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 冰果製作所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而在眾多需要製冰技術的冰品中,與臺灣人相伴最久的冰種,莫過於剉冰了。要探詢冰的身世,得先從源頭開始說起,一塊塊晶瑩透亮的角冰誕生於製冰廠,從冷凍、分切到包裝,每個環節都大有學問。它們被運冰車載送至各地的冰菓室,剉冰機將冰刨成一座座白皚皚的小山丘,其上妝點的是夏季農人辛勤的果實:果肉厚實、渾圓晶亮的玉荷包荔枝,散發甜香、口感細緻的愛文芒果,還有必須深入屏東滿州才能嘗到的大果藤榕,嫩滑軟彈、滋味清新又難忘。

從清冰、配料到吃冰場所,拆解一碗冰,才知曉它看似簡單,其實有眾多眉眉角角,並早已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代過去,隨著人們的口味愛好和市場趨勢變化,冰品也發展出多元樣貌──但就如同剉冰一般,只要喜歡、好吃,將美好的元素一層一層淋上,便能澆出屬於臺灣的食冰文化。

購買連結豐年農市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生活Readmoo讀墨

本期專欄

【植物系.食旅日誌】最好的時光

【隱味食肆】高雄的澎湖味

【菜市人生場】打不死的小菜攤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澎湖菜瓜 雜唸聲中的思念

【神明好農情】慶修院百年物語

【織物記憶】這支掃把能招財

【水裡的回音】透明的魚,透明的遊行

【文明野味】松茸與松露的絕境逢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倫敦找到臺灣夏日果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