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秀明農法尊重生命價值:順應自然規律務農 與萬物共築善的循環

在達觀經營果園的林世豐,採取順應自然的秀明農法,與萬物和平共處,身心也變得更開闊。

在達觀經營果園的林世豐,採取順應自然的秀明農法,與萬物和平共處,身心也變得更開闊。

文‧ 圖╱林慈涵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倡議專員

野生動物有時成為吃光農產品的不速之客,讓農友想方設法阻絕牠們;慣行農法施用農藥讓作物更漂亮,也有傷害土壤的爭議。面對兩難,仍有許多人嘗試讓農業活動與大地萬物共存。在臺中市和平區達觀經營果園的農友林世豐,相信「懂得聆聽自然,就能得到土地回報」,從慣行農法轉採秀明農法,雖然農損的情況相對頻繁,但也賦予作物更豐富的風味,更以理念得到顧客的支持。

野生動物侵擾農作物的問題愈發頻繁,林世豐見證這一切變化。1999年投入務農之初,他只有遇到猴害的問題,近年來除了猴子數量增多,動物種類也增加,歷年農損更呈現上升的趨勢。現在猴子會吃奇異果、芭樂、甜柿等,也開始有山豬吃桶柑、芋頭、樹薯等,包括山羌也會來「光顧」,吃光桂竹筍。

雖然損害一年比一年嚴重,但信仰藏傳佛教的林世豐堅持不殺生,既然不殺生,就需要尋找防護農地的方式。除了普遍的架設網子,林世豐也試過「豬油娃娃」,在娃娃內的棉花沾染豬油,讓山豬聞到後感到危險退避,測試期間,發現山豬因此出現更換行走路線的跡象。

然而,基於地形多變與面積等因素,任何防護方式都會有缺口,還是很可能會在轉瞬間發生農損。雖然為了盡力尋求與動物共存的方式較為辛苦,但也有客戶在購買產品時會多付一些費用,並寫著「我贊助那些野生動物的」,讓林世豐覺得自己原來不孤單,相信尊重生命價值的這條路,值得他繼續走下去。

被野豬啃食的芋頭一片狼藉。
被野豬啃食的芋頭一片狼藉。
使用「豬油娃娃」讓野豬感到危險而不敢靠近,不需傷害野豬生命同時也收到一定成效。
使用「豬油娃娃」讓野豬感到危險而不敢靠近,不需傷害野豬生命同時也收到一定成效。

相信大地力量與萬物共好 秀明農法強調「心跟著自然轉」

林世豐務農採取的秀明農法隸屬「自然農法」的一種。要符合秀明農法,需要落實不施肥、不灑農藥、不用除草劑,以及「連作」,即種植同一種作物讓土地可以培養對應的微生物,此後就會愈種愈好。

除此之外,也要「自家採種」,從收成的作物中採取種子,除了能確保種子沒有農藥殘留,也會因為出於同一片土地而更能適應環境。秀明農法一切的觀念,都是照著大自然的規則,相信大地的力量,謹慎面對人為干擾,與土地共生、與萬物共好。

順應土地與作物的生長方式,不以人為的定見任意控制,是源於一個根本的思維:人本是自然中的一部分。這樣的根本思維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架構,包括不會拿取全部的作物,也留一點給在地生物,更有耐性地觀察大自然的變化,與土地形成對等的關係。

最為困難與難得的是心要跟著自然轉,例如在受風較大的地方種較不怕風的芭樂,甜柿枯萎的地方就依情況改種自用作物;有野生動物侵擾的問題,就改種動物不愛吃的作物;不噴灑農藥會導致果實賣相不佳,就研發後續加工來增加商品的產值。這些都是秀明農法順應自然之勢的作為。

採用秀明農法後,林世豐定期從自己收成的作物中採種。
採用秀明農法後,林世豐定期從自己收成的作物中採種。

前人經驗賦予嘗試勇氣 改採秀明農法也讓身心更開闊

起初林世豐務農之時,背負著生計壓力,採取的也是傳統的慣行農法。在這期間他內心經歷多次掙扎,但如果要轉換耕種方式,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不僅有大量的知識要探索,還要承擔未知風險,更要付出加倍的心力。

最後讓他下定決心轉變的,除了日本知名的「蘋果阿公」木村秋則堅持以無農藥、無肥料栽培蘋果的故事,林世豐也發現「已經有很多前輩在做秀明農法,人家做了6、7年,也還可以活得下來!」這些故事給了林世豐力量,也讓他在改採秀明農法後身心更為舒坦。

這些微妙的轉變,或許與秀明農法貫徹對大自然的尊重有關。大自然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那些懂得聆聽土地的人。因此林世豐認為,讓作物好吃的秘訣,就在於植物能吸收到微量元素,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依靠土壤微生物的幫助。

林世豐與他種的絲瓜。前人的經驗帶來信心,讓他下定決心改採用秀明農法。
林世豐與他種的絲瓜。前人的經驗帶來信心,讓他下定決心改採用秀明農法。

昆蟲啃咬果實卻讓風味更豐富 尊重生命價值讓生態系更多樣穩定

那麼,該如何增加土壤裡的微生物呢?林世豐解釋其中的原理:一是植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其中一部分會經由根系釋放到土壤,成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而不噴灑農藥和不使用肥料,正是以自然的方式穩固土中微生物的關鍵。二是當昆蟲啃咬植物時,除了會讓植物啟動防禦機制,增強免疫系統讓作物更健康,倘若昆蟲的幾丁質(Chitin,或稱甲殼素)碎片落入土中,也能成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

這些看似破壞的行為,參與了生態系的養分循環,且在植物全然由大自然的方式獲取養分,其所產生的味道,便會有屬於大地的天然風味。

如果人們只從局部來看,會覺得昆蟲啃咬植物是害蟲,但若從整體來看,啃咬的行為不僅會刺激植物啟動防禦機制,使果實風味更加濃郁,更促進生態系的多樣與穩定。因為一旦有了蟲子,就會吸引螳螂、寄生蜂和鳥類前來覓食,而這些捕食者的出現,又會引來蛙類、蛇類,甚至大冠鷲等更高階的掠食者,形成複雜且精妙的生物鏈。這樣的連結不只是物種間的你來我往,更是一套動態調節的平衡生態機制。

從慣行農法轉向秀明農法,不只是耕作方式的轉變,更是一場生命價值的重新選擇。在這片土地上,仍有許多人在各自的角落默默實踐著相同的信念——以平等的心態看待動物、尊重生命、拒絕剝削,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他們可能是農夫、教育者、倡議者,或只是日常生活中堅持純植物飲食的人,這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正一點一滴改變著臺灣,為這片土地增添更多可愛的生命氣息,或許正如林世豐所說:「動物不是只會拿取,也會給予。」

猴子啃食過的甜柿,也吸引金龜子前來覓食。雖然沒辦法收成,但順應自然萬物的習性,長久下來反而讓植物更健康。
猴子啃食過的甜柿,也吸引金龜子前來覓食。雖然沒辦法收成,但順應自然萬物的習性,長久下來反而讓植物更健康。
讓萬物自然地在園內活動、生長,如今愈來愈少見的螢火蟲,也成為果園夜晚壯觀的景致。
讓萬物自然地在園內活動、生長,如今愈來愈少見的螢火蟲,也成為果園夜晚壯觀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