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小令
茶具中,我最捨得花錢的,是杯托。然而,合適的杯托不好找,於是成了我最晚才入手的茶具。
杯托的選擇,首先要看跟自己現有的茶杯,是否搭配。接著可以考慮跟整體茶席的風格有無一致。常聽人說,茶席是大人的家家酒,原本不以為意,但等到自己買了杯托,瞬間煞有其事地慎重起來,一如杯托,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帶給品飲者更顯著的正式感。
挑選杯托之前,總是想很久,不論再怎麼思考,都不如與茶杯搭配的一瞬間,更能感受到杯托的分量,如何襯托出茶杯與茶湯的存在感。然而,杯托通常都是成組販售,我買的第一組是六入,材質是手工錫製,造型簡約,幾乎是一片精巧的小碟盤,價格不菲。買回家後,才發現自己的茶杯,只有一款是跟這組杯托相稱的,且意外發現茶杯比杯托還便宜;也許正是杯托的視覺效果,讓平凡的白瓷杯盛裝的茶湯,看起來更好喝了。
扁平如盤的杯托,也可以放上點心紙,用來盛裝茶席上精巧的小茶點,不失為額外的用途。原本買了這一組就心滿意足的我─雖然還有許多款較為立體的茶杯沒有合適的杯托─實在是茶具極為講究「眼緣」,也因為每個時期喜歡的茶具風格,會略有不同,最終隔了兩三年,才終於見到讓我心動的杯托。
杯托在傳遞時可以隔絕碰觸到茶杯,在心理上感覺衛生安心之外,也能在茶席的美學上創造視覺平衡,譬如我現有的茶具可能都以圓形為基礎,茶壺、茶杯、茶海等等,然而如果連杯托都是圓形,就會比較單調,若有個特殊形狀的杯托,視覺上賞心悅目,品飲者也能在品茶過程中,欣賞茶具在藝術表現的不同變化。
我遇見第二個令人心動的杯托,除了造型特殊,視覺效果仿老,更重要的是材質不是一般認為的金屬,而是特殊瓷土,利用釉藥,展現出金屬難以呈現的優雅墨黑,明明是新品,卻意外像老件,且跟茶席上的白瓷茶杯加倍相稱。相較之下,使用這款杯托飲茶時的心情,莫名引發思古幽情,讓人想靜下來,這或許也是杯托在茶杯與茶湯之外,有機會帶來的心理暗示。
茶席的美學,有時,也是待客之道的心理學。我在輕巧錫杯托與深沉的黑杯托之間,又找到一個介於其間的錫杯托。這第三款,有高度的立體感,且邊緣具有圓潤的造型修飾,頗有古趣;不會感覺過度反光,也不至於太深沉凝重。與家中的茶杯多數都能搭配,使用,似乎更平易近人一點。
我向購買的店家詢問除了以水清潔之外,還需額外保養否。店家說,看過有人會用茶汁搓揉錫杯托。我第一次聽到「養杯托」,但我買的這款已經有做仿古仿舊的效果,似乎不太需要。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