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臺灣鰻魚外銷日本大幅萎縮,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葉信明(右)、執行長汪介甫(左)盼輔導養殖業者提升品質,強化競爭力。
豐年雜誌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鰻苗是夜行性生物,漁民淘「鰻金」必得在冬季夜晚來到河口、海岸。
豐年雜誌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入冬罕見颱風推遲漁季 攀越漂流木撈「鰻金」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豐年雜誌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科技人投入養殖 電子業眼光展望國際市場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

韓玉山認為,鰻魚資源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實踐前,應縮減捕撈量,讓35%以上鰻苗能順利洄游成長。
豐年雜誌
開拓日本鰻養殖 完全養殖量產與保育並行:縮減野生捕撈量 人工鰻苗朝商業化發展

在環境破壞、氣候變遷與過度捕撈的夾擊下,近數十年來,養殖鰻量居首的日本鰻鰻苗捕撈量銳減至過去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以下。未來要拓展鰻魚產業的發展,必須雙管齊下,朝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前進,開發鰻魚資源量;同時建立捕撈溯源制度,縮減捕撈量守護35%以上鰻苗順利成長,將有助野生鰻魚資源的永續發展。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2月號 養鰻生機 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問世

臺灣的鰻魚產業發展已久,主要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白鰻)外銷日本,包括捕苗、養殖、加工、出口皆有長期耕耘、技術獨到的業者,近年鰻苗資源短缺、中國鰻魚搶占日本市場,鰻魚產業鏈各端業者仍致力提高品質、拓展銷路搶攻海內外市場;利生生技更在花費10年、斥資億元後,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盼技術繼續突破,從上游帶動產業發展。

「極光鰻」是大岩生技養鰻場負責人陳國偉所創立的自有品牌。
豐年雜誌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投餵鱈魚油魚粉飼料 體色呈夢幻天空藍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新聞
臺鰻銷日先驅張贊化仙逝 心念人工繁殖技術助臺重返「鰻魚王國」榮光

日本夏季「土用丑日」吃鰻魚飯的傳統近來漸為國人所知,但至今已少人知道臺灣在1990年代曾是「鰻魚王國」,年產量高達6萬公噸,八成以上供應日本市場所需、市占率近6成。其中最早將臺灣鰻魚帶往日本、開啟臺鰻產業盛世的關鍵人物,曾任三屆台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贊化,上個月12日仙逝,享耆壽90歲。

新聞
鰻苗季開跑 臺大漁科所韓玉山:東亞四國漁獲恐偏低 鰻苗價格「要很高也不可能」

今年鰻苗捕撈漁季自11月展開,漁民所捕撈的鰻苗是指日本鰻的魚苗,東亞從臺灣開始,還有日本、中國、韓國等共四國在捕撈,東亞漁獲總量年平均約45公噸,但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推估,今年度總量在35公噸以下、「不大好」。

新聞
臺灣鰻苗漁期2月底結束 捕獲量低迷 亞洲四國漁獲恐刷新低

為期4個月的鰻苗捕撈漁期即將於2月28日結束,截至2月22日止捕獲量僅1.7公噸,數量雖然較上一年度好一些,漁獲量仍是相當低迷,不過,漁業署已確定不會延長捕撈期。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表示,不只臺灣的漁獲量少,日本、中國的鰻苗捕獲情形也很差,預估亞洲四國本期鰻苗漁獲量只有20公噸上下,可能直逼2013年的低量。

新聞
首波鰻苗爆發 全臺已捕獲逾700公斤 岸邊價一尾40元

11月1日本季度鰻苗開捕,首波鰻苗漁獲初步結算至17日止,全臺已逾7百公斤,相較於去年同期只有1百多公斤,今年鰻苗漁況初期狀態極佳,鰻苗群目前游向臺灣東岸,鰻苗漁獲超過9成在宜蘭沿岸捕獲,由於漁季一開始鰻苗收獲頗豐,導致鰻苗現在行情比較差,一尾35至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