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3962 文章
陳駿季由基層技術官僚出身,是少數兼具法規制定及品種檢定技術經驗的專家。(圖片提供/豐年社)

新任農業部長陳季駿具備深厚研究實力 促立植物種苗法、臺灣蘭花站上國際之推手

民國47年出生的陳駿季,是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79年起任職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歷任種苗場課長、副場長,農業試驗所副所長、所長,以及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行政作風穩健,加上技術官僚出身,代理部長期間,即能獲得在野立委相對尊重,朝野溝通順暢;雖已達屆齡退休資格,但親近幕僚即曾透露「(代理部長)是想做事的人」。

支持花蓮農產品 農業部合作電商平臺「從心出花」滿5百送1百優惠活動

農業部表示,「從心出花」花蓮農漁特產品行銷專區,銷售受地震災情影響的花蓮地區農民生產生鮮農產品、漁產品及農產加工產品,消費者即日起至6月30日活動期間每單筆消費滿500元,就可以獲得100元現金折扣、折價券、紅利點數或等值商品。「買魚去」及「鱻魚購」加碼搭配母親節檔期,至5月31日前分別推出滿1000元每周抽好禮、結帳輸入折扣碼享88元折扣等優惠。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讓更多孩子認識臺灣國產花卉!113年國產花卉教育教材徵件計畫

花卉教育教材計畫針對幼兒、國小或國中校園為對象,邀請教育工作者參與國產花卉推廣教案徵件活動,致力於豐富學生的學習及體驗,並推廣日常用花與花卉文化的傳播;透過專家評審,篩選出的優秀教案成為教學社群的寶貴資源,並可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參考,實踐花卉教學創新。

養豬產業關鍵一年:2023年回顧 重啟外銷與轉型升級

國內延續近年毛豬飼養場數與在養量遞減趨勢,在2023年5月底養豬頭數調查中,毛豬飼養場5,893場,在養總頭數約524.2萬頭,較2022年11月底減少98場,但平均每場飼養規模為916頭呈持續擴大趨勢。受國內仔豬流行性下痢及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疫情持續影響,繁殖與育成率不佳,同時受近年飼料價格上漲,使部分小型場及廚餘轉型場持續退場,產業人口持續高齡化,國內環保法規執法嚴格等原因影響在養意願。

第九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頒獎典禮熱鬧非凡,共鼓勵8家正式得獎業者及6家潛力業者。(圖片提供/中衛發展中心)

第九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發表 循環經濟、生物科技受矚目 數位化管理、多元銷售拓機運

第九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簡稱菁創獎)頒獎典禮業於3月20日下午於農業部5樓大禮堂舉行,由農業部范美玲主任秘書頒獎給8家得獎業者。本屆菁創獎「科技應用」類由宏昇芽菜、展鮮農產生技、新北市農會、聯利農業科共4家獲獎,「創新研發」類則由台灣糖業、生展生物科技、金翔生物科技、興農有限公司等4家業者獲獎。

在巢中坐鎮,看顧雛鳥的紅嘴黑鵯。Photo by Yiju Cheng on Unsplash

不僅是就地取材!鳥巢如何演化?可由鳥類親緣關係解鎖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五千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百合花種植數位轉型 綵宏花卉農場導入微氣象感測系統掌握產期密碼

被外界形容推動臺灣百合花復興運動的羅弘奇,經營綵宏花卉農場20 多年,是臺灣百合種植領先者,更投入「百合花網支撐桿」專利等技術改良,近年更響應農業部數位轉型計畫,導入環境監測與微氣象預測系統,不跟老天爺硬碰硬,而是和平共處,希望找出花卉生產累積溫度模型,因應臺灣氣候變遷劇烈挑戰。

金門史上首位神農張斯翔 破除魔咒沙質荒地種出有機蔬果

金門今年迎來史上第一座神農獎,返鄉創業的得獎人張斯翔經過10 年努力,克服天候、水源、技術上種種問題,破除「金門夏天種不了菜」的刻板印象,此外,透過離島第一座有機農業栽培區,外界證明金門除了高梁、小麥之外,不但能種出葉菜,還能種出好吃的有機蔬菜,展現新農業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