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災損 文旦落果也能重生:港人與在地青年的護農再生計畫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與臺南柚農合作,將丹娜絲颱風時的落果做成再生紙。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與臺南柚農合作,將丹娜絲颱風時的落果做成再生紙。

撰文╱吳浩賢、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
圖片╱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
香港製造的我,移動至南方鄉鎮後,重新認識踏著土地的自己。試著從身邊礦土、日常廢料中,以創作尋回對生活的手感。從生活痕跡製成作品,將被視為「結束」的材料轉化生機。每一次創作,都是更坦白地面對自身選擇的練習。現於臺南,與自選家人們經營「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正在孕育個人創作品牌「坦白製造」。

今(2025)年7月6日丹娜絲颱風深夜登陸重創南臺灣,文旦產區麻豆一夜之間落果遍地。一群由年輕人組成的「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工作室,發起「臺南文旦落果再生計畫」,由農廢品創造再生循環商品。而「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成員之一的吳浩賢,是移居臺灣的香港人。藉由他的視角,我們更能理解臺灣人習以為常的颱風,對於臺灣以及一位新移民而言,我們還可以從災難經驗中得出怎樣更不同的,人與自然共存的新體悟。

去年強颱「凱米」來襲,那時我生活在高雄美濃。整個鄉鎮在一天之間陷入泥濘,住家一樓全淹、三輛同事機車泡水、辦公室數十萬設備全毀。隔天早晨走出門,看到日常熟悉的街區與田野,蓋上一片濁黃的淤泥、倒樹斷椏與垃圾,空氣裡混著溼土與腐爛的味道。

對香港長大的我來說,那是一場毫無準備的震撼教育。第一次經歷過如此真實、貼近自身的自然災害。香港當然也會「打風(粵語,颱風來襲之意)」,但關上窗戶、收起晾衣、買好泡麵,就能躲進城市堅固的鋼筋水泥裡。打開電視,看見屏幕上播著土石流、村落淹水,那都是有點感知距離的故事。

但當災害真的淹進生活裡的每一吋縫隙,我親手撈起泡爛成漿的書本與文件時,真正體驗到「自然」帶來的重量。那不是一種抽象的天災數據,而是親眼看見、碰觸、承擔的第一線實感。

2024年凱米颱風來襲時,位於高雄市興達養殖生產區的魚塭遭到區域排水溢淹。(圖片提供╱漁業署)
2024年凱米颱風來襲時,位於高雄市興達養殖生產區的魚塭遭到區域排水溢淹。(圖片提供╱漁業署)

風災回憶再襲來 苦難中找出農廢品生機

災後的日子,是從泥濘裡慢慢把生活撿回來的過程。那段時間,我經常想起香港社會面對災情的方式。我們擅長迅速解決問題,調派資源、清理現場、恢復秩序,但在那效率之中,人們的心情情緒常常被忽略。我也一樣,一開始只想把損失降到最少,把受災的狀況「搞掂(粵語,處理好之意)」就好,卻沒有留空間下來,拍拍自己說:真的嚇死我了!

時隔一年,直撲南部的丹娜絲颱風重新喚起了這段回憶。我意識到,身體記憶與心理的震動,原來並未隨著當時凱米淹起的水退去。開始關注麻豆柚農的處境後,也理解到農業災害不單只關乎產量與經濟損失,亦是一夕之間,整季辛勞被摧毀的挫敗與無力感。看見網路上大量轉發的落地文旦消息,這次我想主動參與,親身以自己的方式回應風災。不想停步於對「苦難」的體感,而是試著從自然帶來的「苦難」中,找出轉化成「生機」的可能。

此次丹娜絲風災適逢文旦柚即將收成,臺南產區災損嚴重、落果滿地。(圖片提供╱孫慈敏)
此次丹娜絲風災適逢文旦柚即將收成,臺南產區災損嚴重、落果滿地。(圖片提供╱孫慈敏)

那些在風災中落地的文旦,顆顆心血皆被迅速動員裝袋、載往掩埋場,在流程裡一直被定義為無用的「農廢」,但如果這些落果的生命還沒結束呢?看見Threads有人分享落果,我立刻拿了兩大袋回工作室,進行柚皮再生紙的製作實驗,沒想到試作成果在網路上引起廣大關注與迴響。

於是,我與臺南北區「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的夥伴,當日馬上發起「臺南文旦落果再生計畫」。發了一篇Threads貼文號召志工,短短一天內就有60多位來自臺南各地、高雄、屏東的網友,在表單裡勾選「加入造紙行列」。隔天,工作室門口立即改造成臨時「文旦再生工坊」,並從到果園載果、清洗文旦表面泥漿、削出表皮、切出白囊與柚肉、混合回收紙打成柚皮紙漿、手抄製紙,一直到壓乾晾曬,組成完整的生產線。

齊力災後復原 創作落果再生商品行公益

連續3天的志工行動,這段期間有朋友提供抄紙工具、民眾特意從安平送來豆花、公部門協助收集大量回收紙、媒體記者前來報導,大家各司其職。從果到紙,從掉落到轉化,深深體驗到社區如何自救,如何調度人力、物資、知識與人際網絡,共同堅韌地找出災後的復原方式。

「臺南文旦落果再生計畫」與位於麻豆的「阿財伯文旦之家」及「文正柚子園」合作,我們收集無法販售的落果,一次次試驗比例後,最後製作成三項再生認購品:柚皮再生紙、柚皮精油萃取液、柚皮環保酵素。讓原本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產品公益認購,其中50%收入將回饋「臺南市社會救助金專戶線上捐款平台」。

三款產品製作方式及過程如下:柚皮再生紙,會先將回收紙撕成小片、泡軟,加水蓋過碎紙後攪碎打漿。柚子先挑掉爛果,一顆顆清洗後,把表皮、白囊與果肉分開。另外,柚皮白囊與小量果肉打成果漿,再混合紙漿,調配柚皮再生紙漿。為增添柚香,手磨加入柚表皮屑到再生紙漿的大桶子內,再用手抄網撈起,搭配吸水板兩面壓乾,最後於陽光下自然晾曬2到3天而成。柚皮再生紙製成後,分別裁剪成明信片、書籤大小,作公益認購用。

落果再生紙製作過程繁複,需要先削出表皮,再切出白囊與柚肉。
落果再生紙製作過程繁複,需要先削出表皮,再切出白囊與柚肉。
柚皮再生紙做成的書籤,書籤上的繩結是日本傳統的「叶結」。
柚皮再生紙做成的書籤,書籤上的繩結是日本傳統的「叶結」。

柚皮精油萃取液,則利用柚子表皮綠色部分,放入玻璃瓶,並倒入75%酒精蓋過柚皮,浸泡一週。過濾去除柚皮後,就成為柚皮精油萃取液。萃取液可以加入其它材料,作為清潔劑、洗碗精、防蚊噴霧。

柚皮環保酵素,使用黑糖、柚子皮、純水依序以1比3比10的比例,一併裝進塑膠瓶至8分滿,防止醱酵外溢,並等待6個月。醱酵過程中,首月每天瓶口稍微旋開排氣一次,之後每週開蓋一次。酵素原液可以調作居家清潔劑、植物肥料。環保酵素的殘渣曬乾後,亦可埋在泥土作肥料,或留在瓶底再次釀製酵素。

放入玻璃瓶內的柚皮精油萃取液。
放入玻璃瓶內的柚皮精油萃取液。

化受創情緒為理念 不願只當災難旁觀者

「臺南文旦落果再生計畫」是場對農廢的再定義,亦是對災後受創情緒的回應。LOGO上的三個圖案象徵著:我們用雙手主動參與,把落果創作轉化,再現農民心血,讓民眾帶回家,並好好安放心裡那個「想做點什麼」的無力感。

我們帶著柚皮再生紙與大眾分享,有認購民眾在麻豆出生長大,為家鄉盡一份心力而支持;有企業認同柚皮再生理念,大批認購作為中秋禮盒謝卡。聽見農民說:「想不到整顆柚子都還有用!」頓時彼此的內心都獲得了大大的擁抱。

手抄紙製作的原理,是以水為媒介,解構纖維,重新組織。每一張再生紙其實在展現農廢的生機。我們將過去的痕跡打碎,再一次重組,直到它以嶄新姿態重現在我們眼前。從破碎到完整,從混濁到清晰,從廢料到可觸可寫的未來,交織出一段自我修復的故事。我們將日本傳統的「叶結」與柚皮再生書籤結合,正反面呈「口、十」寓意願望實現的祝福,繩結則選用粉紫色,象徵紅酒般沉澱後的韻味靜好,是再生與力量悄悄醞釀的開始。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團員正在進行手抄紙教學。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團員正在進行手抄紙教學。

由「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的10人團隊合力完成的這場行動,藝術家雅筠設計視覺、美感顧問翊芯精選包裝材質、織者誼紜為作品綁上日本繩結、本人的手抄紙創作,團隊彼此奉上自己的專業。每個網路留言逐一回覆交流,總動員投入製作、包裝與寄發成果。

這場計畫的初衷很簡單:用小小的雙手,為這片土地做一點事。我們不再成為自然災害的旁觀者,而是願意共同俯身,陪伴彼此,從身體勞動中找到信心去應對自然給予的課題。落果並非災情限定的結果,而是農作週期中都會產出的每季常態,所以我們如何將計畫延伸出長期耕耘的可能?

不怕身水身汗 踏實生活將自己種回心田

後續我們將持續設計為貼近在地特產的「農廢再生工作坊」,做出一簿蒐集各種臺灣產物的「果皮紙」,讓每一頁帶著特屬的質感,及走入社區與教室的農村人情,讓更多人透過手作,認識農業日常、社區協力、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議題。我們帶著柚皮再生紙的故事,不懼怕「身水身汗(粵語,汗流浹背之意)」,穿梭在田間、走訪產地,讓五感接近自然原貌,進一步為落果的生命片段點上新註腳。

香港人常開玩笑罵人說「返鄉下耕田啦你!」,帶著諷刺的意味,指對方力有未逮,沒用到不宜在城市生存。這句話背後是鄉鎮落後守舊,城市才是進步的預設。但比起繁華卻密密麻麻的都市街道,我更喜歡踏實地調理好自己的心田。

原本的我,被訓練成在水泥森林裡以效率回應一切,卻少有機會與自然共振。這段日子我學會了如何與自然一起生活,明白什麼是養分的給予與交換,自然以果實助我們成長,我們則以行動回應它的需要。這份流動之間,是一種踏踏實實的愛,是我們與土地連結的深刻印證,在一次次彎腰、抄紙、曬乾的過程中,把一點一滴的自己種回生活。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團員們的合照。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團員們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