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觀點
希望在南方?日本時代的鹿野移民村/陳鴻圖
「熱汽球嘉年華」是近年來臺東每逢暑假的盛事,地點是在鹿野鄉的高臺(永安村),高臺的南側山腳下則是龍田村,如有機會從高臺看龍田村,可以清楚發現這個村子有很整齊的棋盤式街道,明顯是一個有規劃的村落。龍田村在日本時代被稱作鹿野村,在1910到1920年代間也曾是「內地人」(日本人)或「本島人」(臺灣人)移民的夢想地。
「對微小不確定性的避險」應該公投嗎?關於瘦肉精豬肉進口一案/朱敬一
「對微小不確定性的無成本避險」訴諸公投,大概十之八九會得到「反科學」的答案。有人舉出許多數據,說萊胺豬要吃多少多少,才會影響健康。但這樣的論述完全畫錯重點。瘦肉精的公投關鍵不是科學,而是對微小不確定性的零成本避險。重點是:避險可能的負面後果,坊間甚少論及。
當澎湖最後一隻臺灣招潮蟹消失?青螺復育栽植紅樹林何罪之有/范貴珠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紅樹林相關研究工作,認為栽植紅樹林需經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然而,澎湖青螺濕地原本有紅樹林存在,在堤岸限制範圍內小面積復育栽植,目的僅是提供各單位進行生態及自然教育場所,實不應在未嚴謹查證情況下,背負導致澎湖臺灣招潮蟹滅絕之罪名。
蕉瘟兇猛無蕉可吃?大麥克香蕉的啟示和香蕉DNA鑑定的應用/吳宗賢、趙淑妙
香蕉產業曾經面臨過全面性的崩潰,香蕉的瘟疫從20世紀中葉至今仍在蔓延,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所以過去十多年來曾有過未來將無香蕉可食用的預言。為了讓後代子孫可享用甜美的香蕉,策略性的選擇各地品種雜交育種是擴大香蕉遺傳多樣性的可行方法,DNA研究可作為追溯香蕉雜交育種史的重要依據。
我的父母是臺東老農──近30年的釋迦栽植變遷故事/陳建安
也許你會以為,農民沒有改變或創新,但對稍微熟悉或喜愛吃釋迦的民眾來說,釋迦農地在近30年間歷經數次栽植「變」種,其推陳出新程度大概除了這次難兄難弟的蓮霧之外,絕對是目睹了臺灣精緻農業發展成果的代表作之一。而這農業革新背後,無非就是農民自我新創與努力追尋市場的投注。
你想來點……漢餅還是麵包?百年前的臺灣烘焙業/陳玉箴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臺灣烘焙業是從戰後美援才開始,但如果真是這樣,「百年漢餅老店」又怎會存在?自清代以來臺灣已有漢餅舖,日治時期的臺灣宴席上有「雞蛋糕」作為點心,也能在車站、喫茶店、珈琲店等品嚐到麵包、三明治等。麵粉類製品,在美援之前即已出現在臺灣的生活,甚且在祭祀、節慶時扮演要角。
廢渣農村?那些農村裡的廢棄品、格外品與醜蔬果/黃仁姿
什麼是「格外品」、「次級品」?筆者走訪農村進行實察,與農民進行訪談,特別是面對老農的時候,逐漸意識到此一問題。臺灣的農產品種類繁多,面對不同類型的產業、農產項目,筆者欲深入追問「格外品」時,赫然發現第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是:「格外品」、「次級品」在我的母語裡怎麼說?
一段未知的「吃鱉」歷史:日治到戰後臺灣的養鱉技術與食補文化/郭忠豪
鱉食進補反映了一段有趣卻罕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傳統中國本草文獻記載鱉食可滋陰、涼血、補氣與健肺,上述觀念傳入日本,使得鱉成為重要的滋補聖品。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發展養鱉事業,以資金和技術介入鱉的養殖試驗,將鱉從野生轉變為人工養殖,造就臺灣養鱉技術現代化。
疫情升溫下的農業再思考/陳玠廷
「防疫蔬菜箱來了嗎?」武漢肺炎三級警戒再延長,全民防疫避免群聚風險,透過網路採買生活物資,訂單突然一下子暴增,產地的農民阿公、阿嬤全力趕工採收、包裝,物流也投入大量資源,全力配合出貨。疫情改變了生活模式,面對未來後疫情時代,農產品消費模式將改變,從疫情中學習建構自己有彈性的韌性農業。
打破低海拔沒好茶的既定印象 「港口茶」-國境之南的風土滋味/蘇靜明
「低山嘸好茶」這一則茶業教科書上的「名言」,過去一直影響著臺灣消費者的判斷,然而,低海拔的地理區位真的生產不出好喝的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