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的植物結構。
豐年雜誌
斗南食物日:胡蘿蔔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胡蘿蔔富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可在人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有效幫助維持視力健康之外,並具有抗氧化、防癌、抗老等各種營養好處。斗南鎮「斗南食物日」將胡蘿蔔融入校園營養午餐,邀請生態廚師設計專屬的斗南餐盤,豐富學童的餐桌與風土文化。

學界關心 產業界期許
豐年雜誌
新局新氣象,產學共期許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升格為農業部,《豐年》邀請了七位產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看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黃裕銘、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退休轉兼任教師林如森、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臺南市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彰化縣和美鎮農會家政指導員謝佳純。不論學界、產業界對於此事都有共同的祝福,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期許。

新聞
臺灣集團產區優質米首銷杜拜 斗南農會:打造品牌拓外銷 提升農民收益

農委會農糧署推動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輔導農會、糧商與農民契作生產優質米,打造國產稻米品牌,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集團產區優質米繼去年成功銷往紐澳逾1,000公噸,今年再以5貨櫃、總重110公噸銷往杜拜,今日封櫃啟航。這是臺灣優質米近20年來首度大規模外銷杜拜,是臺灣米拓展中東市場新里程碑。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水稻植株的形態。
豐年雜誌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斗南町越光米的故事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

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臺灣牛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斗南鎮農會秘書張耀裕、林建君、程蕙禎
封面故事
非典型農會! 馬鈴薯與牛的在地循環經濟 雲林斗南鎮農會

年節將近,還在煩惱要準備什麼食材,才能讓家人吃得安心又滿意嗎?正值產季、好料理、耐放且不占據冰箱空間的,應該就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背後還有厲害的產地故事,可以邊吃邊聊、轉移親戚問八卦的火力;在拜年走春時還能大方分送親友,分量感十足又不怕皮包心疼的話,那麼,嚴選國產馬鈴薯搭配國產牛,是你不能錯過的年節必備食材!

新聞
集團產區契作國產包裝米首銷澳洲 斗南精米高單價拓銷海外市場

國際Covid-19疫情趨緩,全球米食需求量持續增加,台灣優米公司與斗南鎮農會合作,讓斗南稻米集團產區契作生產優質白米首度外銷澳洲,以國內白米市售價格行情出口,供應當地連鎖日本料理餐廳Sushi Hub使用,讓海外民眾也能吃到臺灣優質好米。

新聞
農委會將修正《農會法》比照選罷法 遏止農會選舉賄選歪風

雲林縣斗南鎮農民自救會「改革聯盟」總顧問簡錦全等人,13日前往雲林地檢署按鈴申告,告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等共5名相關官員,違反農會法第47之3條第1項非法妨害農會總幹事選舉。陳吉仲今(14)日回應表示,賄選事實擺在眼前,當事人已被法院判處緩刑,並交付保護管束,不應繼續擔任理監事職務,農委會也將修正《農會法》,比照《選舉罷免法》,遏止農會賄選歪風。

新聞
慶祝東奧羽球金牌IN啦 斗南鎮農會出紀念版越光米

我國羽球選手王齊麟、李洋「麟洋配」在東奧奪得男子雙打金牌,振奮國人,金牌戰致決勝球以「鷹眼」系統判定界內的畫面,近來被各界發揮創意做成各式商品,雲林斗南鎮農會首開農產品先例,近日推出「臺灣金牌紀念款越光米」,限期販售至8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