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是養殖業核心「晶片」 品質優勢穩固外銷: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撰文╱潘云薇 攝影╱吳尚鴻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以下簡稱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水產種苗包括魚類、貝類、甲殼類、以及兩棲類等水生生物,在人為繁養殖技術管理下培育而成的幼苗。「種苗就是我們水產養殖業的『晶片』」,種苗協會榮譽理事長于乃衡表示,產品的「良率」攸關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優質種苗能驅動臺灣養殖產業向國際發展,為業界帶來經濟收益。

水產種苗是水產養殖業的根基,有優良的種原,才能育養出品質好的種苗。于乃衡說明,優質的水產種苗具有多種市場所需的功能性基因,能培育出成長快、換肉率高、抗病能力強、取肉率高、體態美、肉質佳等符合市場需求的魚種種苗。好的種苗成長快、不易生病,加上優良的養殖管理,如投入益生菌和動物保健產品維持養殖動物的健康,讓業者在產出品質上更加穩定,也能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于乃衡表示,種苗就是水產養殖業的「晶片」,優質的水產種苗就像電子產業的晶片,可謂整體產業鏈發展的基礎、核心。
于乃衡表示,種苗就是水產養殖業的「晶片」,優質的水產種苗就像電子產業的晶片,可謂整體產業鏈發展的基礎、核心。

堅守出口高品質種苗 穩固石斑魚外銷版圖

種苗協會創立於1996年,是臺灣水產界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產業協會,成立初衷便是希望成為有力的窗口,帶領業者穩定生產,將優質水產種苗拓展到國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于乃衡指出,臺灣內需市場有限,必須依賴外銷維持產業穩定性。水產種苗品質控管正是臺灣能夠站穩外銷市場的關鍵基石。

以2006年開始在東南亞各地興起的石斑魚養殖品種龍虎斑為例,越南的水產養殖業曾高度仰賴臺灣進口的龍虎斑魚苗;然而,隨著其他國家的魚苗進入越南市場,以及在各國削價競爭加劇下,價格較高的臺灣龍虎斑種苗在越南的市占率一度下滑。但後來發現印尼、泰國或中國的魚苗抵抗力弱難以飼養,一旦染病,往往會出現大規模死亡的情況,臺灣魚苗市占隨之回升。

于乃衡表示,臺灣種苗產業不輸出具有基因缺陷的龍虎斑雜交二代種苗,不把風險轉嫁給養殖業者,正因如此,由臺灣進口的種苗因易於飼養且成活率高,讓臺灣龍虎斑種苗再度受到越南市場青睞,同時也受到中國、馬來西亞等地水產養殖業者的高度肯定。

2021年6月,臺灣水產業面臨另一個挑戰。中國海關總署片面通知檢出禁用藥物,並禁止臺灣石斑魚進口。當時經農委會(今農業部)漁業署檢測,臺灣養殖場符合規定,並未檢出禁藥。至2023年底,中國才重新開放通過「審核合格並註冊登記」的臺灣養殖企業輸入石斑魚。

為保障臺灣長年建立的優良水產種苗品質,防止藥檢爭議再度發生,種苗協會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讓生產過程可溯源,從日常生產管理、工作人員及設備器具消毒、用藥管控、飼料管理到水質監控以及定期接受養殖課程教育訓練等層面,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的透明度,提供優質種苗,讓國內外的養殖業者生產更穩定、更安心。

石斑魚長期以來,都是臺灣水產種苗出口量最大的魚種之一,要拓展外銷市場,必須先了解各市場需求和各地消費習性。于乃衡指出,龍虎斑在中國市場銷量已近飽和,紅瓜子斑市場也剛起步,而東星斑因肉質細緻、滑嫩甘甜,且體色為市場討喜的紅色系,屬於高經濟價值魚種,目前中國年產量已超過2萬噸,未來市場產量預估尚有數倍的發展空間。但目前中國東星斑產業發展在種苗方面仍有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

目前在中國年產量超過2萬噸的東星斑,體色為市場討喜的紅色系,具高經濟價值。(圖片提供╱于乃衡)
目前在中國年產量超過2萬噸的東星斑,體色為市場討喜的紅色系,具高經濟價值。(圖片提供╱于乃衡)

于乃衡分析中國市場指出,大部分石斑魚種在繁殖出來的同一批種苗中,通常約有15~20%的魚群成長較慢,而東星斑有高達40%以上生長速度緩慢,令下游買到的養殖業者叫苦連天,怎麼養也長不大,常轉手賣給其他不知情的業者,造成市場上不理想的交易狀況。

于乃衡認為,東星斑的市場需求大,中國育苗還須克服,臺灣若能突破東星斑的育種技術,克服大量魚苗成長速度遲緩的瓶頸,將有助提升外銷市場競爭力。

借鏡國外產業技術 產官學研合作提升臺灣競爭力

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方方面面都必須兼顧。臺灣水產種苗產業分工精細,包含種魚場、育苗場、中間育成場、餌料生物場等各生產環節。其中,餌料生物仍是種苗生產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目前許多海水魚幼苗因口徑較小,人工餌料尚無法完全取代活體餌料,業者仍需仰賴生物餌料的供應。然而,生物餌料容易帶有病原體和病毒,近年來更出現稱為「綜合症」的混合性感染的新型疾病,對種苗管理構成挑戰。

過去日本也曾面臨因病毒造成種苗生產不足和高死亡率的問題。為解決此困境,日本栽培漁業協會將位在九州大分縣的上浦事業場改建成專責疾病防疫的研究中心。種苗協會2005年曾組織臺灣水產業者到日本,參訪研究中心在種魚養殖車間安裝的正壓設備,其可阻止外部感染源進入,解決病毒垂直感染的問題。然而,臺灣大多數水產繁養殖業者規模較小、資源有限,亟需政府與學研單位提供政策與技術上的支持,以便臺灣業者能培育出無病原的健康種苗。

從日本九州大分縣專責疾病防疫研究中心的防疫隔離參觀通道,可以看到種魚池被設在阻止外部感染源進入的正壓設備中。(圖片提供╱于乃衡)
從日本九州大分縣專責疾病防疫研究中心的防疫隔離參觀通道,可以看到種魚池被設在阻止外部感染源進入的正壓設備中。(圖片提供╱于乃衡)

長期以來,臺灣水產種苗產業以分工體系為發展主軸,生產成本較高,且受氣候限制,冬季氣溫較低,每年約有半年無法量產水產種苗。相較之下,鄰近的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全年氣候溫暖,能全年生產水產種苗,具備生產優勢。種苗協會曾在2011年組團前往中國參訪溫棚養殖技術,該設施類似於農業溫室,具有溫度調節功能,能改善氣候變化造成的生產限制。

溫棚結構由支架、鋼絲、塑膠薄膜、尼龍網、固定樁所組成,依地區風量大小強度有木架、鋼架等支架,也有單層網、雙層網的不同設計,設施材質多元,可提供溫度調節功能。(圖片提供╱于乃衡)
溫棚結構由支架、鋼絲、塑膠薄膜、尼龍網、固定樁所組成,依地區風量大小強度有木架、鋼架等支架,也有單層網、雙層網的不同設計,設施材質多元,可提供溫度調節功能。(圖片提供╱于乃衡)

隨著AI科技時代來臨,養殖產業如何結合現代科技,導入自動化與智慧化,讓臺灣的種苗產業再升級,須攜手業者和政府的力量,才能更健全發展。種苗協會期許在政府與業界之間扮演溝通橋梁角色,帶動水產種苗產業持續前進。

臺灣目前在引進國外新魚種方面遇到諸多挑戰,礙於各國愈來愈重視本土水產資源的保護,而臺灣自身也有許多法規上的限制,使得引種工作進展緩慢。臺灣曾有成為亞太種苗中心的規劃,于乃衡企盼,為了臺灣種苗產業發展,在合法條件下,訂定便捷的引種辦法,引進更多新品種資源,為臺灣水產種苗產業注入新活力,營造穩定且可永續發展的環境,再創臺灣種苗產業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