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裡的回音】透明的魚,透明的遊行

9月的大溪川,因為許久沒有降雨,溪床上完全沒有水。

文字攝影/胡冠中

先假設一場雨,再假設一條河流,降雨過後,上游洶湧,溪床內澎湃奔騰,水夾雜著落葉、屍體、石礫向下流去。直到某個河段,水泥製造的取水口將部分的河流截去,引導至黑暗的孔洞,至此離開了溪床。

流到取水口的水由此進入淨水場,陸續經過分水井、膠凝池、沉澱池、快濾池等設施,加入混凝劑、消毒劑,排除雜質與病菌,最終以管線配置,輸往他方。管線悠長黑暗,動輒好幾公里,在盡頭等待的,可能是便斗外一個小解的醉漢,或者是一個熱水壺。煮沸,冷卻,倒入杯中。因為口渴,自來水有時喝起來格外甘甜,有時喝起來則毫無感覺,沒有味道,就是普通的水。

那些沒有進入取水口的,以及從溢流管中離開的,將再度匯流,向下前進,與地形共謀棲地,潭、瀨、灘地、瀑布,苦花(Onychostoma barbatulum)、溪鱧(Rhyacichthys aspro)、無棘海龍(Microphis leiaspis)、日本禿頭鯊(Sicyopterus japonicus),一路上敲敲打打,聲音聽起來像音樂。經過幾個橋墩、深潭、固床工以及舊的取水口後,水遇見了海。在這裡,河流將不再是河流,音樂換了曲目。在潮聲與浪之間,有些蒸發成了水氣,有些水氣凝結成雲,雲降下雨,雨落在上游,以水的形式再度回到河流中。

然而那天我最初並沒有看見水。 8月31日晚上,我收到中山大學廖德裕老師的委託,要求我9月1日到大溪川進行調查,不過動作要快,要趁雨水來臨前完成。衡量一下後我接下委託,隔天4點起床,5點半抵達大溪川,見到了安靜的溪床。

調查時發現沼蝦的頭胸甲,應該是貪食沼蝦(Macrobrachium 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