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黃懷瑩、曾竫萌
這是一個完全依自然法則所設置的休閒農場,他們以依循自然的方式為動物們建立棲地,讓園區生物自動維持平衡,同時還聰明的運用食物鏈原理來消滅蚊子,使得這個位處山凹深處的農場,幾乎可以不受蚊子干擾。
三富休閒農場位處於宜蘭冬山的南邊山凹,它的東、南兩邊都被仁山植物園所包圍,園區內大樹林立,環境相當天然原始。這種地方想必是蚊子很多吧?沒錯,剛開始的時候是這樣,但自從園主徐文良一個無意間的發現之後,一切都改觀了。
他在一次偶然間,於園區內的一灘廢水中發現了蝌蚪,本來想將這灘水處理掉的他後來卻心念一轉,反而在水中放進了小魚,因為他想,這樣不知道有沒有可能用來對付討厭的蚊子?
沒想到這個偶然間的靈光乍現,利用蚊子喜歡在積水環境中產卵的特性,竟出現了意外成效,因為蚊子所產下的幼蟲孑孓,在來不及長大前就會被水中的小魚給吃掉了!開心的徐文良於是開始動手製作平常可用的蓄水容器,準備運用這個食物鏈的原理來應戰蚊子。
這個孑孓殺手的蓄水容器,後來總共還發展出了三代。第一代是單純以廢料桶裝滿水,再將小魚養到水中的簡易方式,這個原始方法較為麻煩一點,因為一段時間便需要人工換水來養活小魚。
夏天穿短裙,再也不怕蚊子了
因此第二代便予以改進了。他想出在廢料桶外加裝一根比桶緣低3公分的水管,管子與桶子的底部相連,這樣每當下雨時,桶內蓄水便會自動從桶底流出,成為了「一池活水」,裡面還會自動長出藻類,再加上孑孓,小魚每天都有現成的大餐可以享用。
其實這個方式真的還不錯,可惜遇到一個問題,原來是三富農場沒用除草劑,而是以割草機來除草,這些桶外的管子經常被機器打到而破裂,於是他又開始動腦筋,想出了將管子移到桶內的方式。
即使水管移到裡面,基本工法也並不難,是在桶壁內裝一個三通管來連接排水管,水管則與桶底有著5公分距離,這樣不但雨水來時可自動進行換水,而且管子再也不會被割草機打到了。
目前這第三代的孑孓殺手相當好用,1、2年不去維護也沒關係,只要每2個月派人巡視,撈出掉落水中的花瓣、落葉即可,平常雨水便會讓桶內的水自動再生循環。小魚也不用去餵養,牠們會自己去吃掉孑孓,熱心地幫園區解決問題,偌大的園區幾乎沒了蚊子,「我整個夏天穿短裙晃來晃去都沒事呢!」徐文良的女兒徐儷禎露出了美麗的微笑。
滅蚊小撇步,推翻了實際理論
這種滅蚊方式有些小訣竅,最好將水桶擺在容易聚集蚊子的樹蔭下;放養的魚種以大肚魚、蓋斑鬥魚較為推薦,因為這些都是愛吃孑孓的小魚,對環境的適應情況也很好;此外,桶內的魚隻數量,5〜6條魚即可,因為這個數量最容易達到自然平衡,魚群們大了之後還會生小魚,子孫輩一樣源源不絕地努力工作。
「其實這種方式很簡單、又有趣!」徐場主的女兒、同時也是第3屆百大青農的徐儷禎說,園區很大、積水的地方又多,倒都倒不完,剛好運用這種方式來滅蚊,反而產生很好的效果。他們發現,通常在連續幾天大雨之後的好天氣,蚊子會大量的出現,但在一小段時間之後,環境就又自動恢復平衡了,頗為奇妙。
曾經有生態專家向徐文良表示,這種以製造水池來滅蚊的方式,其實是違反自然原理的,因為理論上蚊子棲地增加了,蚊子的數目只會變多不會減少,不過三富農場卻以事實證明,整體的滅蚊效果,最後仍是壓倒了棲地數目的增加。
「其實這是一種藉著引導,以食物鏈的循環來長期營造的方式。」徐文良表示,農場並沒有實際去統計蚊子密度到底少了多少,「但你只要去問那些一整天待在樹下拍鳥的人就知道,他們的感受最深刻,他們都只穿短袖的!」
沒有蚊子的農場,夯到國外去
很多民眾對這個簡單卻又效果絕佳的方式很感興趣,甚至還有不少外國休閒農場慕名前往學習,「就連我們農場前往國外做推廣時,沒想到比起農場本身,外國人反而對這個裝置更感興趣,熱情地不斷發問。」就這樣,這個被人稱為「沒有蚊子的農場」, 因為徐文良的一個逆向思考創意,而紅到海外去了。
不只海外,在臺灣島內一樣很紅。由於三富農場的滅蚊成效很好,縣內的冬山鄉中山村在水保局的經費補助下,村內100多戶全都買了大花盆,蓄水並種植蓮花來吸引蚊子產卵,形成家家戶戶一起滅孑孓的盛況。
對於這些反應,徐文良的心態是「盡量推廣、有益無害」,曾有人勸他去申請專利,不過他並不願意藏私,反而是有人有興趣學習,他就不吝教導,認為這種好用的方法越多人知道越好,因為「越多人這樣做,就越能減少用藥」!
熱愛大自然,建造生物的棲地
三富休閒農場以創造蚊子棲地方式來消滅蚊子,是一種依循食物鏈運作而為的方法;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同時也依循自然法則的運作,來為園區內的各種不同生物,建立屬於牠們的棲地。
「你看這邊這一灘水,這叫『緩流區』,是我們為日本樹蛙所營造的棲地。」徐儷禎指著前面一灘看似停滯的水灘說道。這水域其實並沒有停滯,而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流動著,這便是日本樹蛙最喜歡的生活區域。
這個緩流區來得有些意外,當初是因為園區內某次水管突然破裂,造成地上多了一灘緩慢流水,如此反而吸引了樹蛙聚集,因此園區後來便刻意留下這破裂的水管,成為對樹蛙們的一種照護心意。
除了「緩流區」外,園區內還設有「靜水域」以及「流水域」。臺灣產的33種蛙類,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靜水域」這個場域當中;而喜愛「流水域」的則以褐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為代表,這些生長在水流湍急、石頭光滑的蛙類,都是些具有吸盤腳趾的種類。
生物多樣性的營造
再例如,為了給甲蟲幼蟲一個家,需要特別收集腐植質;想要營造蝴蝶及其幼蟲棲地,便需要分別種下蜜源植物以及食草才行;想要養活竹節蟲,就得特別栽種牠們喜愛食用的懸鉤子;同時也種下了獨角仙喜歡啃食的光臘樹;而貓頭鷹喜愛棲息在長在樹上的山蘇裡,所以這當然也是一定要種植的啊!
「我們能做的就會盡量做,希望讓各種動物都有個舒適的住所。」徐儷禎說,十多年前的園區比較屬於「無為而治」,並沒有特意這麼做,但近年來的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需要特意為生物們建造一個棲息地給牠們才行。
建立家園是如此的重要。舉個例子,臺灣目前共有33個不同種類的青蛙,「光我們園區內就能發現22種,而且都不是外面抓進來,而是青蛙們自己找到了合適的棲息環境。」因此她認為,環境夠好的話,到了時間,生物該出現的自然就會出現了。
「只要有心長期耕耘於棲地營造,適合的生物就會繼續留下來,而且族群還會逐漸變大。」她津津樂道於這幾年園區內生物多樣性的顯現,「我們園區旁邊有一個新寮瀑布,但這邊的生物種類,比起大自然瀑布區還要來得更加多樣化呢!」
回歸自然,適合生物也適合人類
不只為一般生物建立棲地而已,就連多數人所認為的害蟲,三富農場也會替牠們設想到。手指著停車場的石頭牆,徐儷禎說道,「這面牆我們特別以多孔隙的方式來堆砌,因為這些石頭縫隙都可以成為蛇啊、蟋蟀的住所。」
徐文良認為,「所謂的『害蟲』、『益蟲』,這些區別都是人類自己認定的,其實 所有生物全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包括我們人類也是。」所以人們無需做任何的區分與界定,只要順應自然法則,持續地進行營造,創造出適合生物的環境,而這一定也會是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環境。
其實園區這種回歸自然的方式,說起來既好照顧、同時也不好照顧。怎麼說呢?「特別建立棲地是有些費工,但一旦有了棲地之後,自然界就自動會給予動物們食物,不用再特別去餵食照料。」習於與自然相處的徐儷禎展顏笑道,「我發覺這邊的生態在長期經營之後,數量並不會特別多、也不會特別少,而是會自動產生出一種平衡狀態,大自然真的很奇妙!」
奉獻給生物的果實
為了維持最接近自然的生態環境,園區內的種植作物他們自己幾乎都是吃不到 的,因為全被動物們給光顧完畢了。「果樹上的果實我們是永遠吃不到的,就讓牠們吃吧!」她笑稱,目前園區內只剩皮厚的柚子、還有濃厚味道的香草植物因動物不愛而有剩之外,其他作物則是全部不剩,所以他們正在考慮移到園外去栽種作物,這樣才有可能留下一些來供園內餐廳使用。
事實上以生態為主的經營方式,在實際營收上真的是有些辛苦,「但我們看到遊客一次次的來、觀念也一次次的在轉變,心中會回饋般感動,也會感覺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身為留學歸國的農二代,徐儷禎說道,希望園區這種師法大自然來營造的方式,可以引發人們的興趣,並讓人之後做出些許改變,更加愛護大自然,「這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了!」
相關資訊
三富休閒農場
- 地址:宜蘭縣冬山鄉新寮二路161巷82號
- 電話:(03)958-8690
- 官網:http://www.sanfufar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