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鰻銷日先驅張贊化仙逝 心念人工繁殖技術助臺重返「鰻魚王國」榮光

臺灣鰻魚銷日先驅張贊化(右)上個月12日仙逝,享耆壽90歲,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左)感念故人。(圖片提供/韓玉山)

日本夏季「土用丑日」吃鰻魚飯的傳統近來漸為國人所知,但至今已少人知道臺灣在1990年代曾是「鰻魚王國」,年產量高達6萬公噸,八成以上供應日本市場所需、市占率近6成。其中最早將臺灣鰻魚帶往日本、開啟臺鰻產業盛世的關鍵人物,曾任三屆台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贊化,上個月12日仙逝,享耆壽90歲。

與張贊化堪稱忘年之交的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表示,他對張贊化記憶最深的是兩人多次一起吃鰻魚飯,張贊化對鰻魚產業很熱情,喜歡聊臺鰻產業史,因中國鰻魚產業在1990年代崛起後,臺鰻產業的利基幾已不存在,至今年產量僅剩1、2千公噸,張贊化心心念念恢復產業往日榮光,因此相當關注人工繁殖技術,曾找他赴日試吃人工繁殖鰻魚飯,還積極為他研究鰻魚人工繁殖找資源。

臺大漁科所所長韓玉山(右1)感謝張贊化(左2)在鰻魚人工繁殖研究上大力協助。(圖片提供/韓玉山)

張贊化(左3)生前常邀韓玉山聚會,韓玉山(右1)說,記憶最深的是兩人一起吃鰻魚飯。(圖片提供/韓玉山)

張贊化出生於1934年,雲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農藝系,畢業後輾轉從事農藥業、飼料業而進入鰻魚產業。他曾擔任3任、共計9年的台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以及第5屆的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鰻魚產業開始於1960年代末期,當時因日本市場需求量大但鰻線供應不足,臺鰻產業因此乘勢興起、加速發展。1977至78年間張贊化鑑於臺灣及日本鰻線不足,因此往美國尋求鰻線來源,同時與韓國五大貿易商之一的高麗鰻販賣株式會社完成購買1,100萬尾的合約,時價600萬美元。當時如此大手筆的交易引起臺、日、韓三地譁然,稱作「張贊化事件」,韓國人因此流傳一句話:「不認識張贊化,就不要做鰻魚生意」。

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所留存張贊化(影中右者)照片。(圖片提供/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

鰻魚基金會執行長汪介甫表示,2005年以前臺日兩國曾因檢驗方式不同,鰻魚藥物殘留被日方檢出禁用藥品,因此加強逐批檢驗,臺灣鰻魚在日海關得多滯留3天,鰻魚死亡、重量減輕常致漁民無謂損失;張贊生時任鰻蝦公會理事長,在他奔走帶領專家訪日,溝通日本厚生勞動省與臺灣漁業署之下,才建立養殖場用藥及檢驗標準,才讓臺灣解除入關逐批檢驗。

汪介甫說,張贊化做事相當積極,有一次輸日鰻魚被檢出禁藥,他獲知消息二話不說就到被檢出的養殖戶採樣鰻魚、池水及底泥,自己送檢驗中心再驗一遍,了解藥物殘留原因;為了讓國內養鰻技術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他邀請水試所編輯鰻魚養殖及疾病預防的工具書,並邀請時任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長李建霖(現農業處副處長)製作鰻魚疾病大全,幫助漁民建立養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