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昕頤 任職於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
- 黃昭欽小檔案
- 農業部政務次長、農險基金董事長
- 學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
- 經歷:長期深耕農漁產業,歷任臺灣水產協會秘書長、監事,臺灣鮪魚產銷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區遠洋鮪魚公會總幹事,以及高雄區漁會總幹事等職務。
從產業到公部門 全力以赴
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畢業,長期深耕農漁產業,歷任臺灣水產協會秘書長、監事,台灣鮪魚產銷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區遠洋鮪魚公會總幹事,以及高雄區漁會總幹事等職務,是漁業專家,在漁會總幹事任內協助擘劃前鎮漁港碼頭作業改善、下水道建設、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多功能船員服務中心、景觀及休憩環境營造五大面向工程,對高雄漁業發展具重大意義。由產業界轉換跑道到公部門,面對新職務,一向沉穩低調的黃昭欽表示,「全力以赴!」
極端氣候加劇 因應災害刻不容緩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使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上升,參考全球第2大再保險公司Swiss Re在2023年1月研究報告顯示,自2017年起損失多高於趨勢線,且在2021年趨勢線突破1,000億美元,各種自然災害中以天氣災害為主,氣候型災害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已逐漸成為常態,預期年均增長保持5%至7%水準,其中,2023年全球因次生災害1導致保險損失比例達到約81%,約2022年的二倍。
觀察臺灣近年災害現象,大致與全球災損趨勢相同,如暖冬乾旱致花期不開花、豪雨致果品落果、裂果;寒害致魚苗凍斃、梨穗凍傷等,損失顯著上升,因應氣候變遷,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農業保險品項多 保障範圍廣、投保率逐年攀升
為使農民不用看天吃飯,農業部自民國106年起擴大推動農業保險,其理賠條件多元,保險標的除天然災害外,亦包含疫病、蟲害等約定事項,且涵蓋範圍及保障程度均較現金救助廣,更能保障農民所面臨風險,有效填補農民遭受的農業損失。
截至113年6月底,已開辦梨、芒果、釋迦、水稻、家禽禽流感、養蜂產業、西瓜、紅豆、芋頭等28種品項、44張保單,累計總投保件數約81.4萬件、總投保面積約72.3萬公頃、總投保金額約新台幣1,209億元,投保率由104年試辦初期的0.93%提升至113年的51.75%,投保率逐年上升。
黃昭欽指出,對於已開辦的農業保險品項,農業部每年就保單內容進行精進,例如113年調降屏東蓮霧保單低溫起賠門檻;高雄養殖水產保險新增承保標的午仔魚、白蝦,以及柑橘保險增納雲林為承保地區等。除精進保單外,目前正在開發茶葉、葡萄、落花生、水蜜桃等品項,將持續擴大保障範圍,提供農民更多選擇。
未雨綢繆 有投保、有保障
黃昭欽提及,臺灣地理環境特殊,氣候多變,常面臨天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首當其衝,當農漁民受天災造成農業重大損失時,農業部會立即啟動現金救助措施,並提供農業天然災害低利率貸款,協助農漁民復耕復建。除相關補助政策之外,為進一步保障農漁民生計收入,農業部亦持續推動農業保險,並給予農漁民保險費補助。
截至113年6月,農業保險累計理賠件數約8.5萬件,總理賠金額約42.1億元,有投保的農民,當災害達到理賠門檻時,能有效獲得損失填補。以112年10月小犬颱風為例,導致2期作水稻收成嚴重減產,累計已有127個鄉鎮,總理賠金額約8.4億元;另釋迦部分,因受海葵颱風及小犬颱風接連侵臺,當年度臺東縣鳳梨釋迦及大目釋迦每公頃產量減產3成至7成,導致農民收入大幅下降,總理賠金額約5.4億元。
黃昭欽再次呼籲,「氣候變化萬千,天災往往無法預測,平常就要做好減災、防災的預備,每年請別忘記為農漁業等作物投保,每年繳交小額的保險費支出,當作物受損時,可以從保險迅速獲得補償,儘快復耕、讓生活不至於陷入困境!」
強化農險基金中樞機構功能 農業保險永續發展
黃昭欽除督導政務外,另一項重要工作為擔任農險基金董事長,農險基金自110年成立至今已有3年多的時間,主要任務為負責執行農業保險危險分散機制,將不同品項、不同型態保單之危險,統籌進行風險管理,另亦有農業保險資料庫建置、培訓勘損人力及推廣等任務。
黃昭欽表示,現行農業保險採雙軌運作機制,產險業辦理商業型保險,農會則擔任政策型保險之保險人,依規定農險基金承接商業型保險80%之危險,部分由農險基金與共保組織共同承接,共保組織成員包括產險公司及再保險業,部分安排國際再保。政策型保險100%之危險由農險基金承擔後再安排國際再保,藉由農險基金中樞機構角色,讓農業保險之主要參與者(農民、保險人及政府)達到三贏的境界,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農險基金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負責推動勘損業務,每年進行勘損人力的培訓,當災損發生時,透過專業人員至現場勘災,能更精準判定理賠,截至113年8月底,已核(換)發梨、香蕉植株、豬隻死亡、豬隻運輸死亡及乳牛死亡保險勘損人員等證書共計682張。過去3年,農險基金已辦理112場次水稻、香蕉、釋迦等宣導會,積極參與農業相關座談會合計66場次,推廣農業保險作為農民後盾的核心理念,適時了解農民需求,以提高農民投保意願。
另外,為提升投保成效及作業效率,農險基金自112年5月底推行家畜三保險帳務電子化,透過數位技術,簡化雙方帳務流程並提升效率,同時藉由無紙化作業實踐節能減碳;除家畜三險外,農險基金配合農業部政策,規劃於114年起結合申報種稻書表,簡化水稻投保作業,以減輕農民及農會的作業程序。
為鼓勵農會及產險公司積極參與農業保險,農險基金於113年特舉辦「農業保險講習暨表彰會」,規劃2天農業保險講習及表揚活動,約有180人參與、頒發講座141座、獎狀40張,期望透過活動過程,讓推動農業保險之從業人員達到進修成長與互動交流的目的,同時也獎勵推廣保險業務績效優良之相關單位及承辦人員辛勞及貢獻,一起為農業保險發展努力。
確保農民收入安全 壯闊臺灣農業發展
《左傳》曾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但歷久彌新,黃昭欽深信臺灣農業可以成為新藍海產業,而農業保險是農產業分散經營風險很好的財務工具,也是目前農業部4大農民福利措施重要一環,目前農業保險覆蓋率已經來到5成左右,希望能進一步拉升農民投保意願,讓更多農民得到政府更有系統及完善的照顧。
農業保險商品開發複雜度及困難度都很高,除借重產險公司的資源、技術與效率來開發保險商品,農業部也會大力提供農情相關專業資源協助,同時也協調整合農漁會通路協助保單銷售,運用農漁會在地優勢,帶動農漁民的投保意願,避免農民看天吃飯。
最後,藉此機會對日常業務協助農業部及農險基金之各單位、專家學者,表達誠摯肯定與謝意,期望大家未來繼續努力,使農業保險制度更臻完善,落實提供農漁民營農基本保障之政策目標。
- 次生災害(Secondary Perils):如強降雨、乾旱、洪水、寒害、龍捲風及冰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