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2頁
形塑「好」農民:早期《豐年》雜誌漫畫 能反映怎樣的戰後臺灣?
豐年社考慮當時農村環境及農民的閱讀習慣,為了引發農民興趣,幫助他們閱讀,特別開闢漫畫欄位,每期都有圖文搭配的豐富漫畫,不論是連載或單篇都會採用寫實圖像搭配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圖說,通俗又貼近生活,試圖跨越語言藩籬,吸引農民的目光。
隱遁於樹冠層的嬌客——臺灣特有種觀霧豆蘭及其變種、近緣種
2006年發表的新種觀霧豆蘭,是一種稀有的臺灣特有種附生蘭,當初發表的模式標本是由植物學者許天銓先生在颱風後於新竹縣五峰鄉觀霧地區地面撿拾,種植於溫室之中開花確認為新種。觀霧豆蘭偏好的棲地是老熟的原始林,其生長狀況將可作為棲地生態良窳的指標,以及氣候變遷對該生態系潛在影響的參考。
有毒植物》餐桌上有毒?正確認識食材 才能避免死亡晚餐
玉米、馬鈴薯、豆類和腰果之間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它們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有毒。世上最重要的一些糧食作物含有有毒物質,因此需要烹煮或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才安全。其中有些作物(如家山黧豆〔grass pea〕)因為曾將飢荒變成更悲慘的大災難,而舉世聞名。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土魠」這個詞在清朝方誌出現前,鮮少在更早的文獻中出現,幾乎可說是憑空跑出來的名稱。但土魠魚又不是外星人,當然不可能之前都不存在,卻突然出現在清領時期的臺灣,因此引起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好奇:在荷治、明鄭時期的土魠魚到底是怎麼來、又怎麼成為臺灣特產的海鮮?
離島農業發展難?以樸門設計課程帶動金門農村再生永續實踐
在極端氣候影響、天然資源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土壤酸化貧瘠等環境條件之下,金門地區的農村更需要透過永續與低碳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同時也希望藉由樸門凝聚社群的力量,在金門發展出一具有團隊意識與實作能力的行動社群,以共同推動金門地區的農村再生及永續發展工作。
訪談紀錄片導演顏妏如:回眸《一隻臺灣黑熊之死》,感受牠還活著
靜止的樹林包圍著移動中的白雲,是《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的開展第一個畫面,紀錄片導演顏妏如說,「這是模擬711倒臥仰望天空的景象,我們不希望觀影者有『創傷症候群』,於是在片頭告訴大家結局。」想要好好正視凝視711生命的變化,是顏妏如拍攝的初衷。
你今天吃蛋了嗎?回到鴨蛋風行年代,揭開雞蛋崛起之謎!
你今天吃蛋了嗎?在注重均衡飲食的今日,吃顆蛋攝取豐富的蛋白質,成為我們的飲食習慣。現代人最常吃的通常是「雞蛋」,然而 20 世紀末工業化養雞場出現以前,在清末民初的中國與早期的臺灣農村,「鴨蛋」卻是多數人的選擇。當中究竟發生什麼事,讓人們的飲食習慣從鴨蛋轉向雞蛋?
怎麼吃都覺得餓?你攝取的營養可能並不均衡
史黛拉每天吃的蛋白質和脂質加碳水化合物比例都是1比5,此前就已經證明了,以史黛拉的體重而言是營養均衡的比例。史黛拉並非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吃,而是知道怎樣的飲食內容對自己最好,也知道攝取方式,並且一絲不苟的執行。但是史黛拉是怎樣調整飲食到如此精確的地步?
等待春天的氣氛 讓花告訴你
一月時,臺灣氣候已經相當於日本的春天,開始可以看到梅花、木瓜花以及球根類等等,這些在日本要早春才會出現的植物。臺灣特有的紅色山櫻花也在此時開始綻放。這個季節使用的花材有,莖枝較短的球根類植物和梅花這種開著小花的細長枝幹類,同時使用各種不同高度的花材時,就很適合投入式插花。
走向護土、有機種植的茶業尖端──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
大吉嶺位在印度最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以其單一產地茶聞名,不混裝,不調味,多層次的風味,細緻,甚至像朵花,還帶有杏子與桃子、麝香葡萄和烤堅果的味道──人稱「茶中香檳」。一杯茶也許是從葉片做成的,但風味是從大地開始的。馬卡巴里莊園是改變土壤的莊園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