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七十三年 豐年社農業故事

「豐年雜誌」創刊於民國四十年,在臺灣算是歷史最悠久的雜誌。民國112(2023)年7月15日屆滿73年。在當時地方缺乏新聞媒體的情形下,亦是最早深入民間的一份重要刊物。「豐年」為農復會所辦的雜誌,可以說是農復會的「機關報」。但農復會最初決定的名稱卻不是豐年,而是「寶島」,英文名稱叫做「TREASURE ISLAND」。故事不能不從原始創辦人兼執行編輯許伯樂(ROBERT SHEEKS)說起……

豐年五十年

民國 40 (1951) 年,豐年社成立,同年 7 月 15 日,「豐年」半月刊問世,豐年社從此與臺灣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豐年社同仁與臺灣農民及農業工作者,攜手同行,為臺灣的農業打拼,一步一腳印,共同見證了臺灣農業發展的成果。隨著 21 世紀的到來,豐年社也歡欣愉快的跨過了 50 年的里程碑。

【壹】 在民生艱苦的年代創刊 第一份深入臺灣農村的雜誌「豐年」

豐年社的籌備開始於民國 38 年。當時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先生 (Mr. Robert Sheeks)認為,臺灣需要一份農業雜誌,來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民教育。他的構想得到美國國務院的認可和一些國會議員的支持,於是在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美國新聞處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的合作下,籌設豐年社,並於 40 年 7 月 15 日發行「豐年」半月刊,當時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為發行人。

至民國 42 年,豐年社已規模初具,豐年雜誌也步上常軌。鑑於「豐年」內容以報導農業生產技術為主,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和美國新聞處遂認為,豐年社業務由支援農業發展的農復會主管,較為妥當。於是自是年起,豐年社完全改隸農復會,由農復會新聞處主管。

美援可能隨時停止,農復會亦非永久機構,為了繼續為臺灣農民服務,豐年社必須在美援停止以前,打好自給自足的基礎。在蔣夢麟先生的倡導下,完成了此一心願。民國 52(1963)年,成立財團法人豐年社,並於該年 11 月 9 日正式成立董監事會,以擔任董監事各單位所捐助的基金(120 萬元)繼續經營。當時的董監事單位包括:農復會、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糧食局、臺灣糖業公司、臺灣肥料公司、 高雄硫酸錏公司、臺灣土地銀行、臺灣省合作金庫、臺灣省農會、新臺灣農業機械公司等機構。後來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

改組後的豐年社,組織也更為精簡。在董監事會的督導下,設有社長、副社長,下設編輯部和業務部,現有工作人員 12 位。由 12 個人編印二本定期刊物,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每一位同仁的辛勞,亦可想見。

「豐年」是為臺灣農民量身訂製的一份雜誌,不僅強調雜誌內容,也考慮當時農村環境及農民閱讀的習慣。即使「豐年」這個名稱,也經過了很多斟酌,農復會主張用「寶島」,美國新聞處建議用「豐年」,後來在徵求包括農民在內的各方意見後,才決定為「豐年」。

「豐年」半月刊發行初期,採用大型版面和較大的印刷字體,以適應農村中微弱的照明。為了提高農民閱讀的興趣,插印了很多照片和圖畫。這也是為什麼請了兩位名畫家來豐年社工作,一位是名水墨畫家藍蔭鼎先生,另一位是版畫家兼雕塑家楊英風先生。又考慮到當時讀者對中文的閱讀能力,於是在第一及第二年,附有日文譯文或摘要,然後日文摘要逐漸減少,自第五年起全部改為中文編印。

在當時的情勢下,能使中日文併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費了很大的氣力,才爭取到政府特准的。

「豐年」半月刊開始發行時,經費悉由美援支持,創辦初期,免費贈送農民。只要寄一張明信片到豐年社,就可以按期收到「豐年」雜誌。那時,最高發行數達 90,000 份。從讀者反應中顯示,「豐年」已迅速的為臺灣農村所接受,並獲得農民的信賴。

為了避免重複贈閱的浪費,且美援總有停止的一天,所以發行一年多後就酌收費用,朝向自給自足、永續發行的方向努力。

為了配合永續發行的目標,「豐年」半月刊自民國 42 年 11 月 1 日起就由報紙型改為現在的雜誌型,同時增加內容和頁數,加強傳播農業生產技術,以達「農民之友‧生產之道」 的發行宗旨,並積極支持當時「增產報國」的目標。訂費也逐步提高,並加強招攬廣告,作為財務的挹注。

在過去 50 年間,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農業政策和農村環境也在不斷調整。農業不只是強調產量的增加,同時也注意農民所得、農村福利和自然生態等方面。為了配合這些大環境的改變和繼續滿足新環境下農民的需求,「豐年」也逐漸採取以生產為主,以生活與生態為輔的編輯方針。「豐年」仍然是農民之友,但現在除了教育農民如何改進生產以外,也告訴農民如何改善生活品質,以及農業與生態結合的重要。

202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七十年,特別發行豐年七十週年特刊,以醒目的「豐年」刊頭,復刻自1951年7月15日發行的「豐年」創刊號,別具歷史意義。封面為楊英風在1951年的木刻版畫作品「豐年」,此作原型出自「豐年」一週年特刊的漫畫,主人翁一手拿著豐年,一手拿著稻穀,臉上堆滿笑容,四周充滿了各式水果及農作物,似在傳達只要詳細閱讀「豐年」,就會有好收成。

 


【貳】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轉型 從「農業周刊」到「鄉間小路」月刊

豐年社於民國 64 年(1975)年 5 月創辦另一份雜誌——農業周刊,這是豐年半月刊的姐妹刊物。原以報導農產品行情及產銷資訊為主,以週刊型態發行了 17 年,由於形式與內容均有特色,頗受各界重視。民國 80(1991)年 9 月,為了適應當時出版市場的變化,改為「鄉間小路」月刊。編輯人員的座右銘是:「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事實上,農業及農產品無所不在,當你享用日常飲食的同時,自然就與農業有密切關聯了。

「鄉間小路」月刊因此鎖定消費者為發行對象,以生活化的農業知識,豐富讀者的飲食、健康與休閒生活。「鄉間小路」月刊內容有五大主題:節令美食、養生保健、生活園藝、鄉村旅遊及生態保育;期使農業更貼近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引導讀者親近自然,欣賞美麗農村的生態之美。

「豐年」半月刊與「鄉間小路」月刊的發行,讓豐年社與農業的關係更為密切,從農業技術的宣導,到農產品的利用,進而至於農村自然美景,一脈相連,使農業的內涵更為豐富。


【參】 結合農業‧農村‧農民 從平面媒體走向立體數位傳播—農傳媒

時代在變,豐年社也必須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豐年社曾協助國內三家無線電視臺製作農業節目,包括提供主題資料,協助安排攝影,按時收看,做成紀錄及提出改進建議。

民國 82(1993)年,豐年社從平面出版走向立體傳播,拍製永續農業錄影帶系列,作為永續農業推廣教材。82 年完成第一支國臺語雙聲帶的「美國俄亥俄州有機農場巡禮」;84 年及 85 年完成3支永續農業錄影帶—綠肥作物推廣與利用、堆肥製作與利用[果樹篇]及堆肥 製作與利用[蔬菜篇];86 年再完成「臺灣的有機農業」一片。

豐年社更結合雜誌專欄、推廣手冊、報紙廣告、電臺廣播及電視頻道等媒體的特色,為具體的農業施政作多層次的宣導與推廣。例如民國 87 年執行「合理化施肥」宣導計畫,民國 89 年執行「餐桌上的菜園」宣導計畫,民國 90 年執行「有機農業」宣導計劃。

數位時代來臨,豐年社迎向浪潮,成立專業新聞網路媒體——「農傳媒」,於民國105(2016)年12月18日上線,站在以農業為本角度出發,有豐富農業新聞及專題報導。網站有新聞、影音、農觀點、專輯、鄉間小路、豐年雜誌、農藝、Podcast及豐年社,共九大頻道。另有農傳媒Facebook粉絲專頁及推特(Twitter)等社群平臺。

接著108(2019)年5月成立影音部,不斷精進整體影音創作內涵,提供更多樣化的腳本企劃、影音製作更多元化、直播服務更迅速專業,並力求自製網路節目「名人來加菜」及Podcast節目「寶島慶豐年」,以更精緻、貼近受眾喜好。


【肆】 以擴大服務來開發業務

一、出版豐年叢書 設立門市部

除了兩種定期刊物外,民國 63(1974)年成立出版部,出版「豐年叢書」。使豐年、鄉間小路、出版部三足鼎立,相互扶持,豐年社的基礎藉此更為穩定,業務也持續進展。已發行的「豐年叢書」包括農藝、園藝、畜牧、水產、鄉土及保健方面,計 40 餘種,其中有再版、 三版、四版乃至八版、十版者,可見其普受歡迎的一斑。又有多種獲得金鼎獎。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農家要覽」,它是 400 餘位農業學者專家的心血結晶,由豐年社編纂而成,

69 年第一次出版,計 2 大本。84 年重編,篇幅大為擴充,包括農作、林業、漁業、畜牧及綜合篇 5 大類,計 7 大本,共 3389 頁,是一套綜合而又實用的農業百科,也是 21 世紀的農業寶典。

同年,為擴大服務範圍,另設門市部,除出售「豐年叢書」之外,並代售國內外出版的農業書籍與農業有關的錄影帶,共 2000 餘種,成為臺灣唯一專業的農業資訊供應中心。這個門市部,同時代售全省各鄉鎮農會供應之優良農特產品及其加工品,供都市消費者購用。

二、接受委託編印農業書刊

豐年社也接受外界委託,代為編輯、設計、印刷等相關服務,且以與農業有關書刊為主。

最近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委託業務包括:
(一) 編印及分發「農政與農情」月刊 (農委會委託)
(二) 編印新版「臺灣農家要覽」(農委會委託)
(三) 編印「中華民國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農委會委託)
(四) 編印「農林廳志」(農林廳委託)
(五) 編印「臺灣的建設—農業篇:生產 生活 生態」(農林廳委託)
(六) 編印及分發「國際農業科技新知」雙月刊(中正農業科技及社會公益 基金會委託)
(七) 編印「90 年神農獎專輯」(農委會中部辦公室委託)
(八) 編印「臺灣稻作發展史」(農委會中部辦公室委託)
(九) 編印「開創新世紀的全民農業」(農委會委託)
(十) 編印「21 世紀臺灣農村新家園」(臺灣大學農學院委託)

三、解答農業問題

舉辦農村活動豐年社的宗旨就是服務農民和協助臺灣的農業發展,我們經常收到讀者—特別是一般農民—的來信、電話或傳真,詢問有關農業生產、運銷及貸款等問題,也有讀者直接來社向我們查閱或索取資料。凡本社同仁能回答者,當即利用書信或本社刊物予以答覆。如為特別的技術問題,則轉請有關專家作答,然後回覆。這些服務均屬義務,不收任何費用。

豐年社也不定期的在鄉村舉辦座談會,就一個特定的農業議題與農民交換意見,參加人員除農民外,還包括當地農會和農業改良場的人員。

早期,為了配合「豐年」的發行,豐年社還到農村去放映電影或幻燈片,在農村娛樂非常貧乏的情況下,這項活動很受農民的歡迎。當豐年社慶祝十週年時,還曾舉辦過「豐年兒童」的活動,徵求出生日期與「豐年」完全相同的農村兒童。當時報名參加的多為小學 4-5 年級的學生,經過了 40 年以後,現在他們大概也要和豐年社同度 50 歲的壽辰了。


【伍】 辛苦耕耘 含笑收穫 來自金鼎獎的肯定與獎勵

豐年社自創辦以來,蓽路藍縷,堅苦奮鬥。在印刷方向,已由活字排版到電腦一貫作業。 在發行方面,不但進入臺灣書報市場,並向國外發展。有辛酸的過去,也有甜蜜的收穫。

豐年社出版的兩種定期刊物及豐年叢書,經常受到政府主管機關肯定,並給予獎勵,歷 年受獎紀錄如下表:

年代 受獎出版物 發獎機關 獎項名稱
65(1976)年 豐年半月刊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雜誌金鼎獎
68(1979)年 臺灣的蝴蝶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72(1983)年 豐年/農業周刊 教育部 社會教育貢獻獎
74(1985)年 農業周刊 教育部 優良學術性刊物獎
75(1986)年 豐年半月刊 教育部 優良學術性刊物獎
75(1986)年 果樹產期調節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76(1987)年 農業周刊 教育部 優良學術性刊物獎
76(1987)年 青草集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77(1988)年 經濟植物集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79(1990)年 豐年半月刊 教育部 優良期刊獎
79(1990)年 臺灣農家全書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81(1992)年 鄉間小路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出版品金鼎獎
82(1993)年 鄉間小路 臺北市政府 優良婦女雜誌獎
84(1995)年 臺灣農家要覽 行政院新聞局 優良圖書金鼎獎
87(1998)年 農林廳志 農林廳 宏揚農政獎

【陸】惜福感恩 展望未來 歡喜邁進千禧年 珍惜農業半世緣

經過了半世紀的成長,臺灣的經濟已有很大的改變,從 GDP 的觀點來看,農業的重要 相對降低,但這並不表示農業將從這個島上逐漸消失。事實上,農業生產的絕對值仍在不斷增加,所以,為了臺灣農業的持續發展,一份像「豐年」這樣的雜誌仍然有新的時代任務。

時代在變,社會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的潮流,加入 WTO 也 是不可避免的事。面對這些新的衝擊,臺灣的農業必須因應調整,「豐年」應在此調整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媒體作用,使臺灣農業平順的走上競爭的時代。

早期「豐年」的目標是「農民之友、生產之道」,「豐年」永遠是農民之友,但 21 世紀的農業已不僅是生產問題,也要注意品質、運銷和環境保護等問題。為了配合這些新的趨勢, 未來的「豐年」將強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報導。

科技在進步,農業科技也日新月異,未來「豐年」的內容和版面,必須因應調整;同時也要配合農民知識水準的提升,改進報導的深度,讓每一位讀者都覺得,「豐年」是一本不僅能趕得上時代而又具有實際利用價值的雜誌。

我們認為,農業不只是農民的專業,而是與每一個人有關。基於這種理念,我們深深覺得,從事農業媒體工作的豐年社,有義務讓每一個人接近農業,瞭解農業,這就是我們出版「鄉間小路」月刊的動機。

豐年社不只是出版雜誌,也是農業資料的集散中心,我們會繼續出版「豐年叢書」,介紹農業新知,配合知識經濟的到來,扮演一個更積極的角色。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豐年社刊物的內容與形式都在不斷改進。未來配合電腦的日益普遍, 將繼續改進編印發行效率。我們要與科技的發展同步前進。

多少年來,「豐年」是最接近農民的一份雜誌。「豐年」不只是告訴農民如何改進技術,增加生產,也是政府與民間的溝通管道。「豐年」讓農民知道政府的政策與措施,同時也把農民的意見反應到政府有關當局,我們願意繼續作這份橋梁的工作。

鄉村與城市之間,各有不同的環境與生活形態,豐年社的刊物可以扮演中介的角色,負起溝通調和的任務,以促進彼此間的相互認識與共同進步。

豐年社能有今天,我們要感謝很多人;感謝發起成立豐年社的先進,特別是他們的遠見。 感謝 50 年來在豐年社辛勤工作的同仁,感謝曾幫助豐年社成長的讀者、作者、農會和廣告客戶,更感謝曾給予我們技術和資金協助的機關和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