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臺灣主要農作物,在臺美貿易談判會否進一步開放進口引起國內關注,但比照同以稻米為主要作物的日本、韓國,近年自由貿易協定均成功將稻米排除於關稅減免品項之外。(攝影/吳尚鴻)
農觀點
從臺美零關稅、對等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 農業部門能有作為 全面剖析挑戰及機會/陳吉仲

面對美國關稅風波,在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及臺美零關稅(或所謂臺美FTA)三大議題下,期待所有農業部門可以靜下心來盤點臺灣農業永續之路該執行的工作。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確定,無論面對何種外來的衝擊,臺灣農業部門均可強大自己的作為。

日本於1999年完成《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立法,代表農村振興正式進入農業政策。(攝影╱Karl Baron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豐年雜誌
應對人口外流、高齡化 日本農村振興入法25年:新修正基本法納入農村關係人口 強化內部網路

日本於2022年9月啟動《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日文:「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下稱《新農基法》首次修訂,歷時近2年後於去(2024)年5月完成修法)。包括糧食安全、農業永續、因應環境或氣候變遷等,以及法條的重點項目「農村振興」,都在這次修法有所著墨。

身處變局中的臺灣,糧食安全議題格外受到注目,農產產銷政策與設備也需要改革、提升,應對各種可能挑戰。(攝影╱謝佩穎)
豐年雜誌
提升韌性應對變遷 臺灣農產運銷的未來:結合科技實力、宏觀視野全盤規劃改革/焦鈞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

使用經篩選甚至重組DNA的微生物「精準醱酵」生成特定物質,隨著基因技術發展及淨零排放趨勢,已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AI生成/Ponchita on Adobe Stock)
豐年雜誌
沒有乳牛也能產奶?減碳趨勢技術「精準醱酵」:微生物取代傳統生產方式 臺灣也正在發展

精準醱酵近年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效果包括以「無動物」方式生產各種動物性蛋白,並主張比傳統農業生產更永續、高效、低成本,甚至能提高最終成品營養價值,被認為正重塑食品技術的未來。然而,精準醱酵可能牽涉基因改造技術,在歐盟等地區接受度保守,法規、消費者習慣也影響國內外消費市場,是未來發展上的挑戰。

陳郁蕙認為,稻米政策不只是政策與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產業議題,需要經濟可行性。
豐年雜誌
稻米、雜糧是土地利用「翹翹板兩端」:學者陳郁蕙籲以宏觀視野擘劃米糧政策

稻米是臺灣發展歷史最久、最重要的農作物,臺灣也是目前全球僅存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的國家,雖穩定農民收益,但也產生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稻米生產過剩等爭議;近年政府推動稻米轉作雜糧,盼緩和對於進口貨品的高度依賴。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認為,稻米與雜糧政策難以切割,規劃上也需要納入不同部門視野,全面思考米糧政策未來。

《國土計畫法》宗旨之一是為有計畫引導非都市地區土地,但農業永續需要配套措施執行配合,否則恐怕事倍功半。(攝影╱陳大中)
農觀點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陳吉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糧食安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農地等不同生產要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攝影╱吳尚鴻)
農觀點
確保臺灣糧食安全 農地是潛在生產的保證:緊急時全面復耕 估糧食自給率可達六成/陳吉仲

什麼是「糧食安全」?包含了糧食的數量、價格及品質等三個層面。由於品質及食品安全(food safety)的議題較為複雜,篇幅限制下本文暫不討論。本文所提到的糧食安全,是依據世界農糧組織(FAO)的定義,意即「在任何時刻,糧食皆可以合理的價格供應,滿足國人每天營養所需」,而在實踐上涵蓋農業生產、國際貿易、消費行為及社會福利與公義等不同層面。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5月號 土雞傳味 育種進擊

土雞的飼養期比白肉雞多出一倍以上,成本相對較高,但有抗病力強,皮下脂肪少,肉質富嚼勁等優勢;料理方式也多元,是臺灣民間不可或缺的食材。臺灣自1980年代開始土雞的保種與研究,僅晚於法國。在國際上,土雞會稱為local chicken、country chicken、traditional chicken、native chicken、indigenous chickens等,概括來說,土雞強調在地性、地方歷史與傳統,具種原多樣性及文化意義。

策劃雜交種子生產需考量氣候、人力、機具配合調度,過程繁複,圖為高粱種穗烘乾後利用聯合收穫機進行脫粒。
豐年雜誌
國產雜糧優質種子 建立生產體系進行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

由於國內飲食型態逐漸由米食轉向麵食,以及肉類及蛋類消費量增加,飼料穀物需求也相對大幅提升,臺灣每年需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玉米、高粱、黃豆、小麥等雜糧,共達800萬公噸以上,進口依賴相當沉重。此外,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疫病蟲害等天災,加上俄烏戰爭、疫情時代改變經濟模式,造成糧食價格波動、供應不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日漸升高,政府面對此挑戰更是日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