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減碳下一步 生物多樣性信用成新趨勢:讓自然棲地保護有價化 農業措施是必要一環

生物多樣性信用成為環境議題的新一波趨勢,農業如何兼顧生產同時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攝影╱黃毛)

生物多樣性信用成為環境議題的新一波趨勢,農業如何兼顧生產同時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攝影╱黃毛)

撰文╱黃仲汶 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專員

在淨零減碳已成顯學、國際碳交易制度發展日趨成熟同時,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成為新一波趨勢,進而發展出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概念,強調守護自然環境的正面效益,並發展評估制度與標準,讓市場逐步發展成型。其中英國運用生態監測資料搭配新興科技工具,讓不同行動者了解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規範開發商利用土地時需維護生物多樣性,值得臺灣借鏡。

愈來愈多政府和私營部門除了努力進行具體經濟轉型,也經由投資創造更友善環境的新商業機會、透過認證或購買經過驗證的碳權(carbon credit)以降低碳排量。2023年8月,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同年12月上架首批國際碳權,宣告臺灣邁入碳有價時代。於此同時,國際間也逐漸將淨零轉型的投資計劃從減碳減排,轉向思考如何對大自然帶來正面成果。

目前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進行減排或實現碳匯增加的專案項目越來越多,一些碳權項目也開始嘗試從不同視角審視自己的自然足跡。然而,當前經過驗證的碳權項目主要旨在減少或抵消二氧化碳排放,而非針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保障生物多樣性的資金大多仰賴各國政府與公共部門支持,但是政府和慈善金援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當前生物多樣性衰減和全球氣候變遷的雙重危機。因此,能夠引入大量私營部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機制尤為重要。

臺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正式揭牌,首任總經理為田建中,同年底上架首批國際碳權,標誌臺灣進入碳有價時代。(攝影╱吳尚鴻)
臺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正式揭牌,首任總經理為田建中,同年底上架首批國際碳權,標誌臺灣進入碳有價時代。(攝影╱吳尚鴻)

生物多樣性信用強調「淨收益」 減汙染、永續經營為農業潛在貢獻

過去人們較為熟悉的「生物多樣性補償」著重在彌補開發時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大不利影響;相較之下,生物多樣性信用除了在保有開發項目原始的生物多樣性,更著眼於促進開發地生物多樣性的改善,意即生物多樣性的「淨收益」。

2022年12月通過的《昆明—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m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K-M GBF)》提出23項須在2030年前達成的行動目標,其中第19項便將生物多樣性信用作為一種潛在的金融資源調動機制,目的為有效增加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財政資源,並鼓勵私營部門進行相關投入,以縮小相關融資缺口。

另一方面,在23項行動目標當中,亦有2項和農業及相關產業有直接聯繫。行動目標7提及在2030年前,在考慮到糧食安全和人民生計狀況下,需以科學為根據,減少會滲漏至環境中的過量營養源一半以上,並減低目前使用農藥和劇毒化學品的汙染風險至少一半,以提高養分循環和利用的效率,同時防止、消除環境用藥的毒害及塑膠汙染;行動目標10更直接設定為確保農業、水產養殖、漁業和林業相關區域能得到永續管理,並通過大幅度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友好的方法應用,促進這些環境系統的生產力、長期效率和復原力,以求在維持自然對人類社會貢獻的同時,也同樣保護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環境服務。

比照碳權設置「共同貨幣」是要務 國際合作盼建立透明可信賴市場

儘管生物多樣性信用和碳權機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碳權機制以從大氣中避免或去除的碳當量為基準,標準相對具體且一致,而生物多樣性信用則以恢復或保存的生物多樣性為指標,因此在世界各地、各個生態環境下可能具有相異且獨特的特性。與碳權市場相比,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更加複雜,因為生物多樣性沒有一個簡單的、如同減碳計算建立的「1噸就是1噸」前提——1噸碳當量在任何計畫與場域都等值,但生物多樣性本質上是多種多樣的。

換言之,生物多樣性信用仍缺乏一種可以方便並持續測量、追蹤和交易的「共同貨幣」。因此,這有賴於政府與國際單位率先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透過基於科學的原則框架,協助引導並建立高水準、可信賴且可擴展的市場,並維持符合嚴格誠信標準的公平、高品質交易。

臺灣以生態服務給付、有機標章等政策維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埔里鎮農友在相關單位輔導下,以生態池、筊白筍田(右圖)共存方式復育臺灣白魚(臺灣副細鯛,左圖)。(攝影╱黃毛)
臺灣以生態服務給付、有機標章等政策維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埔里鎮農友在相關單位輔導下,以生態池、筊白筍田(右圖)共存方式復育臺灣白魚(臺灣副細鯛,左圖)。(攝影╱黃毛)

為此,在聯合國發展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FI)和瑞典國際開發合作署(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SIDA)支持下,生物多樣性信用聯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 BCA)在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期間啟動。BCA的願景即為建立一個透明、值得信賴和高效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全球市場,其下成立的工作小組將借鑑過去碳權交易市場開發的經驗,以創新為基礎,並基於公正和公平的原則,來定義與發展相關參數和標準等概念,並設計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的框架,以法律、監管和政策行動促進獨立且所有利益相關者皆能檢視的營運結構,和成熟的機制發展。

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K-M GBF、提出具體行動目標,可視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里程碑。(攝影╱U N Biodiversity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K-M GBF、提出具體行動目標,可視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里程碑。(攝影╱U N Biodiversity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英國BNG成生物多樣性信用先驅 規範開發商創造、改善自然棲地

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共有17個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計畫,其中有3個國際機制和14個地區機制。作為發展這項概念的先驅之一,英國的法定生物多樣性信用計畫與強制性生物多樣性淨增益(biodiversity net gain, BNG)皆於2024年2月12日正式生效。

生物多樣性淨增益是英國《2021年環境法》(Environment Act 2021)的一部分,是創造和改善自然棲息地的一種方式。該法案規定專案開發商需要透過現地改進,使其與使用的土地相對應的生物多樣性獲得10%的淨收益。意即在法案生效後,土地開發應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可衡量的正面影響,帶來更多或更優質的自然棲息地。

如果開發商無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BNG,透過政府制定的法定生物多樣性信用計劃,向異地土地管理者購買生物多樣性信用,才會成為開發商滿足新規則的最後手段,此作法與碳權交易中,碳排放超過上限的企業,需購買碳權以達到減碳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支持公正公平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發展,英國政府透過官方確定規範、制定標準和政策的推廣實踐,並透過市場監管和「大量資訊」的支撐,以確保投資者的信心及提供財政誘因,以促進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的吸引力。

科技工具搭配逾40年調查資料 英國助農民、管理者掌握生態變化

農業部分,英國自2016年起開展名為ASSIST的研究計畫*,總共為期6年、耗資1,200萬英鎊,目的是為了研究農業的「永續集約化」: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以確保未來的糧食供應的努力同時,減少農業的環境足跡,並維持或改善當地的環境。

接續ASSIST計畫的研究成果,2023年啟動的AgZero+國家研究計畫更是將目標著眼於支持英國向可持續性、碳中和並對自然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糧食生產方式轉型。

另一方面,基於《2021年環境法》的生效,農田與牧場中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變得尤為重要。早在1978年,英國生態和水文中心(UK Centre for Ecology & Hydrology, UKCEH)便展開全國各地的鄉村綜合國家監測計劃,2019年後,更轉型成以5年為一期的滾動型計畫,以期能夠更靈活地應對日漸頻繁的洪水和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

英國一處待開發的耕地。隨著BNG等政策生效,土地開發商也必須留意開發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的正面效益。(攝影╱Stuart-Shepherd on geograph.org.uk CC BY-SA 2.0 DEED)
英國一處待開發的耕地。隨著BNG等政策生效,土地開發商也必須留意開發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的正面效益。(攝影╱Stuart-Shepherd on geograph.org.uk CC BY-SA 2.0 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