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2025年9月號 國產羊 肉乳雙鮮

撰文╱吳櫂暄

臺灣自1970年代興起的羊肉爐風潮,至今已成為冬令進補的重要飲食文化。乳羊產業則在1990年代達到全盛時期後,隨著少子化衝擊,家家戶戶門前常見的羊奶箱景象已漸漸消失,飼養量與產乳量皆逐年下滑。近年,羊肉與羊乳市場產、銷皆同步萎縮,使國產羊肉自2024年底跌價至今(2025年7月),每公斤均價僅約168元;羊乳產量在2024年也僅10,283公噸,雙雙創下近十年新低。

我國目前的羊肉市場以紐西蘭與澳洲進口為主,國產羊肉市占率已縮減至僅5~7%。加上羊肉爐的消費需求高度集中於冬季,其餘春、夏、秋三季消費力道明顯不足;再加上羊肉並非攝取蛋白質的唯一來源,在單價偏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轉買其他肉類。羊乳方面,除了長期受到少子化衝擊外,COVID-19疫情後原物料價格上漲、學校停課更使訂單大幅減少。缺乏學童市場支撐的羊乳,以及僅在冬季因羊肉爐而出現需求高峰的羊肉,都是臺灣羊產業面臨的挑戰。未來,該如何突破困境,已成為產業內迫切的課題。

本期《豐年》將從臺灣羊圖鑑與臺灣羊發展史出發,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羊隻品種與養羊歷程,緊接而來的產業現況與特色業者介紹,將展現臺灣養羊產業的第一線風貌,以及羊肉與羊乳的多樣特色。針對當前處境,中華民國養羊協會理事長鐘承信認為,少子化衝擊、生活型態轉變、季節性的飲食文化,是養羊產業亟需克服的議題,唯有找到因應之道,產業才有機會迎來谷底反彈。

位於臺南市麻豆區的成立種肉羊畜牧場,以高規格的飼養與防疫管理為特色,透過品種篩選掌握優良基因,使國產肉羊能有更高的精肉率。隸屬嘉南羊乳體系的嵩竣畜牧場,則透過依三餐分配飼料及牧草切短技術,不僅供應優質羊乳,產量更高於全國平均。而羊世界牧場和勇伯羊餐廳,則展現出養羊產業的一條龍模式──從飼養、羊肉與羊乳加工,到餐飲上桌,甚至延伸至學童食農教育與牧場觀光,為國產羊推廣指出了多元發展的方向。

雖然國產羊肉與羊乳正處於近10年來的低谷,但若能加強推廣其特色,仍有機會重獲消費者青睞。例如,經過閹割的臺灣羊肉已無進口羊常見的羶味,且除了冬季進補外,羊肉的多樣化料理食譜也可融入日常餐桌;羊乳則因含有短鏈與中鏈脂肪酸,具備更易吸收與消化的優點。若能有效傳達這些特色,臺灣新鮮的羊肉與羊乳就有望重新成為消費者的購買選擇。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PChome豐年農市、udn琅琅悅讀、讀冊生活、HyRead凌網、華藝數位、Zinio、KONO、PUBU、台灣雲端書庫、Readmoo讀墨

【農產新豐味】

大豆新選擇 桃園1號—金圓適北部栽培:宜機械採收 不易破損好加工

【和梁社長吃便當】

青農心聲:「除了農地和農產,政府更應該保護農民」

【島嶼草木誌】

一鍋湯煮出阿美族生態智慧:吃草非玩笑 野菜中蘊藏的民族哲學

【農友心得】

美濃的田野,就是我們的生命:無論豐收歉收 腳踏實地是永不偏移的信仰

【農業技術】

經濟型新配方 文心蘭保鮮液再升級:外銷助力新選擇 降低成本不降質

【農業經營】

不懼災損 文旦落果也能重生:港人與在地青年的護農再生計畫

以秀明農法尊重生命價值:順應自然規律務農 與萬物共築善的循環

【國際新知】

科技工具與農業統計:逐坵塊紀錄作物:搭配既有圖資系統 天災救助、資料整合更高效

【植人植語】

可食亦可賞的芭蕉科植物:文人雅士心頭好 花果葉皆有觀賞價值

【風峰相連】

中元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