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散步】欒樹的道路

欒樹的花序中,有雌雄兩型的花朵。

欒樹的花序中,有雌雄兩型的花朵。

文字╱攝影╱插畫 黃瀚嶢

母校臺灣大學,慣用樹木命名校內幹道。椰林道、蒲葵道、桃花心木道,大致反應了早年的植樹偏好─大多是日治時的偏好,畢竟早早種下,才容易形成歷史記憶。校內雖也持續種植幾十年來流行的各類樹種,但幾乎都排不上命名榜。然而臺灣欒樹不一樣,伴隨幾個新系館往南延伸,「欒樹道」在兩千年初獲得命名,此時欒樹也才剛流行了約二十年,就樹木的時間而言,如此年輕。

臺灣欒樹原是散生於山區向陽坡面的野樹,卻突然崛起於一九九〇年代。第一條欒樹大道,於一九七九年出現在臺北敦化南路,至今仍是該地招牌。之後,臺灣欒樹的炫風席捲全島。如果要選一種所謂「現象級」的行道樹種,欒樹的風靡,必是都市林中最驚人的現象。

很快,某縣樹選了欒樹,某地辦了欒樹節,欒樹道成為不分地區的景觀。我曾在高鐵上眺望廣大的平地造林,發現大片大片的欒樹園,或許都在排隊等著進入都市街頭吧。我也曾在小農攤位上發現「欒樹蜜」這個產品,原來欒樹林開花,足可創造一種林下經濟了。

在當代綠美化浪潮中,欒樹迅速從淺山移動到了都市,成為一條道路,帶來金流、物產,帶來棲居其上的紅色橘色椿象,帶來了新的生態想像。

欒樹之美顯而易見,九月晴朗的秋日,新綻放的欒花金光燦爛,細碎落花在地磚縫鑲出金邊。待天氣轉涼,欒樹跟著變色,雌花子房膨脹出燈籠似的可愛果實,從乳綠慢慢變成粉紅,有的持續轉為桃紅,亦有從頭到尾保持綠色的類型。每次在街頭偶遇一棵綠果欒樹,就想到青蘋果的酸甜。

入冬後,無論紅綠,欒樹果開始變為乾枯的淡褐色,年關時,大致落盡了葉子,剩下帶殘果的枝條,整棵樹通透蕭索,但寒假過後的開學,伴隨著春雨,欒樹嫩芽帶著新春的橘紅與淺綠,映照著流光,像年少的惆悵。

如同落葉,裂成三枚薄片的欒樹果瓣,在冬後四處飄飛。那是攜帶種子的翅膀,在街頭到處撒種,綠地花圃隨處可見欒樹苗,若不除草,欒樹必可長成新的樹林。這現象也出現在美國、澳洲、夏威夷,臺灣人毫不擔憂欒樹的多產,但在異國,卻成為除之不盡的入侵植物。

另有種廣植於全世界,原產中國華中華北的「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在描述上極容易混淆,但看到果實就很好辨認,外國欒樹果大,末端尖長,整體接近三角形。相較起來,渾圓小巧的臺灣欒樹果還是更加可愛,無怪其學名K. elegans帶著一個優雅的形容,也有人直翻作「秀麗欒」。

有趣的是,秀麗欒另有一個亞種,遙遙分布於南太平洋中的斐濟群島,與臺灣欒樹極為類似,十八世紀的水手就已記錄過,島民會用欒樹葉作為黑色染料。從臺灣到斐濟,欒樹莫非又指向另一條聯通南島的古老道路?

不同色型的欒樹果,最後都會乾裂成淡褐色的果瓣。
不同色型的欒樹果,最後都會乾裂成淡褐色的果瓣。
有的欒樹從頭到尾都保持著淡綠色的果實。
有的欒樹從頭到尾都保持著淡綠色的果實。
欒樹結果時,展現出溫暖的秋末色彩。
欒樹結果時,展現出溫暖的秋末色彩。

作者 黃瀚嶢
森林系畢業,自由接案,生態圖文創作者。作品包含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與散文創作《沒口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