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輯
【護土固碳】施肥超載過度翻耕 農地裡外的永續危機
地球表面上薄薄一層的土壤,是陸地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失去固碳能力的土壤,將讓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固碳的潛力正受矚目,但目前人類的農業開發仍是碳源之一,施用肥料及翻耕等栽培過程亦會排放溫室氣體,推助暖化升溫。
《臺南新農》春季號
《臺南新農》是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於2021年3月創刊的雜誌,以報導臺南市的農業現況為主,分為幾個篇幅,有「政策願景」、「陽光物產」、「遊於農」,以及人物報導、政府資訊提供,並以繪本的方式呈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實用食譜。這個專輯將陸續與讀者分享紙本刊物的內容,透過《農傳媒》廣布臺南農業景象,以優美的照片、如實的文字,瞭解臺南農民勤懇勞動的成果。
【中國禁臺灣鳳梨風暴】系列報導
中國海關總署2月25日以「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為由,突然通知臺灣自3月1日起暫停鳳梨進口。一紙禁令,讓臺灣銷中4.6萬公噸鳳梨面臨衝擊,尤其3月起正是鳳梨陸續產出季節。我方兵分二路,去函對岸希望雙方在WTO架構下,儘快討論解決方案;並預備10億元預算,將今年產地價格維持每公斤21元以上。面對變局,化危機為轉機,臺灣鳳梨更走向全世界。
【農業首長新年展望系列專訪】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無懼萊豬 臺灣豬才是王道】專題報導
總統蔡英文8月28日宣布明年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國內掀起美國豬大戰臺灣豬議題,隨著萊豬叩關不到半個月時間,本土豬業者究竟如何面對未來?實際產業面貌又是如何?農傳媒深入養豬大縣以及專訪紐西蘭奇異果公司前全球行銷總裁,透過產地最真實的聲音與他山之石,看見臺灣養豬產業的藍海。
【尋味有機】系列報導
著名生物學家珍古德曾說:「每一餐改變世界,每個人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飲食是社會大眾與農業最為直接的連結,為了維護臺灣珍貴的環境生態,具有生態性、文化性的有機農業已有許多人推崇。自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9年5月30日正式上路,有機生活也在臺灣掀起了一股風潮。尋味有機,倘若多親近土地,了解土地、食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農業不只是糧食生產,也是延續生態環境、農藝文化的實踐。
【科技農領航 接軌國際】系列報導
臺灣優越的地理條件與氣候環境多樣性,農林漁牧得以蓬勃發展,是支持臺灣經濟的基礎產業,為發揮農業厚實的技術能量,達成「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目標,農委會自2009年開始扶育農企業發展,協助經營能量改善強化,以培育科技農企業為起點,進而帶動科技農企業體系網絡健全發展,引領科技農企業扮演產業領頭羊,協同衛星農場共同塑造產業競爭優勢,邁向國際市場,隨著計畫各期程推動,在提升農企業經管能量及帶動整體產業發展已具相當成果。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農業】專題報導
近年來極端氣象頻繁,2020年更是又乾又熱的一年,半世紀以來首次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超過兩個月。全球環境氣候變遷,正影響臺灣農業長期永續發展。除了西部因缺水部份農田停灌,東部也首次拉警報,擔心面臨停灌之苦;地球暖化,氣溫升高,也將衝擊水稻減產。農民、農業部門要如何因應自然挑戰,農傳媒深入各地,提出解方。
【農田停灌】系列報導
今年沒有颱風帶來降雨,臺灣遭遇 56 年來最大乾旱,迫使農委會史無前例於 10 月中旬宣布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停灌,停灌區域水稻面積約占 1.3 萬公頃。水情持續嚴峻, 11 月底宣布明年嘉南地區第一期稻作全面停灌,每公頃補償最高 9 萬 3 千元。氣候變遷加劇,臺灣正面臨農業缺水大考驗。
【雞肉食安超前部署 農用抗生素將剔除人類重要抗生素】
你吃的雞肉含抗生素嗎?所有經濟動物都有使用抗生素,農場抗生素對人體影響到底為何?又如何在食品安全、環境友善與飼養模式三者取得平衡?作為香雞排、炸雞等白肉雞,飼養過程可以在飼料或飲水中,合法添加「含藥物飼料添加物」,並有停藥期與殘留標準規定。為了釐清經濟動物使用抗生素的影響性,並與國際養殖趨勢接軌,農傳媒企劃這個專題,從產官學角度剖析用藥改革。
【農為國本–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紀念專輯】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7月30日晚間辭世,以「農業人」銘記的他,懷抱對臺灣土地的關懷,在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致力突破困境,奠定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基礎。他的一生,是一部臺灣近代史的縮影,農業面向的他,同樣的精采。
【流言追追追!食安迷思、不實謠言大破解】
近年來,在社群間流傳、未知來源的一頁式廣告,頻頻出狀況,詐騙情形層出不窮,成為社會隱憂。惡質業者利用這種可簡單上架產品的手法,製作假廣告,以假食物或劣質品,假冒臺灣農產品,欺騙消費大眾購買,一旦揭發後,不僅民眾求償無門,許多遭冒名的業者,更是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相關議題也是國人關注焦點,網路社群間不時流傳的食安謠言,不僅容易誤導民眾,更甚者還可能引發社會恐慌,導致人心惶惶。為此,農傳媒成立新聞專區,蒐集各種案例,破解這些惡質的詐騙廣告手法與食安謠言,和關心臺灣食安的大眾站在同一陣線,捍衛臺灣農產品聲譽,帶來正確的食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