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11月號 酒鄉酩旅

熱愛紅、白酒的酒友們,總夢想著遊歷歐洲各葡萄莊園;嗜喝清酒的,則不免期待能在遊日旅程中,探訪一、兩間酒造。酒香動人,讓人無限想像起製酒職人專心致志的姿態、產地豐美景況,以及人情交往暖熱互動的模樣。這樣的旅行,豈不抒壓、酣暢?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10月號 怪多滋味

節氣更迭,平安送走中元,又將迎來熱鬧西洋萬聖,應該來點不一樣的。這期《鄉間小路》勇於突破舒適圈,為鄉友們引介不同以往的臺灣特色食材──前往高雄「青隆鱷魚場」,認識曾作為臺灣辦桌文化重要食材的鱷,面對大眾飲食、環境觀念的時代變遷,如今如何發展;也轉進「海王星餐廳」,請國宴級大廚開席當年最鱷料理。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9月號 秋旬甜美

時而熱浪、雷雨,時而天高氣爽、涼靜有風,夏秋轉換間,總莫名需要耗費點體力與精神適應時節變動;也或許,這便是食慾之秋的來由,美食入口,才能重新振作懶憊身心,特別是那種帶點熱量罪惡感的甜蜜沉溺,才足以感到幸福。

日語「旬(しゅん)」字,意喻「當令」;旬味,即指符合季節時令的味道、物產。這一期,我們挑選了三種初秋該嚐的旬味食材,邀請長駐左營眷村的「文學甜點師」江舟航,以龍眼煙燻成的桂圓、栗子與無花果,設計專屬《鄉間小路》的甜點。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8月號 汪喵同萌

總聽說狗狗是人類忠實的傻瓜夥伴,貓咪則是睥睨我們的聰慧霸王。偏偏無論品種、毛色、高矮胖瘦、冷靜或熱情,這些毛球分子只需汪、喵一聲,尾巴擺動幾下,立刻就萌得讓人心悅誠服,甘心趴倒成為可愛毛孩們的奴才。

只是距離產生美感,實際相處當然需要耐心磨合。本期「汪喵同萌」,從養寵新手資訊入門,讓專業獸醫師廖志杰為我們釋疑,生活常見毛孩照顧需求。「浪浪別哭中途咖啡館」譚柔以專業心得引領我們認識認養犬貓流程,如何做好身、心準備。聽全方位藝人夏宇童、知名貓咪粉絲專頁「奔跑吧肥祥」經營者祥媽,分享各自樂悲有味的養寵心事。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7月號 百草有味

有緣千里相會,特奉杯茶,交個偶遇知心──臺灣傳統青草茶,或稱百草茶,有獨特的在地脈絡和歷史背景。據本期採訪的達人或店主觀察,北中南,甚至外部列島,因地緣與植物分布不同,最初,草本茶飲配方也各有習慣用法。如今實地踏查店家,反而主要材料所見略同,差別的是各店自家代代祕傳的提味植物。

儘管飲茶需求變遷,時至今日,各地或多或少仍維持有青草街巷聚落,傳統新鮮青草、烘焙乾貨漸漸注重種植產地、製程品管。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6月號 美濃請客

地貌景色秀麗,歷史文化獨特,農產食材豐饒,得天厚愛的好山好水,加上客庄人們珍愛自然、順應環境的堅韌精神,美濃從文學、音樂到體育等發展皆富盛名。在地農業也在歷經多次轉折後,如今打造出如花海、白玉蘿蔔季、美濃野菜節等具地方特色的食農休閒旅遊活動。

截然不同以往,《鄉間小路》這次以地區為誌,由眾多熱情在地鄉親領路,「美濃請客」,邀請讀者紙上作客美濃,打開這只「食材珠寶盒」,一探此地客家人文特色、澎湃物產的故事。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5月號 蜂和日蜜

「甜蜜感」是生活的重要調劑,日常必需。心情不佳時來一點改善低潮,精神不濟則可振奮續航;而蜂蜜,無疑是各種糖類中天然且營養的最佳選擇。

舉凡優格、吐司、茶飲、鬆餅、烤肉、堅果,跟蜂蜜適量搭配,滋味都相得益彰,更不用說炎炎夏日裡來一杯消暑解渴的蜂蜜檸檬水,酸甜在心頭,堪稱享受。

氣候潮濕多變的臺灣,坐擁豐富水果、花卉與山林資源,讓蜜蜂與蜂農得以依照季節逐花採集不同風味的蜜,常見的龍眼蜜、荔枝蜜與百花蜜之外,還有柳丁蜜、烏桕蜜等多元特殊蜜。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4月號 臺食新味

生活在臺灣最特別之處,是日常混搭著各國移民文化,街邊巷口常見的東南亞超市,異國餐廳與食攤選擇多樣。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飲食文化、食材需求,以及定居在臺從農的新移民人口,正在為臺灣農業寫出一頁嶄新篇章。

根據移民署資料,現移居至臺灣的新住民中,除中國外,以來自越南和印尼比例最高。「臺食新味」著眼於此,以這兩國為開題,帶讀者走進地方農村產地,探訪三位原國籍越南或印尼的新住民、青農。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3月號 樂鬧春遊

臺灣坐擁豐富多變的山林資源,每座山脈都有屬於自己的地質與景觀;十多處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及數量龐大、各地獨有的特色風土步道,輕易便能親近自然,遇見不同的植物、動物,欣賞滋養萬物的土地風情。

適合遊樂的春天,花開正好,天氣、風景都宜人得恰到好處。一場愉快的出遊,步道健行、登山越嶺,伴著美妙景致讓人感覺諸事大吉。

本期《鄉間小路》藉山林賞景、歷史人文、親子療癒等角度出發:搶先深入風雨後於今年三月重新開放的「奧萬大」,也邀請教育家王振叡分享「淡蘭古道」北路(馬偕之路)的行腳風光,此外,更沒少了臺灣最受歡迎的自然風景「阿里山」,參與最新「水山療癒步道」森林療癒行程。同時邀請郭熊、周倩漪與徐銘謙等體驗山林各有心得的專家、老師,帶領我們身歷其境,探訪臺灣山林與動、植物之美,感嘆遼闊壯麗,或珍愛眼前動人。

開春啦,遊春誠鬧熱(tsiânn lāu-jiat),快點收拾好背包,我們「樂」鬧春遊去。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2月號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

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本期邀請黃婉玲老師與張曼娟老師專文寫餃,以動人溫暖的文字,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兩款在地重要餃食:一、以地瓜粉製皮的「臺灣水餃」,二、由麵粉做皮的「中式餃子」。採訪團隊也走訪製餃、賣餃店家,深入探詢地瓜、韭菜、黑豬肉等,粉皮與餃餡產地發生的故事。

餃子外表結實飽滿,既團且圓,格外令人感到溫暖與安慰;更有甚者,認為其形如元寶豐盈,象徵財富鍋中滾滾,落入盆中越聚越多。各式餃食風味不同,共通的,是對記憶中那餐難忘餃食的念舊,與吃飽後身心俱足,生活能繼續前進的動力。讓今年也如餃丰腴,內外俱美。上媠(suí),上好。

餃好聚寶,年豐有餘,怎能不愛餃子?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4年1月號 尋味薑鴨

生於一八八七年的嘉義詩人林緝熙,著有詩集《荻洲吟草》,其詩〈辛卯秋冬雜詩之二〉寫道:「微軀秋後最驚風,十月綿衣苦未縫。燉得隔年紅面鴨,茶油薑酒補三冬。」

簡白的字句,鮮明生動地呈現出「薑母鴨」在臺灣流傳百年的日常風貌。而時代的巨輪轟然輾至了二〇二四年,且讓《鄉間小路》為大家帶來入冬「食補第一鍋」:臺式薑母鴨。

本期全方位彙整解析了薑母鴨的發展與特色;食堂饕客引路,前往吃鴨現場,沉浸體驗潮流吃法。從餐桌到產地的旅途中,上窮碧落、四方探索,番鴨、薑母、米酒、麻油,一次到「味」,只求滿足挑剔的舌蕾,和對鍋中珍饈的好奇想望。

在一元復始的熱氣蒸騰中,約個時間,偕三五好友坐下吃頓好料,犒賞自己通年的辛勞,飽食、輕飲,迎好年。歲月豐饒。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12月號 微醺佐食

告別一天的時候,你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嗎?沉沉夜色的回家路上,彎進便利商店買兩瓶啤酒、幾份微波小菜,隔絕世事紛擾的屋中,一人或與伴侶靜靜小喝小食,安放自己。或,與家人豐盛晚餐後,懶洋洋聚於電視前,淺酌一杯珍藏陳釀,家的溫暖緩緩蔓延。對可以飲酒的人來說,或熱鬧,或平靜,微醺佐食的魔幻時光,彷彿開窗眺望遠方風景,得以自井井有條的日常生活短暫脫走,柔柔軟軟放鬆享受自在、簡單的快樂。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11月號 島風海味 定置漁場

煙仔、煙仔虎、鯖花、飛烏、飛烏虎、紅魽、紅目鰱、白帶仔、七星……臺灣人的餐桌上經常漫天飛鰭,擲地有刺。這也是專屬我們的美好興味,生活總見新鮮海產,日日有魚。地理位置四面環海的臺灣,伴隨潮汐、洋流與季風相互推移,沿近海於不同時節各有特色魚種。食魚著時( tio̍h-sî),選吃當季盛產、當日捕撈,肯定最為鮮美。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10月號 日嚐醱酵

秋收冬藏的時刻,正是醱酵食季。

醱酵,或稱發酵,簡義指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數千年前,對微生物還一無所知,人類已開始釀酒。隨著知識、科技的逐漸改變,為了保存食物、為了延長賞味時限,順應在地環境,我們藉醱酵技術廣泛製造出各式迷人食品,如酒、醬油、豆腐乳、泡菜……

有什麼特殊醱酵食品,是你曾經日日必嚐,或如今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9月號 煮瓜好秋

臺灣夏天一年比一年熱,體感溫度動輒超過四十℃。
幸好,秋天就要到了,「好咧瓜在」,我們有瓜。
初秋是煮瓜的季節,本期Chill日挑瓜指南,讓你成為最「tshio-tiô」的選瓜高手;同時欣賞客座主廚廖小子如何揮劍劈瓜,展示絕不容你錯過的瓜食美學──
由瓜界三大王牌領銜,帶我們消暑、清熱、降火,逼退蒸騰的熱浪,迎向陣陣秋風颯爽,啊,真涼、真香……欲說還休,卻道煮瓜好個秋。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8月號 島旅.農漁系地味探索

來一場深度島旅,重新認識屬於臺灣特有的文化底蘊。走進臺南市區,看見常民生活中的風土地貌;跟著屏東養魚人家的腳步踏進島嶼之南;穿梭臺東金崙的巷弄之間,貼近地方文史;看苗栗青年用創意串起傳統。再遠一點,面向海風前往馬祖,遇見純粹本心。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 冰果製作所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6月號 健人養成中

你是喜愛健身的人嗎?對健身飲食的想像是什麼呢?許多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一個餐餐喝乳清蛋白吃花椰菜米,每天跑健身房從不缺席的人。但健身飲食的世界遠不只如此,它比你想得更廣大,深入日常的每一寸角落。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5月號 尋蝦啟事

常言道:「無魚,蝦嘛好(Bô hî, hê mā hó)。」比起魚的鮮嫩、蟹之肥美,存在感沒那麼高的蝦,似乎一不小心便退居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二順位。這麼說來,我們真的了解蝦嗎?
蝦其實無所不在:漁港子弟撈捕海蝦,把大海帶到人們的餐桌上;研究者觀察溪蝦,引領大家認識淡水蝦的各種姿態。不只自然界中看得見蝦的身影,還有很多人辛勤培育不同種類的蝦。比如臺灣的草蝦養殖曾攀向高峰又滑落低谷,現在學者、業者齊心努力想把牠養回來;而米蝦原是山澗溝渠裡不起眼的存在,但經職人多年研究,竟純化培育出無數美麗的模樣。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4月號 蔗裡有糖

甘蔗成熟時,三分甜的微風吹來,光是呼吸都像在吃糖。從12月至翌年4月的採收期間,五分車往返蔗田與虎尾糖廠,把握近半年的甜蜜時光,日日將數千噸甘蔗煉成糖。
凡是在糖廠附近長大的人,都對搭五分車上下學或抽甘蔗來吃的兒時回憶津津樂道,由此可見在糖金時代的那些年,糖業與地方生活是多麼緊密相關。今日虎尾與善化糖廠仍堅守以本土甘蔗製糖的初衷,也有職人或地方組織把甘蔗種回土地,有人用古法燒柴熬煮黑糖,也有人以蔗糖釀酒、做甜點,就連壓榨完的蔗渣都能做手抄紙或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