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焦鈞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曾任媒體記者、國會助理、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台灣肥料公司、雜糧發展基金會等單位。著有《水果政治學》、《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農政單位如何檢視、盤點政策與基礎設施,並結合科技力量,讓農業環境能更有韌性地迎接未來挑戰,保障國人糧食安全,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台積電有臺灣經濟「護國神山」之稱,創辦人張忠謀近年一再提及「台積電是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國人方驚覺臺灣在晶圓代工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套用這個邏輯,糧食安全也和地緣政治息息相關。
在全球糧食供應鏈(food chain)中,臺灣大體上位處末端,七大環節包括初級生產、收成、加工製造、包裝、倉儲、物流配送、料理,臺灣無全球性話語權;再從「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分析,從供應鏈最源頭的農業生技/種子種苗公司開始,一路向農民、穀倉業者/貿易商、食品加工業者、批發商到零售商,整條商品鏈更被農業大國與跨國企業所宰制,特別是常合稱為「ABCD」的全球四大糧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以及大型的種子公司集團,包括杜邦/科迪華(DuPont/Corteva)、拜耳/孟山都(Bayern/Monsanto)、先正達(Syngenta)、巴斯夫(BASF)、Vilmorin & Cie/利馬格蘭(Limagrain)。
農產運銷由下而上變化 外送平臺結合零售通路成新體系
如果不能清晰理解全球糧食供應鏈的架構與面貌,就無法思考臺灣農產運銷體系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特別是,當戰爭陰影籠罩臺海,國人開始意識到安全存糧的必要性(當然也包括同等重要的能源安全),未來農產運銷勢必得重新調整其優先順序,從食物營養價值分類開始,到糧食、蔬果、禽畜生產源頭的總量計畫性管制,以及良善的倉儲環境和環節到市場通路,上述課題環環相扣,足以構成全新的農產運銷體系,也不再僅是「建構農產品中間交易平臺」的機制可以滿足。
眼前農產運銷體系已發生變化,但卻不是因應上述地緣政治的戰略思維,而是從底層消費需求端的商業模式,促成了農產運銷體系的無聲革命:外送平臺與超市通路的線上線下結合。
這場農產品運銷結構的變革,起源於金融第三方支付的普及、手機作為載體的質變、共享經濟的出現,以及COVID-19疫情等綜合因素下,從不久前的2021年開始,外送平臺線上app挾強大廣宣,加上通路業者線下的支援,從生產源頭直接跳過實體的批發市場交易平臺,建立從產地到物流中心到客戶家門口的物流體系。
此新型態物流體系並沒有隨著疫情結束而消逝,它已經根深柢固,並成為餐食供應的主流之一,生鮮食材也搭此「便車」沾上共享經濟平臺紅利。疫情期間實體交易平臺沒有被摧毀,但已可以預見值得敬畏的「競爭對手」將改變遊戲規則。在疫情解除後至今,短短時間內線上購物平臺與超市實體通路接連出現大規模併購案,通路商「大者恆大」,其交易金額以及流通數量,已足以和既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抗衡。
批發市場硬體翻新、角色改變 政策轉型也要加緊改革腳步
全臺幾個指標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多數有中央或地方政府持股,且肩負《農產品市場交易法》賦予的政策使命,包括決定農產品價格、區分品質,以及擔任農產品採購平臺等角色。近年來,不論是蔬果或是肉品批發市場,大多面臨設施老舊、交通動線不佳、集客能力下滑等隱憂;雖有不少批發市場正在整修或重建,但從實際營運面來看,隨著愈來愈多通路選擇直接向產地、農會採購農產品,批發市場對農產品價格的話語權減弱,其角色也悄悄從「批發交易平臺」向「物流中心」轉移。
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符合大環境趨勢的質變,從過去單純的「農產品價格形成者」,轉身為「產品附加價值提供者」。問題在於,政策是否跟隨著營運主體的移轉,跟上腳步?
以官方5年前開始力推的「冷鏈物流」為例,冷鏈物流能確保新鮮與品質,凸顯批發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的作用。但冷鏈物流應是必備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而不是額外選擇的解決方案;除了增設或提升冷藏/冷凍倉儲設備,也需要從農產品生產端的採後及預冷處理的專業知識著手,搭配中間的物流及通路上架亦須相應設備及人員訓練,甚至消費最末端的採買習慣都可能要調整,才能建構完整的冷鏈並發揮效益。
產銷體系變革固然不能一步登天,但主事決策者必須要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魄力,針對大環境改變規劃政策因應。完善冷鏈系統之後的下一步,才是農產品運銷體系決勝的主戰場。
讓臺灣科技實力有用武之地 農業生產到消費零距離是目標
臺灣的科技實力與含金量高,然而當前農業部門主責的農產運銷體系,卻已經被許多鄰國迎頭趕上甚至超越。農業政策的最終目的,仍是滿足並提供國人愉悅且安心的飲食饗宴,這是一個神聖且高標準的使命,應該思考臺灣有多少軟、硬、巧等不同層面的實力,可以與農業生產端產生緊密連結。
譬如美食與產地連結的推廣,能否善用數位金融等科技手段,甚至人工智慧的輔助,讓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接近「零距離」:除了物理層面克服產品運輸上的有形距離(更有效縮短配送時間與確保維持產品鮮度),農業部門政策主事者更需有使用者體驗的敏感度,建構「友善、便利、親近」的使用介面環境,讓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訊息流(information flow)做到零時差、拉近無形的心理距離,最後透過金流服務完成農產品的販售及消費。
新的農產運銷思維是資訊流、物流與金流的「三流合一」,在部分果菜生鮮品項實踐F2C(Farm to Customer),而在即食產品則將農產品供應鏈從短鏈拉長,各方面增加消費者的便利性,增加從雲端線上服務(資訊流)、消費金額及習慣分析(金流)到上架銷售/行銷(物流)的複合鏈(complex chain)。
今年夏季日本出現罕見的缺米現象,我國農業部公布最新的糧食供需年報,也顯示臺灣糧食自給率再創新低的警訊。當供需波動不穩定、極端氣候影響生產,一國農產品運銷體系是否健全將面臨更多考驗。除了在基礎軟硬體架構上得加快腳步,眼前更重要的課題恐怕是多元取得糧食來源,並完善國內倉儲設施,這些都是過去農產運銷所不足的環節。
過去農產運銷體系使命為確保農民收益,如今已有其他手段與政策工具可以輔助,農政官員面對農產運銷變革的思維,應該要更備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大膽思維,方能在地緣政治隨時可能衝擊我國農產品供給、進出口的情勢下,因應具不確定性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