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昇俯 攝影╱梁偉樂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高雄市燕巢區擁有特殊的泥火山泥岩(青灰岩)地質,富含鈣、磷、鎂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讓這裡栽培的芭樂、棗子質地清脆又甜,聞名全臺。
從國道1號岡山交流道下來不用5公里路程,就能到達位於高速公路與高鐵之間的「橋頭科學園區」,園區範圍包含燕巢區滾水坪及部分橋頭區土地,現正如火如荼力拚2025年完工。種棗30年、紀錄片《種土》主角之一「安和哥」楊安和在片中的棗園,因橋頭科學園區開發計畫,農地被徵收,有機棗園已消失。
楊安和住家位在園區外北邊,從住家前往距離約1公里的舊棗園,途中可見興建中建案醒目廣告「橋科到了!」,彷彿昭告滾水坪將就此發達。
來到橋科園區工地入口,棗園就在眼前,楊安和一眼認出「那支井是我做的」;但撤離兩年,棗園已不復舊貌,只剩怪手、重機械來來去去施工,嘈雜聲中黃土飛揚。「很可惜!(否則)能夠養地到這程度,種田就好做了。」
找回棗的甘甜滋味 有機堆肥召生物群養土壤團粒
1958年生的楊安和原本和兄弟們以開怪手、推土機為業,父母輩務農,家庭經濟因為駛怪手才翻轉,但承包工程要與人應酬,自認交際能力差,「做怪手沒合我,做田才合我」,37歲時因此回頭務農。
「起頭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有機、什麼是化學」,楊安和說,他單純是記得孩提時溝渠裡有魚、樹下抓得到金龜,但現今生態都看不見了,農田裡只有人跟作物,農藥下去「什麼都浡(phū,臺語指噴撒)死了了」,自始就篤定不用農藥。
務農第一年整地翻土,發現土壤會愈翻愈硬,往後即不再翻土。第二年棗子結果卻不甜,在別人介紹下用高磷鉀化肥,肥效神速,但楊安和認為,那種死甜不是他「囝仔時」吃過的甘甜滋味,不健康,他決定不再用化肥。
傳統農村會將豬屎、牛屎與蔬果廢棄物堆肥利用,「糞堆」(pùn-tui,堆肥)旁的土「很鬆、種什麼作物都好」,讓楊安和知道什麼是好土,但慣行農地土壤常見硬化,他因此利用鄰近台糖糖廠蔗渣等農業廢棄物,製作堆肥改善土壤。
楊安和秀出手機中舊棗園土壤照片,土壤黝黑、團結粒,他說,「這就是土壤團粒」,營造環境讓生物群回來,「有微生物喙瀾(tshuì-nuā,口水)的土才會變作團粒」。
琢磨25年才知免下肥 楊安和:草是做有機第一功臣
楊安和年輕時便不愛世間浮華,自言探索生命價值,24歲時因讀到道教經典《清靜經》找到人生的意義,體悟順應自然之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他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希望透過解決農業問題,讓農業永續,讓國家、地球永續。
「堆肥是要改善土壤,不是要給作物吃的。」楊安和過去有機栽培棗子,產量甚至能比慣行栽培還高,但他自知果樹若無法靠陽光、空氣、水等「天地的能量」自給自足,靠施肥硬撐起產量,終究是「耗能」,因此嘗試逐年減少有機肥用量。試驗到第25年才確認棗園可不用下肥,但終被橋科園區徵收。
楊安和現在只耕作住家300公尺外家族的4分地棗園,這處棗園「做有機」也已有20年。來到園中,楊安和自信地說,「我的園比隔壁高近尺」,除了草生栽培的雜草明顯高於鄰田裸露農地,更因有草保護土壤不流失、補充土壤有機質,土面也比鄰田更高。棗園土壤可見明顯團粒,掘開還有蝸牛、螞蟻、蚯蚓、蜈蚣、馬陸、螢火蟲幼蟲等數不清的「免費工人」。
楊安和表示,雜草讓土地不受日曬,「收集露水輸送地下」保存水分,一年四季有不同草種,提供各種昆蟲、生物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地,「生物多到認識不完」,沒草的土地則只有地下生物能生存,「草是做有機(農業)的第一功臣!」
生態平衡蟲害就少 因應氣候變遷更有韌性
楊安和除草只修剪園中走道、妨礙農務行走的高度,一年除草不過2至3次;草多的土壤涵養水分能力強,一年中只有秋冬旱季要灌溉3至5次,春夏只需自然降雨。他說,慣行農地若降雨50毫米,水會流光,他的園即使降雨200毫米還能蓄水,他追求的永續農業「有大自然在照顧,農民就較省工」。
「草愈茂盛,蟲害愈少!」楊安和說,蟲吃果實是生態,植株營養不均或果園生態不平衡,病蟲害才會嚴重,因此需要農民去觀察,營造適合果樹生長環境,他的果園「什麼病(蟲)都有,但不影響(棗樹)生長、收成」。
棗子正常生長週期在「立秋」8月8日左右開花、「白露」9月8日就會結果,誤差頂多半個月,但今年已近9月中,園中棗樹還在開花。楊安和表示,近8年氣候變遷明顯影響棗樹產期,不分慣行或有機,但不同的是慣行栽培農藥愈用愈重,他不用藥,病蟲害管理負擔沒加重,農業韌性更強。
追求永續農業,楊安和認為農地應該「公園化」。他說,全球暖化升溫,人心也會浮動,農地周圍若能種植荔枝、芒果、龍眼、酪梨等果樹,一年四季相繼有收成,環境更好,對人也有療癒的效果。
楊安和住屋旁有茄苳、桃花心木、芒果、酪梨等兩三層樓高的樹木庇蔭,正是他30年前所手植,平日,「安和哥」就喜歡跟「安和嫂」樹下泡茶閒聊。天氣熱,有樹遮蔭涼風徐徐,楊安和怡然自得地說,「坐在這,你看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