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4頁
母雞怎麼生?興趣使然的雞迷第一手觀察!
母雞開始產蛋後,行為與生理會出現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回饋每日為我們辛苦勞動的母雞?而當一隻母雞透過交配、親孵、育幼的過程,真正成為了一名母親,牠會如何展現龐大的母性來照料底下成員?
山地陸稻很有事!破解臺灣蓬萊米身世,發現南島語族遷徙線索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創業在農村,北斗是寶斗!從田野勤學到寶斗青村未來式 凝聚在地青年創業生態圈
2015年回到農村生活迄今,曾經是科技人、後來回家務農創辦「田野勤學」的陳光鏡從「自己的黃豆自己種」開始,到後來力推食農教育;他也和眾多彰化北斗小鎮的青年一起玩市集、辦講座,透過「寶斗青村未來式」支持更多在地青年創業家。他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持續發揮正面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返鄉,重新找尋生活與工作的價值。
古人瘋海產,19世紀吃遍全世界?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帶我們一探臺灣海產轉為進口導向的關鍵,並從中窺見19世紀捲入世界舞臺的臺灣樣貌。
形塑「好」農民:早期《豐年》雜誌漫畫 能反映怎樣的戰後臺灣?
豐年社考慮當時農村環境及農民的閱讀習慣,為了引發農民興趣,幫助他們閱讀,特別開闢漫畫欄位,每期都有圖文搭配的豐富漫畫,不論是連載或單篇都會採用寫實圖像搭配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圖說,通俗又貼近生活,試圖跨越語言藩籬,吸引農民的目光。
隱遁於樹冠層的嬌客——臺灣特有種觀霧豆蘭及其變種、近緣種
2006年發表的新種觀霧豆蘭,是一種稀有的臺灣特有種附生蘭,當初發表的模式標本是由植物學者許天銓先生在颱風後於新竹縣五峰鄉觀霧地區地面撿拾,種植於溫室之中開花確認為新種。觀霧豆蘭偏好的棲地是老熟的原始林,其生長狀況將可作為棲地生態良窳的指標,以及氣候變遷對該生態系潛在影響的參考。
有毒植物》餐桌上有毒?正確認識食材 才能避免死亡晚餐
玉米、馬鈴薯、豆類和腰果之間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它們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有毒。世上最重要的一些糧食作物含有有毒物質,因此需要烹煮或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才安全。其中有些作物(如家山黧豆〔grass pea〕)因為曾將飢荒變成更悲慘的大災難,而舉世聞名。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土魠」這個詞在清朝方誌出現前,鮮少在更早的文獻中出現,幾乎可說是憑空跑出來的名稱。但土魠魚又不是外星人,當然不可能之前都不存在,卻突然出現在清領時期的臺灣,因此引起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好奇:在荷治、明鄭時期的土魠魚到底是怎麼來、又怎麼成為臺灣特產的海鮮?
離島農業發展難?以樸門設計課程帶動金門農村再生永續實踐
在極端氣候影響、天然資源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土壤酸化貧瘠等環境條件之下,金門地區的農村更需要透過永續與低碳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同時也希望藉由樸門凝聚社群的力量,在金門發展出一具有團隊意識與實作能力的行動社群,以共同推動金門地區的農村再生及永續發展工作。
訪談紀錄片導演顏妏如:回眸《一隻臺灣黑熊之死》,感受牠還活著
靜止的樹林包圍著移動中的白雲,是《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的開展第一個畫面,紀錄片導演顏妏如說,「這是模擬711倒臥仰望天空的景象,我們不希望觀影者有『創傷症候群』,於是在片頭告訴大家結局。」想要好好正視凝視711生命的變化,是顏妏如拍攝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