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0公頃農田遭淤泥掩埋 農業部檢測土壤重金屬合乎標準 復育三方案近期與農民座談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土砂淹沒大片農田。(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據農業部初步估計,包括光復鄉與鳳林鎮農地被溢流淤泥淹沒面積達775至800公頃,各地淤土厚度不等,有深可達5、6公尺者,農業部將以「對農民最有利、對農業經營最永續」原則啟動農田再生復育工作,研擬出包括土砂全部移除、原地籍重建及農地重劃等三方案。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副署長林國華今(13)日表示,農業部近期將邀農民座談,目前尚在統整與會人員名單。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12日於花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說明,農業部自災害發生第2天起,即啟動航照與地籍圖套疊,精準定位受災農地,針對63公頃未受災農地,第一時間開鑿兩口水井提供緊急灌溉用水,同時邀請土壤專家組成專案調查團,對淹沒農田土砂展開調查作業。

據初步估計,光復鄉和鳳林鎮農地被淹沒總面積將近775至800公頃,淤土厚度有幾十公分到5、6公尺不等;在土壤重金屬檢測部分,目前各地區30個樣本點的土壤檢測均無污染,後續作物栽種都符合標準,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專家小組並就淤土剖面進行分析,原先外界疑慮淹沒土質為坋土,可能影響作物生長,但事實上坋土只有表層3到5公分,下方土層以粗砂為主,與當地農田原先土質相近。

農業部長陳駿季11日前往光復鄉勘災,視察灌溉系統搶修、圳路清淤及農田垃圾清除情況。(圖片提供/農業部)

陳駿季指出,後續農田再生復育工作規劃以三大方向處理,包括方案一全部移除土砂,但全面移除是最大的工程,因為600萬立方公尺的土砂必須要有暫置點,且預估需耗費至少3年的時間;方案二是原地籍重建,原地籍重建可能要移除部分土砂,但要考慮到田裡面已經有住宅的時候要怎麼處理;最為長久之計則是方案三農地重劃。

陳駿季說,三個方案都是在初步規劃,因為農田是由在地農民來耕種,不論採行何種方案,都一定會傾聽所有農民聲音,凝聚共識後執行,全力協助農田再生復育。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提醒,臺灣在水災過後偶有人群感染類鼻疽並不幸死亡的案例,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類鼻疽桿菌會存在於土壤及積水中,牧場經營者災後首要任務應加強環境清潔與動物健康監測,如立即清除積水與泥沙,避免動物長時間接觸受污染泥水,並確保提供乾淨飲水。

今年截至8月底,國內已累計60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0例死亡,但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預防,牧場防治應以環境整治與動物健康監測為主,人類感染可透過適當抗生素治療,但動物感染多建議淘汰,以避免病原持續存在。獸醫所表示,動物若出現發熱、呼吸困難或膿瘍等疑似症狀,應立即隔離並通報獸醫相關單位;飼養人員則須全程穿戴手套、長靴與口罩等防護裝備,以降低皮膚接觸與吸入風險。

山羊是臺灣類鼻疽具有感受性的主要動物。(圖片提供/獸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