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害發生至今兩個半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日前派遣兩隊特遣隊以人員徒步實地踏勘,帶回最新影像資料,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今(9)日於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堰塞湖在10月以來至今相對穩定,正常天候下無潰壩風險,林業保育署目前強化監測,等汛期結束後,將在非汛期間嘗試開闢溪床便道,移除土砂。
行政院今日召開院會後記者會,並即時視訊連線位於花蓮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行政院政務委員、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堰塞湖目前維持紅色警戒,解除紅色警戒有賴4項條件,包括堰塞湖維持每天50到100萬穩定溢流;馬太鞍溪光復鄉側約2,860公尺堤防修復完成;中下游完成疏濬,讓溢流水量循疏濬河道流;以及花蓮縣政府撤離計畫確認,目前縣府已報過2次尚在修正中,計畫核定後將兵棋推演,待災後復原告一段落後、民眾生活穩定後再實地演練,4項條件達到才會解除紅色警戒,調降為黃色警戒或綠色。
馬太鞍溪光復鄉側約2,860公尺堤防正在修復中。(圖片來源/卓榮泰臉書)
林華慶出席記者會說明堰塞湖目前觀測狀況。林華慶指出,堰塞湖在10月後相對穩定,水位、面積、蓄水量等沒太大差異,意謂入流及溢流量相當。中央應變中心10月6日邀請專業團隊針對壩體評估,正常天候下暫時無潰壩風險,但若發生大雨、地震,兩側邊坡仍有崩塌、堵塞溢流流路,造成新堰塞湖等風險。
林華慶並在會中播放林業保育署以8月12日堰塞湖災前航攝影像,所製成模擬飛行影片,林華慶指出,馬太鞍溪峽谷狹窄,兩岸地勢高聳、均是沒有開發的天然林環境,不斷深入到超過海拔1千公尺處即是堰塞湖所在位置;馬太鞍溪左岸有500公頃大崩塌面,造成2億立方公尺土石堵塞河道,因此形成堰塞湖。
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海拔超過1千公尺深山。(圖片提供/農業部)
林業保育署8月28日曾派遣特遣隊實地踏勘,但因地形落差大,無法下切抵達湖區而折返;近日再派兩隊特遣隊,分別於9月30日、10月2日出發前往探勘,帶回最新影像。林華慶接著播放特遣隊紀錄短片指出,堰塞湖目前每天仍有大大小小崩塌發生,造成粉塵飛揚、一片「霧濛濛」,「隊員形容是10公尺外看不到人」;林業署目前強化監測,等汛期結束後,將在非汛期間嘗試開闢溪床便道,移除土砂;因當地通訊很差,後續也希望在靠近堰塞湖處能設置設備加強通訊。
林業保育署後續希望在靠近堰塞湖處能設置設備加強通訊。(圖片提供/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