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掌握深海減壓關鍵 水試所成功開發高單價「赤鯥」人工繁殖技術 最快3年有養殖水產

俗稱「紅喉」、「紅加網」的深海魚「赤鯥」是沿近海高單價魚種,大型個體產地全年平均價約每公斤1,400至1,700元。赤鯥常棲息在水深200至400公尺深海地區,捕撈上岸即無法存活,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掌握赤鯥生育期會從水深400公尺往200公尺處排卵生育、自動減壓習性,研發完成人工繁殖技術。

新聞
臺鰻銷日先驅張贊化仙逝 心念人工繁殖技術助臺重返「鰻魚王國」榮光

日本夏季「土用丑日」吃鰻魚飯的傳統近來漸為國人所知,但至今已少人知道臺灣在1990年代曾是「鰻魚王國」,年產量高達6萬公噸,八成以上供應日本市場所需、市占率近6成。其中最早將臺灣鰻魚帶往日本、開啟臺鰻產業盛世的關鍵人物,曾任三屆台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贊化,上個月12日仙逝,享耆壽90歲。

新聞
觀賞魚博覽會華麗再現! 萬元水晶蝦「落日銀河」、孔雀魚世界冠軍高雄亮相

Covid-19疫情期間中斷3年的「臺灣觀賞魚博覽會」今年重新舉辦,19日即將開展,除展出「鸚鵡六間」、「超級二線鼠」等臺灣獨步全球繁養殖成功的魚種,包括「白色大和藻蝦」,一隻要價上萬元的水晶蝦「落日銀河」也將首度曝光。今年7月剛拿下「孔雀魚世界盃大賽」冠軍的黃尾禮服孔雀魚亦參展亮相。

鬼頭刀(鯕鰍)遍布於全球各大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因獵捕飛魚的習性臺灣俗稱「飛魚虎」,而鬼頭刀追逐飛魚的場面也可在世界知名小說《老人與海》中看到。 (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flickr CC BY-SA 2.0)
新聞
海魚資源要永續 養殖研究先探路:鬼頭刀人工繁殖試驗研究

伴隨全球海洋資源捕撈壓力與日俱增,鬼頭刀需求也大增,造成資源量及體型皆有略減及小型化之趨勢,鬼頭刀永續利用議題受各國重視。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開發鬼頭刀增裕技術,建立鬼頭刀人工繁殖、育苗技術及基礎資料等,以提供未來進行鬼頭刀培育增殖及其他洄游性魚類育苗之參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創造價值並與生態共好】藍帶荷包魚魚苗 人工繁殖技術突破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球觀賞水族及周邊產業年產值高達150億美元,是國際矚目的明星產業,然而在全球龐大的需求下,天然資源卻日漸枯竭。

人工繁殖午仔
封面故事
午仔年報

午仔來報到!

・征服夢幻海魚──臺灣首度人工繁殖午仔

・莫拉克侵台──石斑魚產業走下坡,午仔魚打開中國市場

・午仔魚怕冷──屏東占總養殖面積八成

新聞
【漁業人物誌】翻轉人生,從門外漢到石斑霸主──戴昆財

豪華餐宴使用的龍膽石斑,養殖技術由他首創,而他從一個流氓小混混,到成為公司大老闆,更從一位養殖門外漢,變成技術稱霸全球的人工繁養殖權威,龍佃海洋生技董事長戴昆財為自己與龍膽石斑,都寫下傳奇故事。

新聞
10億蟳蟹商機!水試所研發「鋸緣青蟹」人工繁養殖技術

吳育甄表示,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擁有土池魚塭及室內育苗池等操作設施,並掌握多種海水魚類育苗技術,但要如何讓鋸緣青蟹繁殖技術商業化,所有實驗流程得先符合現場操作,希望能進一步穩定蟹苗生產、投餵管理、池塘設計等流程,並評估符合產業市場發展需求,最快希望在2年內讓育苗技術商業化。

新聞
墾丁珊瑚產卵期開始,透過控溫可有效人工繁殖

又到了墾丁珊瑚集體大量產卵的生殖季節。然而,你可知道,墾丁海域有兩種珊瑚釋放幼生子代的時間,不但整年每個月都發生,而且月週期的時間會隨著海水溫度不同而改變,不但有利於子代避開當地湧升流的負面衝擊,也促進子代滯留當地,使族群數量快速增加,反映他們具備調適環境變動的高度可塑性能力。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試所成功繁殖斐濟藍魔鬼,海洋更永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再創海水觀賞魚人工繁殖研發佳績,建立高價的斐濟藍魔鬼雀鯛 (Fiji Blue Devil Damselfish; Chrysiptera taupou)完全養殖技術,未來可生產種苗供應市場需求,以減緩商業捕撈行為對海洋資源之影響,進而確保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