她沒在用通訊軟體,結果這時她手機突然響起LINE的提示音。」郭紘瑜苦笑著說。

「其實相親這件事情,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就是人肉市場,大家都在爭。現在我隨緣了啦,只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所謂錢才是真的這件事,意味著郭紘瑜在那之後,把生命全部的重心從人肉市場轉移到了魚肉市場。

郭父原本養殖白蝦、鰻魚以及烏魚,郭紘瑜回鄉接手後,為了改善傳統的養殖環境,吃盡了苦頭。「白蝦最常遇到細菌型感染,細菌感染身體黑黑的人家就不收。那叫黑腮病啦,其實就只是需要消毒而已,當時真的覺得他們(父母)對這些合法藥物的使用不懂。」為了解決這些父母不懂的病害、養殖環境問題,郭紘瑜上網找文獻,四處向業界前輩請教,甚至跑去找獸醫師,「然後回來再統整資訊,把不好的丟掉,留下我覺得可以的。」

郭紘瑜的父親是養殖鰻魚起家。(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的父親是養殖鰻魚起家。(圖片提供╱郭紘瑜)

養殖臺灣鯛,郭紘瑜也有自己摸索出的一套心法。例如買來臺灣鯛魚苗,郭紘瑜會事先準備一池育苗池,等養大一點,計算出數量,他才會放養進魚塭裡。「這樣我才能夠計算一池入多少魚苗,因為魚苗的需求就是蟲類,我當時有做一些研究,找到些資材,所以魚苗成長的狀況都很好。」他說:「我養的魚存活率最差是80%,最好曾經到110%,那是因為假設買20萬尾的魚苗,繁殖場一定會再送你幾%,等於每一尾都活下來。」再追問到底使用什麼資材,讓魚苗存活率那麼高?郭紘瑜笑著搖搖頭,事關商業機密,恕不透漏。

分批收成法控制放養密度 有限面積衝產量唯有勤勞

約莫3年前,因為看好臺灣鯛外銷市場穩定,且比起鱸魚、虱目魚等魚種,臺灣鯛養殖量可以放得更大,郭紘瑜遂將養殖重心轉移到臺灣鯛。現在他經營品牌「過路一尾鮮」,養殖總面積5甲地,年產量最低是50到60萬臺斤,養殖密度平均約在1分地5,000尾,外銷日、韓量占年產量超過90%。「臺灣鯛出口單就擺在那邊,養魚最怕什麼?魚養大尾了,結果沒人要。」

講起臺灣鯛養殖,郭紘瑜眼裡滿是自信。他的養殖方法不是一次性獲利了結,而是分批收成,第一階段先收800公克到1 , 0 0 0公克給內需肉片市場,接著魚再繼續養大,等到約1.5公斤後再供給外銷肉片市場,這樣的收成方式甚至可能將收穫期拉到14個月才將整池魚收成完。這兩階段收成當中,他也會選些優質的魚以及混養的工作魚蝦,如泰國蝦、鱸魚等送初級加工廠,加工後自行販售。

這種「尾數減少,重量不變」的收成法,池子不但能維持良好的飼養密度,獲利也不會減少。但這樣的方法,靠的就是對飼料餵養量的掌握,以及勤奮的養殖管理。「我的養殖面積沒有那麼大的時候,勢必要在有限的容積裡面,衝出最高產量。但這會很累,因為每個階段的『眉角』都很多,隨時都要注意。」

講到「眉角」,郭紘瑜又竊喜地和我們分享了他的新心得:「池塘管理包含的就是整土、養土,但那不是魚池底土推一推就好,還要消毒啊!土要消毒,魚也要消毒;去年颱風來,因為來不及清池,整個水被風吹得在那邊捲啊捲,3週就死了1萬臺斤的臺灣鯛。」

對於養殖,郭紘瑜會拿出工程師的態度,四處尋找文獻與資料解決問題。
對於養殖,郭紘瑜會拿出工程師的態度,四處尋找文獻與資料解決問題。
郭紘瑜養殖的臺灣鯛採用分批收成的方式,並不追求一次性獲利了結。(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養殖的臺灣鯛採用分批收成的方式,並不追求一次性獲利了結。(圖片提供╱郭紘瑜)

一句話損失百萬 業者壓價漁民苦水腹內吞

「所以我從去年得到教訓之後,一直在找可以解決的方法,後來發現一件事,在某個時間點進行消毒的話,魚的死亡率會降低95%以上。」至於是什麼時間點?不好意思,這也是商業機密。但郭紘瑜笑著說,若我們想投身養殖業,他願意手把手教。我和攝影記者聽了後原本相當心動,畢竟兩人都有伴侶,沒有單身問題。但想到郭紘瑜說,魚死1萬臺斤,獲利大概減少50萬元,也就打消了念頭。

郭紘瑜與他養殖的臺灣鯛。(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與他養殖的臺灣鯛。(圖片提供╱郭紘瑜)

而講到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損失,郭紘瑜則更氣了。照郭紘瑜所說,川普宣布實施對等關稅的隔天,養殖戶們就聽到了風聲。「那天是禮拜日,下午就已經有業者放風聲1臺斤的魚要降3塊錢。那個業者一喊下去,其他業者也都跟進,但實際上他的美國出口占不到1%,那家業者大部分是賣國內市場啊。」郭紘瑜總結:「川普一句話,我一天就損失100萬元,價格降到現在,我手邊的魚價差大概在200萬元左右。」

產業人人有飯吃 共生共榮開拓市場好時機

採訪時關稅談判仍未有結果,但此次美國最大目標,即是臺灣鯛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中國,「說不定有機會臺灣鯛不用課稅,如果是這樣,你(業者)價格要漲回來給我嗎?」郭紘瑜無奈地嘆了口氣:「我常說,你留一口飯給我們吃,我們就有更多的飯吃;如果你不留,那大家都沒飯吃。漁民不是沒退路啊,最後大家都不要養,那就都去種電(光電)就好啦。」

雖說對業者壓價氣憤,但郭紘瑜仍對臺灣鯛美國以外的市場,例如日本、韓國,或是新加坡等充滿信心。郭紘瑜說,臺灣的養殖精緻化,小場好管理,加上我們自己藥檢嚴苛,出貨前廠商便會先來試魚,測試有沒有藥物殘留,還要再吃看看魚有沒有土腥味。「我們配合的加工廠,都是有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生食級認證的。」

「其實以現在的狀況,我覺得中國已經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覺得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巴西跟哥倫比亞。雖然他們去年養殖業遇到很大的疾病,差點整個產業被毀掉。這時又牽扯到一件事情,你的魚的品系,然後池塘管理的部分,要怎麼做?這對他們是個很大的挑戰。」看著郭紘瑜講起國際吳郭魚市場的趨勢,那雙眼放光的樣子,我心想,他真的可能還會再單身一陣子吧。

與郭紘瑜配合的初級加工廠皆有HACCP生食級認證。(圖片提供╱郭紘瑜)
與郭紘瑜配合的初級加工廠皆有HACCP生食級認證。(圖片提供╱郭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