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故事】多林站:我的小村如此多林

嘉義火車站海拔三十公尺,第一月臺的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點(上圖),在此可以看到臺鐵「1067mm」與阿里山林鐵「762mm」兩種不同軌距並列。從嘉義站上車往東到竹崎站,屬於林鐵的平地段;接著開始爬山,過了知名的奮起湖站後,下一站就是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嘉義火車站海拔三十公尺,第一月臺的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點,在此可以看到臺鐵「1067mm」與阿里山林鐵「762mm」兩種不同軌距並列。從嘉義站上車往東到竹崎站,屬於林鐵的平地段;接著開始爬山,過了知名的奮起湖站後,下一站就是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清晨從嘉義市出發,沿著迴環曲複的山巒「之」字繞行,撥雲見霧,攀過一個個山巔、又下過一個個山坳,才發現整個阿里山區,其實是一個具體而微,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若搭林鐵,經過在奮起湖的短暫休止,小火車將穿過大凍山麓的長隧道,看見節理分明的「塔山」峭壁首次近距離現身,不知不覺竹林雜木已經漸漸轉為人造的柳杉,並迎來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前最後兩個聚落──多林,不論鄒語或漢字地名都恰如其分;十字路,則是四方產物聚落的稜線鞍部。

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在多林與十字路兩站間的某處停下,看山。領著我們探詢林鐵路線的達人吳明翰說,這裡是遠眺鄒族聖山—塔山的絕佳望角,喜歡在兩站間徒步健行的旅客應該會有印象,此處恰好是鐵道與林道的交會點;而我們所行駛的,這條寬度窄得僅夠單向通車的林間小徑,恐怕只有真正常在附近山頭出沒的人,才可能熟悉。

運氣不錯,停車時恰好雲散天晴,山景鮮明,心情也隨之愉快,遂靜靜地、迢遠地瞭望了塔山。為確保能趕上上午十一點四十五分抵達多林站的林鐵班次,駕駛座由熟稔山徑路草(lōotsháu)的吳明翰接手,我們就在這曲折的山林小路上,以無比奔騰的氣勢、昂揚地繼續朝多林車站進發。

沐浴在參天樹群裡,身心為之放鬆。
沐浴在參天樹群裡,身心為之放鬆。
多林與十字路的步行途中,可眺望塔山。
多林與十字路的步行途中,可眺望塔山。

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很多樹的森林……

多林二字,給人一種安靜舒適、涼爽宜居的感覺,源自日治時期「哆囉嘕」舊名;鄒族地名「Ngungutu」本也有茂密森林之意。在一九七〇年代,車站附近主要住著一些林業、道班人員與其家人,因此設有「十字國小哆囉分校」。這所分校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教育,也成為當時居民的聚會所,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帶來學習機會,增添了歸屬感。

在清新、安靜的空氣裡,緩緩走近車站,寫著海拔「1516」的標示牌靜立一旁,揭示了此地林相,幾乎全由柳杉與竹林構成。車軌旁階梯,乍看下像是看臺或座位,火車入站,旋即成為上下車的月臺,樸實簡單;目光順著軌道望去,發現轉彎處還立著造型特殊、卻已斑駁苔覆的柱子,似乎是某種不知名的裝置,吳明翰說,那是往昔蒸汽火車頭停留多林站,補水時所使用的「水鶴」。歷史的陳跡,在此安靜無聲。

多林站軌道邊的水鶴,靜靜訴說歷史。
多林站軌道邊的水鶴,靜靜訴說歷史。
吳明翰說明路程中所遇見的植物與林相。
吳明翰說明路程中所遇見的植物與林相。

往一旁的房舍方向拾級而上,遠遠看到前面屋子有人影,吳明翰遙喊:「何班長,我來看你了!」現年七十多歲的何明照,退休前是阿里山鐵路奮起湖道班的養護人員,年輕時來到阿里山,便居住、生活在多林,超過大半生的歲月定植於此,「這間學校,我的小孩有念到。」他指著眼前三十秒步程、如今已明顯荒廢的一棟大屋――前十字國小哆囉分校,爽朗地說:「現在喔,變成倉庫啦……那邊地很滑,你們過去要小心走啦。」

何明照班長(左一)告訴我們,前十字國小哆囉分校就在幾步開外。
何明照班長(左一)告訴我們,前十字國小哆囉分校就在幾步開外。
來到多林必嚐的余爸爸野生愛玉,入口清爽味鮮。
來到多林必嚐的余爸爸野生愛玉,入口清爽味鮮。