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潘云薇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大團大團的飼料落入水中,鰻魚群疾速從水下湧出;在陽光照射下,閃著藍色光澤的身軀交錯翻滾,爭相搶食的模樣,生機活潑,讓人目不轉睛。這是嘉義縣布袋鎮七年級生,大岩生技養鰻場負責人陳國偉創立的日本鰻自有品牌「極光鰻」。
極光鰻為低密度養殖池放養1年齡內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背部體色呈現天空藍色澤、腹部為雪白色,規格等級為日本「青口鰻」頂級活鰻,是日本人情有獨鍾的「4P」(每公斤4尾鰻魚)大小,肉質柔軟、皮薄,刺感低,富有鰻香味。
鰻魚對飼料品質敏感 影響生長和肉質表現
「鰻魚對魚粉飼料非常敏感,當飼料品質下降時,鰻魚體色會逐漸從藍色轉為黑色,甚至是更差的紅色。紅色體色通常代表鰻魚的生長環境不佳,可能是飼料品質不良或供應不足造成的。」陳國偉說,要養出極光鰻,需使用高品質鰻魚粉狀飼料添加鱈魚油、維生素、乳酸菌、光合菌等營養物質及益生菌來餵養。
大部分魚類吃飼料只需控管好成分,但是養鰻魚還要考量物理性質,是對魚粉品質極為要求的魚種。陳國偉說,「好的魚粉不一定會有黏性,高黏性的魚粉一定是好品質。」這是業界評估飼料優劣的方式之一,因為黏度與魚粉蛋白質含量密切相關,會直接影響鰻魚的生長狀況和肉質表現。在製作飼料時,有黏性的魚粉只需要添加低比例植物澱粉,便能使飼料形成穩定的「飼料團」,整體蛋白質成分可達50%,使活鰻品質提升。
這種團狀飼料在水中不容易散開,可以讓鰻魚完整地攝食,減少飼料浪費,並防止水質惡化。反之,如果魚粉黏度不足,飼料在水中容易碎開或分解,將導致餘料汙染水質,影響鰻魚的健康及養殖環境。陳國偉從日本引進一臺轉速快的飼料攪拌機,可產生筋性,讓魚粉飼料形成有黏性的團狀,飼料不會散開,也不容易汙染養殖池,有助於提升飼料投餵品質。
如果使用一般的顆粒狀浮性飼料餵養鰻魚,鰻魚的肉質、香氣也會不如有黏性的高品質魚粉。陳國偉說,浮性飼料需要經過高溫處理,這可能會破壞一些特殊的營養物質,進而影響鰻魚的體色與肉質。如果想要獲得更有風味的魚肉,通常需要使用魚粉來飼養。
鰻魚之所以對飼料的品質要求高,陳國偉說,可能與天生的生態特性有關,為了產卵,鰻魚從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洄游到馬里亞納海溝附近幾千公里的距離幾乎沒有進食,說明牠們對於飼料中的營養成分攝取、積累身體能量,要求特別高。如此才能幫助鰻魚保持體力,完成洄游降海產卵的使命。
穩定水質育成鰻魚特殊體色 光合菌提供友善養殖環境
養殖的地域、環境條件不同,培育出來的鰻魚體色也會有所差異。養出天空藍體色鰻魚的業者,主要分布在嘉義縣栗子崙跟布袋一帶。陳國偉說,國內外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曾與他討論過這一現象。他們發現,使用高蛋白魚粉飼料養殖的鰻魚,排泄物也會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成分,隨著糞便在水體中分解後,會改變水體菌相,進而影響水中藻類的種類和分布,生成矽藻,使水體呈現出米白色的「泥巴水」特徵。在這樣的水質下,養出的鰻魚為天空藍體色。
為維護水質,再搭配上光合菌養殖,可以去除養殖池底泥中的硫化氫與氨氮化合物。光合菌含有葉綠素或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另可以分解小分子有機酸轉換成自身所需,是自然環境的分解淨化者,能改善水質環境和養殖場的效能。添加光合菌、益生菌可幫助養殖更加順利,改善水質,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經濟動物更加舒適,進而促進生長。
高級飼料具進貨品質差異 養殖規模影響飼料採購
即便控管好鰻魚養殖環境,飼料仍存在進貨批次差異,導致每批鰻魚品質有所波動。這也使得鰻魚養殖業在行銷端面臨挑戰,難以穩定地向消費者保證「每一批次都能達到滿分品質」。陳國偉指出,魚粉飼料含有優質動物性蛋白質成分,作為鰻魚生長的動力,但來源國智利當年度生產的魚粉原料魚,若整體魚體偏小,魚肉比較少、骨頭比較多,就會導致魚粉飼料進貨品質不如預期,即使是細微差距都會影響鰻魚品質的好壞。
由於臺灣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小,高等級飼料往往優先供應給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等需求量更大的國家,這是臺灣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陳國偉說,雖然自己盡了最大努力來購買優質魚粉,但有時候品質還是會有波動。
養殖業面臨盤整期 可借鏡韓國自給自足模式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鰻魚養殖業會面臨更多挑戰。由於臺灣鰻魚養殖業目前仍以出口日本為主。「出口市場的價格不是由我們決定,我們沒有議價的說話權。」臺灣鰻魚價格深受日本市場的影響,特別是日圓匯率波動和日本經濟狀況低迷,讓出口價格難以完全反映生產成本。陳國偉指出,這種依賴出口的模式,也是養殖鰻魚和其他魚種最大的差別,無法精準估算養殖獲利多寡,他形容像在投資股票,價格波動受到鰻苗數量和匯率影響,未來充滿未知數。
近年臺灣活鰻出口量下降,2022年出口總量約有1,654公噸,2023年明顯降至954公噸,2024年截至10月以前的統計數據,每個月出口量皆比前一年單月的出口量低,顯示活鰻外銷競爭力衰退,陳國偉認為轉往內銷是另一條路。
「韓國是一個厲害的國家。」他說,韓國鰻魚市場與臺灣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在養殖技術上快速提升,更建立穩固的內需市場。他們的模式是自給自足,鰻魚主要供應本地市場,特別是針對燒酒餐廳和烤鰻專賣店的需求,推出白燒鰻等受歡迎的產品,以完整的生產與消費體系,成功穩定市場價格並吸引更多消費者,可提供臺灣學習借鏡。
目前臺灣鰻魚養殖業正處於短期的低谷盤整期,這也導致部分業者逐漸退出市場。陳國偉認為,臺灣鰻魚市場若要擺脫現狀,需要從根本上重視品質的提升,並嘗試培養消費者對鰻魚的長期接受度與喜好。同時,以內需市場為基礎策略,逐步推動鰻魚成為臺灣消費市場的常態食品。只有當業者和消費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臺灣的鰻魚產業才能迎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