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浦忠勇
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人,目前任職教育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在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特別是關於狩獵/漁撈文化、民族知識體系以及民族生態學等。有多部相關著作,如《原蘊山海間—臺灣原住民族狩獵暨漁撈文化研究》等。
鄒族起源神話流傳著,天神降臨玉山搖動楓樹,楓葉和果實落地化為人,那是鄒族的祖先。天神在山林踩踏,帶領鄒人從玉山往西邊山林走去,留下腳印,族人就在此建立部落。這片廣闊的山林即阿里山,鄒族人稱「Psoseongana」,鄒語意為「長了很多松樹的地方」,從這樣的空間名稱即可知道,在族人的印象中,松樹是阿里山地區的原生植物,松樹林生態多樣,野生動物種類極其豐饒。
鄒族獵人認為,松樹是在野地生火的絶佳木柴,獵人會取一些松樹木片,放在獵袋裡作為火種,是就地生火的裝備。阿里山下方,鄒族人稱「Heesiana」,即「很多臺灣山蘋果的地方」,山蘋果也是野生動物的食物,因此這整片山林是傳統鄒族的好獵場。
鄒族人稱這裡的巨大檜木為「Fahei axlx」,意為「真正的大樹、正宗的杉木」。由於距離部落稍遠,族人並不常使用檜木,但族人會在部落重要祭典歌頌阿里山的檜木,歌詞裡唱著「Fafahei ta psoseongana, taunonavx ta hpxhpxngx」,意即「阿里山的檜木林,真是令人驚嘆的世界景致啊!」可以想像,阿里山檜木與鄒人共存千百年的美好歲月。
鄒族祭典與文化中的阿里山
「塔山」的鄒語稱「Hohcxbx」,這座山對鄒族而言有些神祕,族人相信死後的靈魂會回到塔山。鄒人關於塔山的神話故事不少,其中一個,描述有一塔山冥府的男子與陽間女子相遇,且痴情相戀,最後決定共築家庭,生養孩子,兩人穿梭在冥府與陽世之間,終老相伴,情節虛實相生又浪漫玄妙。因此,鄒族獵人不會在此從事狩獵活動,以免驚擾祖靈,是鄒族聖山。
鄒族的大社(意指擁有部落宗教、政治與經濟活動會所,且能夠舉行所有部落性重大祭儀的社群),部分在嘉義的達邦和特富野部落,部分在南投久美部落,部落族人互訪是生活日常,阿里山成了大社族人互訪的必經之地。我小時候就經常從部落出發,搭小火車上阿里山,再徒步翻越塔山,下切到神木村,最後走到久美部落探親,這樣的行程是很多老一輩族人都曾有的經驗。
阿里山是傳統獵場,又是大社之間往返的中途站,對面的塔山更是祖靈之鄉,在鄒族人觀念中屬於傳統領域範圍,稱為「Hupa」,是族人集體擁有的山林土地,共享其間的土地資源。
因為是Hupa,在鄒族的小米收成祭儀式中,會做土地儀式,鄒語稱為「Sx’tx」,這個儀式主要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豐饒,動植物繁衍滋生,透過傳統土地儀式,鄒族人與阿里山土地產生緊密的連結。
透過鐵路、公路串起新文化
就當代歷史而言,阿里山依然與鄒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過去要下山到市區,需從部落徒步下山,得花一、兩天的時間才能到達,之後阿里山鐵路興建完成,族人往返市區就便利多了;早年阿里山設立香林國中,許多族人要上學也是搭阿里山小火車前往。可以說,阿里山鐵路是鄒族人接觸現代文明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