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與成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這段故事並非吳郭魚身世的結局,後續各試驗單位持續引進其他品種,嘗試選育肉質更佳、產量更大的吳郭魚,近年更以臺灣鯛之名行銷海內外。讓我們一起認識這條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魚!
臺灣鯛是多種慈鯛科(Cichlidae)魚類的統稱,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食用魚類之一,英文名為tilapia。在臺灣,許多民眾熟悉的名稱是吳郭魚,也有南洋鯽仔(lâm-iûnn tsit-á)、黑鯽仔(ootsik-á)等稱呼,在其他華語地區如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則稱為羅非魚、非洲鯽、非洲魚等。
從非洲鯽、非洲魚等名稱,可知臺灣鯛原生於非洲地區,之後被引進世界其他地區,目前各大洲都有養殖。臺灣在1946年以前都沒有關於這條魚的相關紀錄,之後從吳振輝、郭啟彰兩人的故事開始,揭開了臺灣鯛的傳奇。以下依照時間序與脈絡,呈現非洲tilapia魚種引進、吳郭魚命名到臺灣鯛品牌建立的前世今生。
莫三比克口孵非鯽 開啟吳郭魚傳奇序幕
郭啟彰(1911–2000)出身高雄中洲(今高雄市旗津區東南部)捕魚世家,曾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新加坡服役期間,因水產專業被日人指派養殖「帝士魚」(或稱「帝水魚」),也就是莫三比克口孵非鯽(Oreochromis mossambica,或稱莫三比克種)。
郭啟彰發現,莫三比克種育成容易,又嗜食孑孓,兼具預防傳染病的優點,可望創造比虱目魚更高的經濟收益,因此他與在當地認識、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院畢業的屏東人吳振輝(1907–1979),起心動念將魚苗帶回。
兩人在戰後由新加坡遣返臺灣前夕,帶走數百尾魚苗,放在水桶中暫養,期間遭遇臺灣同鄉誤將魚苗倒入水溝,緊急搶救才撈回16尾的風波。經歷10多天航程回到臺灣後,僅剩8雌5雄共13尾魚苗。兩人利用倖存的魚苗展開繁殖,獲得上百萬尾魚,並在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展開養殖,當時飼養的地方包括大貝湖(今澄清湖)。時任高雄縣長毛振寰感念兩人貢獻,於是將莫三比克種稱為吳郭魚。
吉利慈鯛 不成功的「唐郭魚」
吳郭魚容易飼養且成本低,廣獲農民接受,但莫三比克種不耐寒,在低於10℃的水溫即沒有抵抗力;繁殖力強雖是吳郭魚的優勢之一,但也容易導致「多代同堂」,出現養殖池內密度過高、魚隻搶食飼料造成體型過小未達上市標準等。為了讓吳郭魚養殖的品質、數量能有所突破,於是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等單位開始引進慈鯛科相近魚種,改良莫三比克種的不足之處。
時任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分所長唐允安,於1963年首先從南非引進吉利慈鯛(Tilapia zillii),由時任水試所鹿港分所分所長郭河培養繁殖。常見稱呼除了「吉利種吳郭魚」,也從唐允安、郭河姓氏各取一字,稱為「唐郭魚」。
當時吉利慈鯛未經試驗就推廣,雖具有耐寒優勢,但生性好鬥不易培養、成長速度慢,加上風味不佳,因此並未得到消費者與業者喜愛,這次引種嘗試以失敗收場。
尼羅口孵非鯽 催生「福壽魚」的關鍵魚種
1966年,當時仍在日本九州大學求學的游祥平(後擔任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名譽教授),受時任水試所所長鄧火土請託,在日本尋覓適合的吳郭魚品系,後選中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或稱尼羅吳郭魚)。
有了吉利慈鯛推廣失利的經驗,水試所先進行雜交試驗,發現由尼羅種雄魚與莫三比克種雌魚交配產下的子代體型較大、價值高,最富經濟價值,之後由業者試養,開始漸漸得到關注。這種雜交得來的吳郭魚稱為「改良種吳郭魚」或「福壽魚」,在政府單位推廣下,逐漸成為臺灣主流的吳郭魚品系。
歐利亞口孵非鯽 建立單雄性吳郭魚養殖技術
福壽魚的成功,並未讓吳郭魚品種改良的腳步停下。由於吳郭魚卵的受精、孵化皆在雌魚口中完成(即「口孵」之名由來),雌魚又常巡繞幼魚周圍,保護其不受危險,讓雌魚進食機會相對雄魚少,體型也比雄魚小,業者因此偏好雄魚,如何增加雄魚比例甚至育成單雄性子代成為目標。
1974年,時任水試所東港分所研究員兼分所長廖一久,與研究人員黃丁郎、曾文陽,從以色列引進歐利亞口孵非鯽(Oreochromis aureus,或稱歐利亞吳郭魚),並利用吳郭魚的性染色體類型特性,以歐利亞種雄魚與尼羅種雌魚雜交,繁殖出單雄性的魚苗。
理想上,單雄性魚苗能有更大的體型,但實際推出後,無論育苗穩定性、體型發育等,並不比福壽魚理想,各試驗單位仍持續努力,希望繼續朝穩定豐產的目標前進。目前產業多以後天人為手法使魚苗變性(例如早期業者使用雄性激素,現在則有無需施用激素的新技術),生產九成以上為雄性的魚苗。
紅色的吳郭魚 外表討喜更具市場價值
吳郭魚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呈深黑色的外表,但市面上卻偶爾會見到「紅色吳郭魚」,外觀有紅色、桃紅色、金黃色等顏色,亦有「尼羅紅魚」等俗稱。曾有業者取得來自以色列的種苗,自行選育出具經濟價值的後代;臺灣本土的紅色吳郭魚品種,則是1968年由郭河利用變異的莫三比克種與尼羅種雜交,成功選種、雜交後再持續改良,不只能固定產出體色為紅色的子代,顏色甚至更鮮豔且沒有黑斑。因為顏色漂亮且肉質佳,也打開外銷市場。
國際吳郭魚品種改良:GIFT計畫 遺傳資源是人類共享的禮物
世界各國都有養殖吳郭魚,過程中也引進許多品種,長久下來造成品種混雜、遺傳多樣性低、優良養殖性狀消失等情況,影響養殖效果,從1988年起,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與亞洲開發銀行資助下,世界漁業中心(WorldFish)與挪威、菲律賓等國水產養殖單位合作,提出「養殖吳郭魚遺傳改良計畫」(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 GIFT),由此選育的吳郭魚常稱為GIFT品系,臺灣業者有時直接以中文音譯,稱為吉富品系。
計畫蒐集來自肯亞、埃及、迦納、塞內加爾4個非洲國家的野生吳郭魚,以及臺灣、泰國、新加坡、以色列4個亞洲國家的養殖吳郭魚,展開雜交選育。這是挪威鮭魚育種之外,另一個系統性結合龐大人力、物力的水產育種計畫,且成功增進吳郭魚的養殖效率,如今GIFT品系也是臺灣主要飼養的吳郭魚品系。
養殖歷史造成生態遺憾 既是盤中美食也是入侵物種
雖然吳郭魚是臺灣庶民美食的代表之一,也為臺灣賺進不少外匯,數十年來養活許多家庭,但仍是繁殖力強、環境耐受度高的外來種,如在野外環境生長,仍然會影響臺灣既有物種與生態環境。例如吉利慈鯛當時不受業者與消費者歡迎,在保育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常被直接放流至自然環境,衝擊河川生態。因吳郭魚在全球養殖廣泛,各地均出現吳郭魚放流、成為強勢入侵種的問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更將吳郭魚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物種」。
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生產、加工與品牌的產業革新
隨著吳郭魚產業發展, 無論養殖、加工技術皆精進,不再「垃圾食垃圾肥」,且經育種後的吳郭魚味道更好、體型更大;然而吳郭魚長期被視為廉價、低賤的魚種,加上「吃大便長大」、具土腥味的形象,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水產市場,銷量不復往日風光,價格難以拉抬,也影響養殖戶生計。
2002年,漁業署與產業界打造「臺灣鯛」品牌行銷吳郭魚,主流品種為GIFT品系與尼羅紅魚。臺灣鯛三字不只有助品牌形象,也代表著從生產、養殖到加工,都經過嚴格把關;只有規格符合加工、外銷標準,甚至生食等級的優質吳郭魚,才可稱為臺灣鯛,許多業者甚至取得產銷履歷、ASC(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永續水產養殖認證等。「台灣鯛協會」也在2003年正式立案成立,扮演帶動產業的重要角色。
在稻田裡養吳郭魚?
老一輩的臺灣人,或許仍對「稻田裡養吳郭魚」有印象。日治時期開始,曾有農民在田間養鯉魚,但並未普及,直到1951年經濟部臺灣漁業增產委員會成立,利用吳郭魚生長快、養殖成本低,生長季節和水稻相符等特性,推動在水稻田養吳郭魚,既補充動物性蛋白質,也期待對稻農田間管理有助益。然而,稻田養吳郭魚效益不如預期,占吳郭魚總產量的比例逐年降低;加上養殖漁業的重心轉向鹹水魚塭,稻田養吳郭魚的景象也減少。
吳郭魚吃大便長大?
1970年代,中央政府曾與地方合作,發展「農漁牧綜合經營」,盼加速農村建設,吳郭魚產量因此增加。但在這種綜合經營的形式下,許多農戶將禽畜舍與魚塭比鄰而建,將鴨糞、豬糞排入池水,飼養魚類、文蛤等,吳郭魚生長雖好,也讓不少民眾有「吳郭魚吃大便長大」的印象。不過吳郭魚其實並不會吃大便,為避免水質惡化導致池魚無收,禽畜排泄物投入的水池僅供浮游性餌料生物生長,漁民再將餌料生物撈取至吳郭魚、貝類養殖池中。時至今日,專業養殖戶多以配方飼料餵食,排泄物養餌料「吃大便長大」已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