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入冬罕見颱風推遲漁季 攀越漂流木撈「鰻金」

鰻苗是夜行性生物,漁民淘「鰻金」必得在冬季夜晚來到河口、海岸。

鰻苗是夜行性生物,漁民淘「鰻金」必得在冬季夜晚來到河口、海岸。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宜蘭、花蓮是鰻苗來到臺灣後,聚集河口、上溯內陸的主要地區,今(2024)年在「天兔」颱風來襲以前,宜蘭先受東北季風影響發生大雨,造成多處淹水災情,之後更連日降雨,到11月20日晚間仍雨勢不斷;但往壯圍東港村海濱走去,可見路旁停放多臺車輛,在滿是漂流木的沙灘上,黑夜中隱約有零星人影,與幾處以帆布搭蓋的鰻寮。

越過漂流木、走向潮間帶,雖然才傍晚6點半、晚餐時段未完,但眼前赫見十餘名手持綠色叉手網的捕鰻(苗)人,一字排開踏潮迎浪,兩手呼應潮湧落網、旋即拉起,藉額頭上微小的照明燈點亮海岸線。沒有燈光的淺海處,還有漁民拉著手拖網沿岸前行,海面上則有定置漁網連成U字型的浮球,以及遠處蘭陽溪對岸的數點燈光,將淒清的雨夜烘托得格外熱鬧。

「往年差不多是(農曆)9月底、10月初開始」、「(今年)差不多晚20天」,位於宜蘭河、冬山河、蘭陽溪三條河流出海口的東港村,是著名捕撈鰻苗盛地,在地捕鰻人陳振輝說,前幾天捕到2、3尾,再來就沒有了,可能是颱風影響,已4、5天都沒半尾,因為昨天又開始抓到鰻苗,消息一傳開,今晚才有這麼多人。

鰻苗汛消息一傳開,海邊立即湧現捕鰻人潮。
鰻苗汛消息一傳開,海邊立即湧現捕鰻人潮。
11月鰻苗捕撈季開始,宜蘭壯圍東港村海濱聚集追逐「鰻金」的捕鰻人,在潮間帶一字排開,點亮了黑夜中的海岸線。
11月鰻苗捕撈季開始,宜蘭壯圍東港村海濱聚集追逐「鰻金」的捕鰻人,在潮間帶一字排開,點亮了黑夜中的海岸線。
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左1)自2008年與在地捕鰻人陳振輝(中)合作鰻苗調查研究至今,今年他帶著博士後研究員林晏廷(右1)共同前來。
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左1)自2008年與在地捕鰻人陳振輝(中)合作鰻苗調查研究至今,今年他帶著博士後研究員林晏廷(右1)共同前來。

鱸鰻、白鰻外表差「一點」 價格卻「天差地遠」

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這天與博士後研究員林晏廷來到海邊調查鰻苗捕撈,他與人稱「阿輝哥」的陳振輝自2008年起合作至今。韓玉山說,宜蘭冬天有一半時間在下雨,不管颳風下雨,有鰻苗漁民就會到;鰻苗是夜行性,白天躲起來,晚上則會浮到海面,跟著潮水跑,今晚約8點半滿潮,因此從6點半開始抓,記錄2小時的捕獲量。

陳振輝使用定置網捕撈鰻苗,網口朝向大海,鰻苗會隨潮水往後方的網袋集中,當鰻苗數量多時才需要頻繁收網,但這天海水中雜草、漂流物多,擔心鰻苗壓在網底沉積物中太久會受傷,陳振輝大約5至10分鐘就收網一次。

陳振輝調整定置漁網位置。
陳振輝調整定置漁網位置。

倒出網袋沉積物翻揀,雜草堆中不時有比小指頭還小的稚齡魚蟹及鰕虎類幼魚,再翻,幾尾5、6公分長透明的鰻苗現蹤,陳振輝挑出鰻苗放進一旁水盆,一離手就迅速游走。陳振輝一眼看出這是鱸鰻,「鱸鰻(活力好)竄得很快」。

捕撈鰻苗,漁民的目標是稱作「白鰻」的日本鰻,鱸鰻與白鰻鰻苗都是通體透明,體內好像有條黑色虛線,但若是鱸鰻,尾端虛線會明顯呈現粗黑的一點,兩者差異在此。但幾次收網,白鰻沒有幾尾,反而有不少鱸鰻鰻苗,還可見龍口蛇鰻。

鱸鰻、白鰻透明的鰻苗對一般人來說難以區分,但漁民了然於心,陳振輝表示,「(兩者價格)天差地遠,鱸鰻一條1塊錢,還要拜託人家收,白鰻好價格時(每尾)1、200元都有」;今年鰻苗價格尚未開盤,盤商會等有一定漁獲量後才開盤,「再等半個月看會不會開」,陳振輝說。

「天兔」颱風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第5天,東港村海濱沙灘仍布滿漂流木,必須越過漂流木才能捕撈鰻苗。
「天兔」颱風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第5天,東港村海濱沙灘仍布滿漂流木,必須越過漂流木才能捕撈鰻苗。
因天候影響,雜草、漂流物特別多,更需從漁網中撈起的雜物堆中仔細尋找鰻苗。
因天候影響,雜草、漂流物特別多,更需從漁網中撈起的雜物堆中仔細尋找鰻苗。

鰻苗供應不及影響價格 中國漁季也會帶動苗價

屏東東港鰻苗盤商劉義雄與岸際捕撈漁民合作,從事鰻苗收購已15年,每年約可收購10萬至50萬尾,他與全臺十餘位漁民合作,通常談好價格,漁民就會以宅急便郵寄鰻苗給他。劉義雄表示,鰻苗要挑通體透明,「手摸一下就跑走的」,若是浮在水中、偶爾搖一下,體色偏白的,就是病苗,他便不會算錢收購。

劉義雄表示,鰻苗價格要看資源量,捕撈平順時價格穩定,但若突然沒苗、供應不穩,盤商就會出高價搶苗,造成浮動;開價太低漁民不會賣,加價搶鰻弄到最後也可能虧本,「我算小咖」,收購價格會跟著大盤商的市場行情走;臺灣在東亞四國中最早有鰻苗,漁季初期價格以國內為準,但隨著中國漁季開始,他們鰻苗數量大,「價格就會跟著中國走」。

然而,鰻苗量少,價格不必然就高。劉義雄說,苗價有時也要看成鰻價格,當成鰻價格不好,因養殖還有付出飼料、電費、工錢等成本,若鰻苗太貴,養殖業者預期有虧本風險就不會買,即使苗少也賣不掉;也因為養鰻不賺錢,近年「養鰻的人也愈來愈少」。

鰻苗現蹤。
鰻苗現蹤。
網袋中也不時收集到鰕虎類幼魚。
網袋中也不時收集到鰕虎類幼魚。
鱸鰻(上方1尾)與白鰻(下方)外型相似,但價格判若雲泥;鱸鰻在尾巴末端有明顯粗黑斑點,白鰻則無。
鱸鰻(上方1尾)與白鰻(下方)外型相似,但價格判若雲泥;鱸鰻在尾巴末端有明顯粗黑斑點,白鰻則無。
鰻苗捕撈有時可見活力偏弱、體色偏白的「病苗」。
鰻苗捕撈有時可見活力偏弱、體色偏白的「病苗」。

鰻苗資源減少 搶賺「鰻金」盛況不比早年

這天晚上,「阿輝哥」的定置網在前兩個小時只捕獲19尾白鰻。現年67歲的陳振輝說,鰻苗「逐年、逐年減少」,每年漁季可以抓1、2萬尾就算很多了;他回憶,自己從13、4歲家中長輩捕鰻時就跟著,當年還是點「磺火(硫磺瓦斯燈)」算鰻苗,「做囝仔時,一次(漁獲)都10斤、20斤,攏秤斤賣的」,現在則是算「尾」(鰻苗5尾約1公克重)。因花蓮海濱多為岩岸,海岸線陡峭、捕撈鰻苗風險高,來自花蓮、使用叉手網的捕鰻人許先生,已連續6、7年跑來宜蘭東港村海濱捕撈。許先生呼應陳振輝的觀察說,這幾年鰻苗少不好抓,去年他才抓兩三天就打道回府,因為總計才捕獲200多尾,「食不夠工錢」、不符成本。

漲潮一個週期約6小時,捕鰻人要把握這個時機,但滿潮時間隨月相週期每日推移,有時會在半夜或凌晨,早年從外地來此撈「鰻金」的捕鰻人,會在沙灘上蓋簡易的「鰻寮」遮風避雨,方便休息,但隨著鰻苗資源減少,現今鰻寮數量也不復往日盛況。陳振輝說,現在人都懶得蓋了,「以前蓋得多舒適,房間歸房間、揀鰻臺歸揀鰻臺」,把休息和揀鰻工作的空間分開。

談起鰻苗資源減少,陳振輝期待公部門放流成鰻增育海洋資源,但他不禁手比向黑夜中溪流上游方向埋怨,河川汙染嚴重,民生廢汙水都往河裡排放,「(有)消毒水、漂白水」、「烏仔魚抓起來都這裡爛一塊、那裏爛一塊」,即使環保局開單罰1萬、2萬元,也不痛不癢,國人不重視環境保護,只會讓守護漁業資源變徒勞。

捕鰻人在海邊用帆布搭蓋俗稱「蒙古包」的鰻寮,遮風避雨。
捕鰻人在海邊用帆布搭蓋俗稱「蒙古包」的鰻寮,遮風避雨。
陳振輝與同行捕鰻人今晚5至10分鐘就收網一次,但前兩小時只捕獲19尾白鰻。
陳振輝與同行捕鰻人今晚5至10分鐘就收網一次,但前兩小時只捕獲19尾白鰻。
操作「叉手網」的捕鰻人。
操作「叉手網」的捕鰻人。
拉著「手拖網」沿岸前行的漁民。
拉著「手拖網」沿岸前行的漁民。
宜蘭冬季有一半時間在下雨,無論颳風下雨,只要有鰻苗,捕鰻人就會帶著期望出動。
宜蘭冬季有一半時間在下雨,無論颳風下雨,只要有鰻苗,捕鰻人就會帶著期望出動。
鰻苗資源減少,漏夜捕鰻不一定有令人滿意的回報。
鰻苗資源減少,漏夜捕鰻不一定有令人滿意的回報。
鰻苗資源減少,除了捕撈因素,野生成鰻生存的河川環境也需要重視。
鰻苗資源減少,除了捕撈因素,野生成鰻生存的河川環境也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