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觀點
飲一杯予你生機「茸茸」!鹿茸食補文化與臺灣養鹿產業/曾齡儀
「鹿茸」是常見的一種藥材,許多中藥行的招牌都寫著「參茸行」,由此可見「鹿茸」與「人參」同樣重要。進到便利超商或大賣場,販賣酒類的區域也可見到瓶裝「鹿茸酒」,有的是臺灣菸酒公司(公賣局)的產品,也有其他民間廠牌。相對於我們熟悉的人參,鹿茸似乎充滿神祕感,究竟那是什麼,又有何種功效呢?
一道三杯各自表述?追尋臺灣「三杯雞」身世之謎/郭忠豪
第一次嚐到三杯雞是小學時,父親帶我們全家到土雞城,雞肉混合著醬油、麻油與些許甜味,肉汁甜美紮實,久久無法忘懷!日後發現臺菜餐館多有「三杯雞」,反之中式餐館卻相當罕見,促使我想一探三杯雞的身世之謎!
從中毒到解毒:近代日本「河豚料理」的故事/郭忠豪
提到日本食物,你會聯想到什麼?精緻高雅的「懷石料理」、新鮮美味的「握壽司」,或是街頭巷尾經常出現的「拉麵」與「居酒屋」?日本強調職人精神,其飲食不僅受到世界各地的喜愛,與飲食相關的大眾文化也十分流行,諸如「深夜食堂」、「將太的壽司」、「妙手小廚師」等,都是臺灣觀眾熟悉的作品。學界也有許多關於日本飲食文化的研究,包括拉麵、啤酒、和食、壽司與茶道等。
Radical Insider──體制內的革命者:讀《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鄭紹鈺
過去幾年在臺大經濟系唸書,曾輾轉在幾門課上,頻繁地聽到了「李登輝老師」這個稱呼,原來李登輝前總統從康乃爾大學剛取得博士學位回臺時,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在經濟系開課,是許多系上老師的老師。這位「李登輝老師」外表看似文靜,總是在做研究,看數據,與學生研討論文,實際上頗為「激進」……
希望在南方?日本時代的鹿野移民村/陳鴻圖
「熱汽球嘉年華」是近年來臺東每逢暑假的盛事,地點是在鹿野鄉的高臺(永安村),高臺的南側山腳下則是龍田村,如有機會從高臺看龍田村,可以清楚發現這個村子有很整齊的棋盤式街道,明顯是一個有規劃的村落。龍田村在日本時代被稱作鹿野村,在1910到1920年代間也曾是「內地人」(日本人)或「本島人」(臺灣人)移民的夢想地。
「對微小不確定性的避險」應該公投嗎?關於瘦肉精豬肉進口一案/朱敬一
「對微小不確定性的無成本避險」訴諸公投,大概十之八九會得到「反科學」的答案。有人舉出許多數據,說萊胺豬要吃多少多少,才會影響健康。但這樣的論述完全畫錯重點。瘦肉精的公投關鍵不是科學,而是對微小不確定性的零成本避險。重點是:避險可能的負面後果,坊間甚少論及。
當澎湖最後一隻臺灣招潮蟹消失?青螺復育栽植紅樹林何罪之有/范貴珠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紅樹林相關研究工作,認為栽植紅樹林需經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然而,澎湖青螺濕地原本有紅樹林存在,在堤岸限制範圍內小面積復育栽植,目的僅是提供各單位進行生態及自然教育場所,實不應在未嚴謹查證情況下,背負導致澎湖臺灣招潮蟹滅絕之罪名。
蕉瘟兇猛無蕉可吃?大麥克香蕉的啟示和香蕉DNA鑑定的應用/吳宗賢、趙淑妙
香蕉產業曾經面臨過全面性的崩潰,香蕉的瘟疫從20世紀中葉至今仍在蔓延,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所以過去十多年來曾有過未來將無香蕉可食用的預言。為了讓後代子孫可享用甜美的香蕉,策略性的選擇各地品種雜交育種是擴大香蕉遺傳多樣性的可行方法,DNA研究可作為追溯香蕉雜交育種史的重要依據。
我的父母是臺東老農──近30年的釋迦栽植變遷故事/陳建安
也許你會以為,農民沒有改變或創新,但對稍微熟悉或喜愛吃釋迦的民眾來說,釋迦農地在近30年間歷經數次栽植「變」種,其推陳出新程度大概除了這次難兄難弟的蓮霧之外,絕對是目睹了臺灣精緻農業發展成果的代表作之一。而這農業革新背後,無非就是農民自我新創與努力追尋市場的投注。
你想來點……漢餅還是麵包?百年前的臺灣烘焙業/陳玉箴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臺灣烘焙業是從戰後美援才開始,但如果真是這樣,「百年漢餅老店」又怎會存在?自清代以來臺灣已有漢餅舖,日治時期的臺灣宴席上有「雞蛋糕」作為點心,也能在車站、喫茶店、珈琲店等品嚐到麵包、三明治等。麵粉類製品,在美援之前即已出現在臺灣的生活,甚且在祭祀、節慶時扮演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