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回家種田遇到缺水危機,嘗試轉型再生農業。經過6年摸索不整地栽培,陸續完成4塊農地、約4分地的試驗田,才開始玉米筍產出。嘗試新的耕作方式,往往要等到作物收成才知道可不可行,不整地栽培的風險更高,因為一期作、二期作氣候條件不同,這一期作不行,要等明年同個期作才有機會改進。
彩葉芋(Caladium × hortulanum Birdsey)又稱五彩芋或花葉芋,葉片形狀、色彩變化豐富是彩葉芋特色,也是臺灣重要花卉。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持續蒐集國外彩葉芋展開育種,育成「種苗3號─璀璨紅晶」與「種苗4號─櫻之雪」,為臺灣彩葉芋種原增添生力軍。
去(2024)年8月,臺中農友林凡閔以自己種植的高雄147號香米,在烏日區「稻米達人鄉鎮賽」奪冠,接著在全國「臺灣稻米達人選拔」香米組拿下金牌。後續更前進日本,在4,700多件樣本參賽的「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得到「都道府縣.海外地域代表組」金賞,並獲農業部頒贈「臺灣之光」匾額,臺中市長盧秀燕亦親自頒獎表揚,肯定其卓越貢獻。
在大自然中,火鶴屬(Anthurium,亦稱花燭屬)擁有接近1,500個原生物種,其中以花梗長且挺拔、花朵碩大豔紅且對稱著稱的「火鶴花」(Anthurium andraeanum)最為大眾所熟知。火鶴花在全球及臺灣均是重要切花,臺灣內外銷產值已達新台幣2億元,以葉片外觀引人觀賞的觀葉火鶴,則是觀葉植物界方興未艾的熱門物種。
適逢臺灣即將進入鳳梨產季的高峰,喜愛料理的鳳梨果農老斌,希望用簡單的方法,讓大家在日常菜色中,也能享受鳳梨帶來的美味搭配。雖然市面上各種鳳梨的滋味各有千秋,但基本上酸甜的風味基底不變,以下的食譜都能通用;甚至還可以試試買不同鳳梨來做同一道菜,品嚐箇中不同的風味。
隨著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及貿易供應鏈變動,挑戰既有糧食安全體制。歐盟建構「歐洲糧食安全危機準備與應變機制」(EFSCM),加強市場監控、資訊共享及危機應對,也發揮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避免市場恐慌的功效。本文聚焦於歐盟EFSCM的建構、運作模式與實際操作,並探討相當程度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臺灣,如何借鏡該機制強化糧食安全體系。
在夏季的水域,睡蓮與鳶尾以獨特的姿態和絢麗的色彩,各自綻放著令人屏息的美麗。前者靜謐地貼近於水面,宛如沉眠乍醒的仙子,後者則是挺拔於池岸,將瑰麗色彩劃向天空的彩虹女神。這兩種親水的植物,恰好承載著古老的希臘神話傳說,讓清涼的水際在美麗之外,還有耐人尋味的故事。
今(2025)年5月29日,臺灣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為傳統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阻絕三大主要豬疾病(非洲豬瘟、口蹄疫、傳統豬瘟)的國家。傳統豬瘟是近百年來臺灣養豬產業大敵,生物安全專家李淑慧逾40年,參與多次傳統豬瘟防治,回顧臺灣養豬產業防疫技術與觀念進步歷程,也指出臺灣往後堅守防線關鍵。
農業除了生產糧食,世界各國也不乏將農業結合長照、協助弱勢等社會功能的案例。以鄰近臺灣的日本為例,2010年代出現的「農福連攜」(Noufuku Renkei, NR)概念,讓社福與農業相輔相成,不僅發揮扶助弱勢的效果,更要確保農村勞動力,同時讓農村得以振興。
在淨零減碳已成顯學、國際碳交易制度發展日趨成熟同時,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成為新一波趨勢,進而發展出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概念,強調守護自然環境的正面效益,並發展評估制度與標準,讓市場逐步發展成型。
春盡夏初,在梅雨的滋潤下,花園裡葉色翠綠的灌木叢中,開始冒出鮮明的金黃花朵,又到了金絲桃報到的季節,從春末開始一直到整個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金絲桃接連開著花。細看如金絲般閃耀的花蕊,嫩黃明亮的花色,金絲桃在花園中絕對是個引人注目角色。
面對美國關稅風波,在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及臺美零關稅(或所謂臺美FTA)三大議題下,期待所有農業部門可以靜下心來盤點臺灣農業永續之路該執行的工作。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確定,無論面對何種外來的衝擊,臺灣農業部門均可強大自己的作為。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是否曾經想過在農村退休,遠離城市喧囂,享受青山綠水與簡單的生活?然而,這樣的願景需要依賴完善的社區經營和健康照護體系,尤其對於長者們的生活環境,社會應該積極優化。臺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估計將於2025年達到總人口數20%,成為超高齡社會,如何有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高齡人口照護需求,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百合屬(學名:Lilium)是臺灣常見花卉,更是全臺種植面積第二、僅次於菊花的切花,在國際花卉市場也相當受歡迎。隨著文化脈絡不同,百合被賦予純潔、勇敢等象徵意義,日常生活或節慶、儀式皆可見到百合身影,購買切花瓶插、從盆栽開始照顧,或以球根(鱗莖)栽培百合,過程中各有樂趣,留意通風、水分等細節,便能延長百合清新綻放的時間。
青年詩人喵球長年從事餐飲、廚師工作,在COVID-19疫情期間報名青農培訓班,隨後在友人協助下成功承租田地,克服新手務農的現實門檻,以兼農形式投入玉米、玉米筍的有機栽培。從「無法想像自己務農」,到「感覺農業作為一種生活型態的醍醐味」,這段從農經驗平直地抒寫對於作物生命力、大自然生態的感性,也含蓄地點出有機栽培推廣的難關。
今(2025)年初美國缺蛋問題持續躍上新聞版面,受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衝擊,導致美國蛋價屢創新高,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更挑起關稅之戰,使美國物價、雞蛋價格走勢更添不確定性。臺灣過去數年也屢屢遭遇「缺蛋風波」,影響蛋價起落,但即使出現缺蛋與生產過剩,過一段時間供需又會回穩,雞蛋產業是否自有調節之道,或仍有重大挑戰與隱憂?作者透過數據分析,解釋臺灣雞蛋產業趨勢及未來可能風險,提供讓雞蛋產業生產與價格一齊走向穩定的建議。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