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澎湖菜瓜,雜唸聲中的思念

菜瓜,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絲瓜,但澎湖絲瓜跟臺灣本島肥肥胖胖的絲瓜長得特別不一樣:澎湖絲瓜長著下寬上窄的長條椎形、深綠色外觀,表皮還有十條溝槽與粗厚的外皮。俗諺「澎湖菜瓜──十捻」,十捻音同臺語雜唸(tsáp-liām),除了形容澎湖絲瓜有稜有角的特殊外觀外,更雙關了被嘮叨後的不耐煩感。

愛文、金煌芒果。
封面故事
一場香甜的芒果馬拉松,在南化起跑

自臺南台20線進入南179關山產業道路,兩側喬灌木林被大雨洗得綠意清透,沿路幾乎無車,途經南化水庫,綠水半滿,旱象似有歇緩。繼續往北彎繞爬升,果樹漸漸進入視野,又以芒果園占比最多,而張玥騰的芒果園就在後堀溪畔一處緩坡的制高點。

大樹下的剉冰攤是許多人童年的甜蜜回憶。
封面故事
追尋剉冰的旅程

燠熱的三伏天裡,最大樂事莫過於來一碗透心涼的剉冰,當冰晶伴著黑糖蜜或水果丁在舌尖上融化,暑氣也跟著一溜煙驅散。而在大口飲冰的同時,你是否好奇過:臺灣人是從何時開始吃冰的呢?以前人吃的剉冰,和現在一樣嗎?小小一碗冰裡,藏著大大的奧妙,現在就讓我們帶你走進時空隧道,回到百年前剉冰與臺灣人相遇的那一刻……

大果藤榕
封面故事
跟著榕果小蜂走,發現藤蔓上的野生陽光

悠哉路過佛山路口,「佛系等公車」的公車站牌早已被名為大果藤榕的藤蔓狂妄霸占,順時鐘向上攀爬纏繞,隨意拐彎肆意生長。轉個彎,我們和大果藤榕果實相撞在巷口;右轉,樹幹旁有一欉,左轉,平房紅磚矮圍牆上還有好幾欉,將屏東滿州的明豔熾熱結成橙黃纍纍果實。

雜冰、水果冰
封面故事
炎夏那碗涼冰,是最素樸的心意

來到苗栗頭份市區的這日飄著細雨,天氣滯悶難耐,皮膚上像是黏了一層濕答答的惱人薄膜。還未走近目的地,先鑽進耳裡的是「嘎達嘎達」的馬達聲響,只見一大塊冰磚在老式刨冰機的運作下飄落一片片宛如雪花的顆粒,雪白冰晶逐漸堆成小山,光看就感受到一股拂面的清涼。抬頭一瞥,寶藍色的招牌映入眼簾──果然,建成冰菓室到了。站在刨冰機前、身著無袖花布罩衫的老闆娘未語先笑:「來了啊,等我一下,先刨碗雜冰給你們吃。」

土地
【神明好農情】慶修院百年物語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慶修院流露日本風情,每隔一陣子造訪,都會發現新奇事。新奇事其實一直存在,只是隨著自己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眼中所見不同罷了;而另一層意義,也代表擁有百年歷史的慶修院故事精彩,足以品味許久。

高粱
土地
【織物記憶】這支掃把能招財

隨著端午節即將到來,天氣越來越潮濕炎熱,一早去田裡巡田水,還未到中午就已晒得快中暑,趕緊躲到唯一的大樹下乘涼。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抬頭一看,才發現眼前的高粱穗,各個皮厚紅潤、顆粒小而飽滿,結穗處如火炬般可愛討喜。

土地
【水裡的回音】透明的魚,透明的遊行

先假設一場雨,再假設一條河流,降雨過後,上游洶湧,溪床內澎湃奔騰,水夾雜著落葉、屍體、石礫向下流去。直到某個河段,水泥製造的取水口將部分的河流截去,引導至黑暗的孔洞,至此離開了溪床。

藝文
【文明野味】松茸與松露的絕境逢生

去年《鄉間小路》11月號的封面專題是菌菇,讓人眼睛一亮。我熱愛吃菌菇,之前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買過來自雲南的油醃雞樅菌,味道奇絕,是一種從不存在於味覺記憶庫的滋味。當期雜誌提及,2011年時雲南的松露很廉價,當地人說:「你們臺灣人說這高檔,我們可是拿來餵豬的。」現在他們知道這「豬食」可以賣多貴了,所以價格就好比當年的比特幣,一飛沖天。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倫敦找到臺灣夏日果味記憶

倫敦的夏日水果標配是當季的草莓。這裡的人吃草莓不淋煉乳,除了空口吃,有時候也配點鮮奶油撒砂糖。眾人多譏英國食物貧瘠,但這裡的自產草莓確實香甜多汁且價格不貴。在臺灣長大的我雖非常喜歡草莓,但只有少數時刻有幸食個幾顆;草莓是臺灣冬天的味道,在英國卻是夏日水果,總讓我感到時空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