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 頁
噴藥、生物防治攏有效!應用無人機防治荔枝椿象 守護山坡龍眼樹
荔枝椿象入侵臺灣後,主要危害荔枝、龍眼等無患子科植物,為目前龍眼及荔枝產業上最重要之害蟲。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無人植保機導入農業應用為台灣農業開啟新篇章,高機動性及智能化特性可有效解決人力短缺之問題,大幅縮短務農時間以及減少近距離暴露於農藥之風險。
設施葉菜生產升級 跨域技術整合打造穩產省工設施葉菜產業
設施葉菜生產需耗費相當人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根據設施葉菜產業需求,組成包含作物栽培、農業機械、有害生物防治、問題土壤管理及智慧農業等專家之跨領域產業輔導小組,根據田間作業之規劃、生育、採收及採後等不同時期,盤點農場技術需求,建立一套可複製且可隨環境變動調整之栽培技術套組,供設施葉菜栽培者參考。
因應國產蕎麥產業挑戰 跨機構合作無人機播種蕎麥省工又增產
傳統蕎麥撒播方式需農民背負40公斤的施肥機進行撒播,每甲地至少需來回補料3趟以上,最快也需50分鐘完成,耗時且對操作人員的身體造成負擔。面對農村人力缺乏的現況,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導入無人機進行蕎麥撒播的研究,建立相關參數以推廣產業應用,達成節省人力成本的效果。
快速掌握牛隻健康!畜試所、工研院開發乳牛3D影像體態量測系統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成功開發全國第一臺「乳牛3D 影像體態量測系統」,並已於臺南的桂芳牧場導入該系統進行場域測試及驗證。畜試所表示,該系統不但可以快速了解乳牛體態,而且採用國產零組件,零件維修替換方便且價格親民;該系統在桂芳牧場運作期間,每日約可節省1.5 小時的人工巡檢時間,充分達到省時省工的效果。
因應農業加速企業化 臺大生傳EMBA招收跨域人才 激盪創新思維
臺大生傳系前身為「農業推廣學系」,民國97年更名後,以「農業為體、傳播為用」為核心推動系所課程發展。生傳系系主任黃麗君表示,因近年臺灣農業的企業化腳步非常快,愈來愈需要企業經營管理相關能力,因此生傳系從107年起開辦EMBA碩士在職專班,提供農業領域人才相關在職訓練。今年的十大神農獎得主中,就有3位是臺大生傳EMBA系友。
農業部次長、農險基金董事長黃昭欽:氣候變遷衝擊農業 透過農業保險提升農業經營保障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使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上升,參考全球第2大再保險公司Swiss Re在2023年1月研究報告顯示,自2017年起損失多高於趨勢線,且在2021年趨勢線突破1,000億美元,各種自然災害中以天氣災害為主,氣候型災害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已逐漸成為常態,預期年均增長保持5%至7%水準。
損失率偏高等因素影響未來農險 釋迦收入保險之挑戰與精進
臺灣東部濱臨太平洋,屬亞熱帶及熱帶氣候條件,易因季節更迭形成季風、豪雨、颱風等氣候影響,加上山脈地勢引發焚風現象,而造成農業經營損失,農民收入不穩定之現象,要如何運用農業保險政策工具,填補農民因天災或疫病蟲害、產銷失衡等損失。本文將以臺東縣主要經濟作物釋迦收入保險為主題,探討釋迦收入保險面臨之挑戰與精進。
專訪農經學者楊明憲:汲取國外農業保險經驗 因地制宜貼近農民需求
「相較其他國家,臺灣辦理農業保險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因此可以掌握到各國農業保險發展的趨勢。」長年投入農業保險推廣與規劃的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專任教授楊明憲指出,目前美國、中國大陸等農業大國都是以收入保險為主,而和臺灣條件相近的日本、韓國,也都積極推展收入保險,這些國家的發展經驗都值得臺灣參考。
小米種子留在部落 原鄉傳承永續、多元加值利用
為推動原鄉部落作物永續利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建立原鄉小米種原保存體系,一路走來近三年的時間,與原鄉的夥伴一起建立各地小米品系性狀調查及提昇種子品質與發芽率,同時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保存體系。
從生產源頭防範病害!草莓健康種苗發展與應用
草莓種苗的生產以農民自行育苗為多,透過自留繁殖母本的方式進行種苗生產,供本田期定植產果,但自留繁殖母本除易有潛伏病害感染問題外,且亦難以控管種苗品質。鑑於對育苗設施需求提升、新興病害發生、種苗潛伏病害感染風險及無法追溯種苗來源與品質控管等問題,草莓種苗繁殖宜導向由育苗場專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