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觀點
端午習俗知多少?「天中五瑞」以物剋物 讚嘆先人智慧/林育安
今天是端午節,這不僅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也是華人4大節日之一。適逢佳節,除了吃粽子外,很多人也會買些菖蒲、艾草之類的植物懸掛於家門旁,不過許多人仍對這些習俗一知半解,在此就來談談端午節習俗的由來。
【蝗蝗不安】從東非蝗災看蝗蟲如何成為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的災害?/楊正澤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2020年定調為植物健康年,卻不料2月底東非爆發一場25年來前所未見的嚴重蝗災,大範圍地影響東非30國,當地各國政府甚至公告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與此同時,FAO亦宣布東非蝗災進入橙色警戒。
【鼠年小百科】揭祕「錢鼠」:香噴噴又帶財的古老動物?/林育安
己亥的金豬年即將進入尾聲,緊接著接棒的是庚子金鼠年。不妨來段鼠年話鼠,讓大家對於老鼠稍微認識一下…
冬至越來越溫暖?氣象專家解析地球暖化對烏魚收獲量的衝擊
地球發燒連帶也造成臺灣周邊海域海水溫度上升,研究顯示臺灣周邊海溫上升,主要可能會導致從黃海南下至臺灣海峽水域產卵及越冬之經濟魚種向北退縮,而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之暖水性魚種則向北擴張。
【不回頭的鰻魚產業04】鰻魚產業如何從生死旋渦爬起?韓玉山:5建議是關鍵
鰻魚天然資源的枯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噩夢!日本鰻資源長期來看仍處於衰退態勢,估計每年以平均5%的速度消失,若再不採取有效對策,10年後將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筆者建議應優先保護河川的天然種鰻;縮短捕撈鰻苗時間,並改為許可制;臺中日韓養殖配額砍半;鰻魚放流河川應封溪護魚;以及開發日本鰻種苗人工繁殖的技術等5大項著手改善。
人口多寡是重點嗎?地方創生所需社會條件與支持之探討/陳玠廷
時值臺灣地方創生元年,面對兩國相近的發展困境,金枓哲教授的提問對於臺灣地方創生的推動也同樣具有震聾發聵的正面意義。因此,本文乃針對地方創生的問題與因應模式,討論相對應的社會條件與支持體系。
航測機2架7年17億離譜嗎?行家提4項判定標準 計算專業又安全的代價/言一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航遙測飛機老舊,航測所受限於時間緊迫,提出斥資17億元租賃2架飛機,租期到收歸國有的採購案,但遭批評是在幫別人買飛機,立法院也凍結這筆預算。其實,站在航空專業立場來看,批評者不是刻意扭曲,就是航空門外漢,光是養飛機、養機組員、油料,每年花費驚人外,林務局又非航空專業,不懂管理,就有飛安潛在問題。
日本可以臺灣也行!從地方創生角度 思考高鐵延伸宜蘭/陳玠廷
為什麼會提日本的「東京一極集中」呢?因為近日來國內對高鐵延伸的討論,支持者多以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為核心論述,一方面能夠便捷都市對外交通,另一方面希望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光人潮。
從日本小學銅像談起: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現況與精神起點/林彥輝
在臺灣,農會是農業發展上最貼近農民的單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卻也是充滿政治性的地方,而被貼上許多標籤。因此相較於農民,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農會的觀感與距離,就有明顯的落差。本文將以筆者自身觀察來探討與臺灣農會體制有著密切源頭關係的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其本來的目的與發展機能為何?
如何從飲食素養的角度 看待有機農產品的真與偽?/陳玠廷
在消費市場上,由於「價格」與「價值」持續引發討論,讓有機農產品「真」與「偽」一直是媒體報導或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對晚近食農社會學的討論來說,有機農業雖被賦予反思主流農糧體制發展下的另類出路,卻也隨著日益「慣行化」現象的出現,引發真與偽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