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鴻彬 攝影╱薛穎琦
財團法人豐年社社長梁鴻彬,政研所畢業,媒體生涯20多年,相信採訪寫作是新聞人的基本功,以調查採訪為職志,希望能以農業專業記者自居,並且還期許著新聞不只要解釋世界,還能改變世界。
「和梁社長吃便當」(Farmer’s Voice)專欄,希望藉由「走入農村、農民發聲」,和農友邊吃便當,邊談農作聊收成,說說務農的甘苦心聲。
7月28日和雲林青農聯誼會約好的這天,因為豪雨影響,除了雲林之外,中南部都停班停課了,高鐵一路南下雖然北部稍微放晴,雲林也沒下雨,不過雲層低低的,和雲林青農聯誼會會長蔡宗瑋等青農碰面時,每個人都擔心中南部又有豪雨災情,心情就像低氣壓籠罩著,剛歷經丹娜絲颱風的巨創,田園家屋又要面對大自然無情的摧殘。
我們約在雲林虎尾陳鳳義的義直資材室,種有機蔬菜和香瓜的副會長吳家禎、大力有機農場柯力誌,和在雲林古坑的菇農「盈盈農圃」的吳如瀅陸續到達,雞腿便當也剛好送到,擔心會下雨,先到屋外陳鳳義去年就被吹壞的溫室設施拍照,「不然就把便當拿到外面吃吧」,我和會長蔡宗瑋在田邊吃著便當,我心想「擺拍一下,但看起來吃著也不香」。
陳鳳義說,種有機蔬菜的溫室,去年颱風就吹壞了今年又壞一次,「一直找不到廠商來修理,只能排隊等。」原本北漂的陳鳳義,返鄉幫父親經營中藥行,也兼著務農,後來就開了專門販賣有機肥料和非化學防治病蟲害資材的資材室,「本著對症下藥的精神」,希望改變農民用藥的不正確觀念,如亂下藥下猛藥,導致抗藥性不說,也造成土地危害,他不賣化學肥料農藥,推廣友善和有機耕作。
同樣也是溫室種香菇的吳如瀅也說,這次丹娜絲從七股登陸上來,剛好掃到最西邊的古坑,強風灌進來,溫室屋頂都被掀翻了,她要報災損,「上面調來空拍照片,結果先發現我新蓋了一區溫室,還沒變更使用登記,還要先去處理合法執照申請。」
農業是高風險低報酬的行業
我們回到客廳便當會,大家先都異口同聲的說:「農民是高風險低報酬的職業」,天災一來,補助根本賠償不了災損,蔡宗瑋還說,農民尤其是青農,「不是都說拋棄百萬年薪返鄉」,投入農業後,都是先背負了幾百萬的貸款,颱風一來可能就損失殆盡,下場可能是又要離農返回都市繼續找工作討生活,但是身上卻是多了幾百萬的債務。
雲林青農聯誼會總會長蔡宗瑋,他目前種植一期水稻、二期大豆,面積70公頃,「國產非基改的履歷大豆,做成的豆漿豆皮豆乾等豆製品,就是有股特殊的豆香味,這是進口不能比的」。面對大面積的耕作,他也經營職業植保機,用無人機噴藥和施肥,一分地只要三分鐘,不過他也說,好不容易考上飛手和農藥執照,才能合法的操作無人機,「但是沒牌亂噴的還是一堆」。
人工及資材成本大漲 不應壓抑菜價
一旁原本不搭話的大力有機農場柯力誌,吃完便當說話了:「除了農地和農產,政府更應該保護農民,讓他留在農村繼續的工作和生活,讓他去做有效的生產,賺到應該賺的錢,而不是讓他回來負債,然後又回都市去工作。」颱風過後,菜價騰飛,民眾罵翻。他也說到農產品價格過低的問題:「人工資材什麼都漲,為什麼菜價一定要壓制,像是蔥價一分地最高可以收18萬元,但颱風來淹水,長勢就不好,出大太陽馬上病菌就來,整田廢棄根本就收不到。」
柯力誌返鄉從農15年,他用集團產區的概念,種了20多甲短期蔬菜和瓜果類,也種高麗菜,二期裡作則以根莖類為主。他當初經營農場時,面臨土地貧瘠與酸化問題,開始實施有機耕作,並進行農作物試驗,如馬鈴薯種植時,用淹灌發芽率較高,使用割下稻草覆土,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並且用輪作方法與除草創新,強調時間管理與生態保護,採輪區除草,每次只除一區,保留其他區供昆蟲和鳥類使用,利用中耕機在作物剛種下時除草,降低人力成本。
他在2016年成立古坑有機合作社,整合周邊農友力量,達到50位成員,年產量達1,500公噸,並且積極開發農產加工品,如有機冷凍毛豆莢、有機玉米筍即食包,進軍大型零售商(如家樂福、全聯、聖德科斯),拓展銷售通路。
農業補助不能只補大農和農企業
說到補助,菇農吳如瀅則有些忿忿不平,「不能只補助和照顧大農,就像冷鏈設施,我們小農也需要,我生產的東西也需要有冷凍車運出去。」吳如瀅的盈盈農圃位於雲林古坑石壁聚落,海拔約1,300公尺,種植有機產段木香菇、猴頭菇及黑木耳等。
吳如瀅原本也在北部工作,返鄉幫忙家裡種茶,因茶葉農藥問題,「一泡茶泡出來幾十種農藥,都不知道是在喝茶還是喝農藥湯」,轉而投入香菇有機栽培,起先農場也面臨極端氣候與病蟲害挑戰,產量曾減少超過六成,但她堅持傳統柴火慢烘工法,保留香菇獨特風味,目前透過北部市集與五星級餐廳拓展市場,逐步建立品牌與客群。
在一旁較為安靜的副會長吳家禎,則是雲林東勢鄉八田有機農場負責人,畢業自嘉義農專農經系,原為鄉公所農業科公務員,因希望讓家人吃到健康食材,毅然辭職投入有機農業。當初農場也面臨有機轉型期限制、病蟲害及賣相不好等挑戰,「原本的田是慣行農法,要經過兩年轉型期,有機資材又少,病蟲害又多。」
吳家禎自製天然防治資材「葵無露」控蟲,並利用蜜糖擴培溶磷菌製作液態肥料,改善土壤營養,提升作物健康與品質。初期自產自銷遇到物流與即期性風險,他將產品交由里仁超市販售,減少損失並穩定銷售,農場也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帶領孩子親身參與栽培與採收,了解食物來源。
訪談結束前,吳家禎還不忘希望藉由媒體報導號召,雲林青農聯誼會在8月17日在斗南火車站的捐血活動,「一邊做公益,一邊也有雲林青農的農產品展售。」他送我回高鐵的車上,我一直想著今天大家的對話,返鄉從農的確不易,如果沒有準備和教育,面對現代農業的各種專業及細節,產銷運儲各環節都有魔鬼,很有可能敗下陣來,但青農組織確是一個很好彼此交流學習、觀摩成長的地方,一群人的力量,也許可以走的更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