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工繁殖
在環境破壞、氣候變遷與過度捕撈的夾擊下,近數十年來,養殖鰻量居首的日本鰻鰻苗捕撈量銳減至過去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以下。未來要拓展鰻魚產業的發展,必須雙管齊下,朝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前進,開發鰻魚資源量;同時建立捕撈溯源制度,縮減捕撈量守護35%以上鰻苗順利成長,將有助野生鰻魚資源的永續發展。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俗稱「紅喉」、「紅加網」的深海魚「赤鯥」是沿近海高單價魚種,大型個體產地全年平均價約每公斤1,400至1,700元。赤鯥常棲息在水深200至400公尺深海地區,捕撈上岸即無法存活,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掌握赤鯥生育期會從水深400公尺往200公尺處排卵生育、自動減壓習性,研發完成人工繁殖技術。
日本夏季「土用丑日」吃鰻魚飯的傳統近來漸為國人所知,但至今已少人知道臺灣在1990年代曾是「鰻魚王國」,年產量高達6萬公噸,八成以上供應日本市場所需、市占率近6成。其中最早將臺灣鰻魚帶往日本、開啟臺鰻產業盛世的關鍵人物,曾任三屆台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贊化,上個月12日仙逝,享耆壽90歲。
Covid-19疫情期間中斷3年的「臺灣觀賞魚博覽會」今年重新舉辦,19日即將開展,除展出「鸚鵡六間」、「超級二線鼠」等臺灣獨步全球繁養殖成功的魚種,包括「白色大和藻蝦」,一隻要價上萬元的水晶蝦「落日銀河」也將首度曝光。今年7月剛拿下「孔雀魚世界盃大賽」冠軍的黃尾禮服孔雀魚亦參展亮相。
伴隨全球海洋資源捕撈壓力與日俱增,鬼頭刀需求也大增,造成資源量及體型皆有略減及小型化之趨勢,鬼頭刀永續利用議題受各國重視。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開發鬼頭刀增裕技術,建立鬼頭刀人工繁殖、育苗技術及基礎資料等,以提供未來進行鬼頭刀培育增殖及其他洄游性魚類育苗之參考。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球觀賞水族及周邊產業年產值高達150億美元,是國際矚目的明星產業,然而在全球龐大的需求下,天然資源卻日漸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