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道物語】奮起湖車站:聆聽小站的日常聲影

入夜後的奮起湖,暫時褪下喧鬧,安靜的夜色令人傾心。

入夜後的奮起湖,暫時褪下喧鬧,安靜的夜色令人傾心。

文字╱攝影 吳明翰

那日,早晨七點未到,我獨自來到奮起湖車站的月臺上,靜靜地享受著難得的寧靜。晨曦輕柔地灑在鐵軌上,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山林氣息,令我不禁思索:這座車站有哪些畫面與聲音,是居民與旅人所熟悉的回憶?

出於好奇,讓我心中燃起了探索的渴望,我決定去拜訪站長詹岳翰。他在阿里山鐵路服務超過十七年,曾擔任列車長和沼平車站的站長,自二○二○年九月來到這裡任職以來,他便成為我探索奮起湖的最佳夥伴。

月臺上的生活之聲

詹站長告訴我,早年的奮起湖並沒有現在的島式月臺,而是用木造臺階供人上下車。每日中午,整座車站的股線(用以停靠、調度列車的軌道),總是漫開小販們販售自製便當的叫賣聲;這些聲響伴隨著飄香的美食,讓每位旅人抵達時無法抗拒,總會下車購買上車,細細品味,欣賞窗外山林。不僅如此,鐵道員忙碌搬運貨物、郵寄包裹的聲音,也共同交織成令人懷念的「生活之聲」。而蒸汽火車進站時,嘹亮的汽笛聲迴盪在小站與山谷間,更是居民與旅人心中難忘的主旋律。

隨著阿里山公路開通,昔日緩慢的旅行被公車與自駕車取而代之。詹站長提到,現今月臺上的聲響不再是人情味的叫賣聲和蒸汽鍋爐的水氣聲,而是柴油機關車低沉的引擎聲,伴隨著各地旅人的歡笑和月臺上的廣播。

問起最令他難忘的聲音時,詹站長的回答竟是「在地居民送孩子搭乘小火車去嘉義求學時的道別聲」。這些依依不捨的關懷話語,成為他在車站工作時最難忘且動人的風景。隨著民眾目送火車離去,那份感動依舊迴盪在心底。

車庫裡的蒸機之聲

接著,詹站長帶我走進整修後的奮起湖車庫。這座林鐵沿線唯一的木造車庫,自一九一二年全線通車以來,便是小火車登山途中重要的養護場所。清晨開始,檢車人員忙著為蒸汽火車生火,檢查汽缸,為各式軸承潤滑上油。當火車中午進站時,加煤與補水的動作聲,伴隨著鍋爐內水煮沸的嗤嗤聲,描繪出一幅繁忙而生動的景象。隨著時光流逝,這些蒸汽作動的聲音早已不再。經過一九九八年與二○二四年兩度的整修,這裡不僅恢復了檢修車輛的機能,也由「非請勿入」的工作場域,轉蛻變為村民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與鐵道文化的展示空間。

步道上的自然之聲

走出車庫後,我們來到了奮起湖步道。這條蜿蜒、崎嶇的小徑,是早期先民從瑞里、太和等地,挑運山產到奮起湖,進行物品交換、農作買賣的艱辛之路。如今,漫步在青翠的竹林與柳杉交織的小徑中,我無法聽見勤勞的挑夫喘息,但隨著微風吹過,旅人對自然的詠嘆聲,讓我對曾經的勞動與生活油然而生敬意。

從過去到現在,月臺一直是收錄林鐵聲景的好所在。
從過去到現在,月臺一直是收錄林鐵聲景的好所在。
林鐵常設展「山行記憶・奮起湖」。
林鐵常設展「山行記憶・奮起湖」。
停下腳步,張耳傾聽。
停下腳步,張耳傾聽。

作者 吳明翰
嘉義人,喜歡探索生活與文化,經常出沒在林鐵沿線小站與聚落,拍寫沿線庶民日常與人情旅事。著有《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他鄉.故鄉:澎湖 南方四島紀行》及《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